老虎不上山
发表于 2012-8-30 22:23:46
其实,不管是设计也好研发也好,我们都必须借鉴别人的经验,当然,自己也需要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测绘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仅仅是其中的一步。国外的东西确实是好,如果我们只知道仰视,感慨,抱怨,那我们永远只能山寨。借鉴国外的先进产品,理解他的设计思想,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在测绘的j基础上进行设计,那么,国产化就比较容易成功。如果我们能发现他们的缺陷,加以改善和提高,谁说不是研发?我们要做的不是仰望,而是想办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楼主最近事情比较多,不过有时间还是会上来,楼主特别欢迎大家质疑,欢迎大家讨论。
老虎不上山
发表于 2012-8-30 23:12:17
做设计,切忌中国特色,何谓中国特色,前面我举了个螺纹的例子,老外用细牙,没问题,我们用细压,耳环拉脱了,活塞拉脱了,铰轴拉脱了,为什么?因为你对细牙螺纹一知半解,按照中国的通常做法制作的细牙螺纹。在举个例子,有些油缸的前后盖,缓冲活塞在使用中经常破,后果吗,很严重,缸筒基本报废了,很不幸的是,这些油缸生产厂家中就有国内大名鼎鼎的专业油缸厂,还有老外在我国的油缸厂,什么原因,呵呵,因为那些零件的材料是铸铁,中国的铸铁。呵呵,老外在国外可以用,在中国就不能用。
孤城客
发表于 2012-8-31 11:34:58
看来机械行业博大精深呀,够学一辈子的
老虎不上山
发表于 2012-8-31 23:21:06
液压缸应该可以说是液压行业中唯一基本取代了进口产品的行业。生产设备已经比较先进了,不比国外差太多。产值上亿的专业油缸厂我知道的应该有4个,江苏桓立,韶关伟光,十堰佳桓,天津优瑞纳斯。
秋风落叶1
发表于 2012-9-1 15:58:21
要求技术高
老虎不上山
发表于 2012-9-4 14:57:32
回想起来,要想做成功一件事,必须亲力亲为,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当时,现场去过多次,与现场设备维护人员多次交流沟通,了解工况。修理油缸时每台都详细检查损坏情况,做好记录。分析原因。在老外来的时候,与老外一起探讨沟通。测绘时,没有要其他人量,楼主亲自动手量尺寸。
测绘完后开始初步设计,山寨图纸完成后,根据现场工况,油缸损坏情况,基本判断出油缸损坏主要是以下原因:1.油缸防水效果不理想,在冷却水不断冲击下,混合了细末氧化铁的水渗进了油缸,导致损坏了密封圈和活塞杆。2.由于背压过高,速度快,导致密封圈溃烂。
问题1通过更改设计缸盖来解决,效果比较理想,楼主贴有照片,2台缸使用时间差不多,对比效果很明显。
问题2,由于工况没有办法改变,密封圈也是顶级的,看来只有从设计、制造来查找原因了。虽说是德国全球著名的冶金公司专门设计制造的液压缸,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值得我们仰视。但是,既然油缸使用中有问题,那么设计制造估计有缺陷。我们也不能光仰视啊,为什么不能爬上巨人的肩膀,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老虎不上山
发表于 2012-9-8 10:20:43
经过现场沟通,山寨图纸测绘,油缸修复,对于油缸原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做到了理解。结合使用工况,对于油缸的存在的问题有了自己的分析判断。接下来就要开始设计工作了。
首先,根据甲方的要求,对材料及热处理进行选择计算,确定后与甲方沟通,原本甲方想化验一下原来的材质验证一下,呵呵,刚好老外在,也许对我们印象比较好吧,或者其他原因,告诉了我们材料,我选择的材料跟原来的材料基本一样。
材料解决了,接下来就要了解国内机加工的能力,你不能脱离国内的加工能力来设计啊,不然,你设计的图纸即使没有设计问题也是一张废纸,或者别人加工达不到你的要求,加工出来的零件,你用上去也解决不了问题啊。与加工厂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加工方明白你设计思想和要求,关键点必须要强调。沟通的结果要达到共识。密封圈经分析,决定仍然采用原密封,但要增加防水密封。根据工况要求,与密封件生产厂家进行沟通,要求防水密封圈既要能防水,又要摩擦系数尽可能小,滑动性能好。
老虎不上山
发表于 2012-9-8 11:07:44
做好设计工作需要知己知彼,尽可能了解工况,了解别人的设计思路,同时,需要了解自己,了解加工的情况,设备,人员素质等等。在此基础上开始设计工作。通过前面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楼主开始了方案设计计算。针对水污染,根据与密封件加工单位的沟通,对油缸前盖进行设计。根据油缸使用工况:高速、微动、重载、背压高,而原油缸的设计或制造存在问题,会造成密封圈损坏。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对原设计进行更改,重新设计。可能很多朋友在仿制国外产品时,都会有困惑,国外的加工精度比我们高啊,我们达不到怎么办啊?楼主很多时候也有同感。不过,现在国内加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那么我们做设计时,先了解国内加工的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你对精度的了解达到了什么程度?你真的了解精度吗?
hu614
发表于 2012-9-8 13:32:02
只有先山寨、国产,才能到创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快则几年慢则几十年啊,因为我们的基础相对较弱,需要一大批脚踏实地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茱茱
发表于 2012-9-12 22:20:58
呵呵,{:soso_e100:},看到我拍的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