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abc
发表于 2016-3-30 16:16:37
推荐楼主看一本老书轧制原理手册冶金工业出版社 苏联人写的 译本或许对你毕业论文有帮助
小哈五
发表于 2016-3-30 22:28:10
看了一个晚上图,我发现往届毕业设计画的图有问题,老师给的是XX生产线的支承辊装配图,是实际生产的,但学生画的止推轴承与XXXX生产线的支承辊装配图不完全相符合,不能胡抄乱抄啊,否则走偏了,抄袭之前先看看参考书,知道具体结构,名词,然后才能抄啊!囫囵吞枣的抄袭,啥也没学到,现在没有课程压力,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习如何识图,参考于机械设计手册,练习如何查询手册,我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搞懂如何查询手册。
海wt
发表于 2016-3-30 23:42:55
一看就是个布莱德学校,赞一个
小哈五
发表于 2016-3-31 10:07:30
本帖最后由 小哈五 于 2016-3-31 12:41 编辑
我昨天晚上睡不着觉,我反思我写内容,我的核心目标是与998大侠‘对话’,但昨天晚上我仔细阅读参考图纸+一重技术的文档,我感觉我是不是有点妄自尊大?轧辊的轴承座画法,液压平衡缸,电动压下,轴向窜辊,一个个问题铺面而来,简单计算的话,我可以不考虑太多力能参数计算,但是老师给我的图纸我要抄图,怎么抄就是一个大问题,抄图之前搞懂一个事情是怎么看懂图纸。我咨询过998怎么看图,但大侠的回答在我看来,大侠的高度与我的高度差距太多了。我想到一个笨的办法,硬憋,自己对着图纸天天看,这个是我在某课堂上,一位老师讲他大学时候的室友做的是机床传动毕业设计,看不懂啊,然后把图纸放在床上看,看了3天,把具体的东西看懂了。我认为这些东西是经验性积累,多听,多看,没事就多看。一个例子我学校发的一本书是机械课程设计图册,就是减速器图册,我当初看了几页,不太多,但是具体的传动知识知道怎么回事,但具体的零件画法我不懂,如果我有精力与时间真的需要手工绘制一些经典零件如齿轮,阶梯轴,螺栓,我想就是从动手做过程中吸取思想与方法。看书上结构是一回事,自己动手画一下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出来,我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关于轧机的具体结构,我就是参考我说的参考书目,书上画的简图,文字说明需要细读,反复咀嚼,形成自己的知识。这样到后期不会迷茫吧,但是现在我做的工作还是不够细致,需要做读书笔记,轧辊工作承受什么载荷,校核什么强度,注意什么事项,怎么计算。我现在感觉我还是着急,着急画图就是抄图。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前期工作做好,自己要干什么,最好做个个人计划表。
最糟糕的事情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也不做,眼高手低,既没有眼光,也没有能力。
我喜欢下面这段话
“你们的事业的成长,应该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应该是顺其自然,无间断和全面的
。我希望你们的根能够在这个学院的肥沃土地下面尽量深入,以使你们的树干长的既粗且
壮。这样,将来无论树叶无论多么茂盛丰满,也永远不会有水分供应不暇的毛病。在上空
将不时有狂风大雨,也会有行雷闪电。所以切勿长得太快太高。”
爱瞬间恋千年
发表于 2016-3-31 21:06:19
加油
小哈五
发表于 2016-4-1 10:02:57
本帖最后由 小哈五 于 2016-4-1 17:42 编辑
CVC轧机的基本原理
CVC轧机的基本原理是将工作辊的辊身沿轴线方向一半磨削成凸辊型,另一半磨削成凹辊型,整个辊身呈S型轧辊,并将上下工作辊对称布置,通过轴向对称分别移动上下工作辊,以改变所组成的孔型,从而控制带钢的横断面形状而达到所要求的板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1)轧辊整个辊身外廓被磨成S形(或瓶形)曲线,上下辊磨削程度相同,互相错位180°布置,使上下辊形状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对称的辊缝轮廓。2)上下轧辊是通过其轴向可移动的辊颈安装在支座上,与其支座本身一起作轴向移动。上下辊轴向移动方向是相反的,根据辊缝要求,移动距离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不同。3)S形曲线加上轴向移动,使整个轧辊表面间距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图1-2所示而改变了带钢横断面的凸度,改善了板形质量。4)CVC轧机的作用于一般带凸度轧辊相同,但是凸度可通过轴向移动轧辊在最小和最大凸度之间进行无级调节,再加上弯辊装置,可扩大板形调节范围。当轴向移动距离为±50~±150mm时,其辊缝变化可达400~500μm,再加上弯辊作用,调节量可达600μm左右,这是其他轧机无法达到的。
图1.2b所示是根据预先的辊缝要求,将轧辊稍加轴向移动并抬起上辊,构成具有高度相同的辊缝,在这个位置上,轧辊的作用于液压凸度系统相似,其有效凸度等于零。图1.2 c所示,上辊向右移动,下辊向左移动,且移动量相同。这时轧件中间处的轧辊廓线间距变窄,从而加大中部压下量,此时的有效凸度大于零。图1.2 a所示,上辊向左移动,下辊向右移动,且移动量相同。这时轧件中心处辊缝曲线凸度变大,从而减小了中部压下量,此时有效凸度小于零。王邦文.新型轧机[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59-65.
小哈五
发表于 2016-4-1 17:52:55
//www.szfco.com/data/attachment/album/201604/01/174354wnnwop9n9mwy59wq.jpg
毕业设计参考图书资料,自己的进度感觉有点延缓了。
轧制数学模型我现在发现3类书 也就是轧制力计算公式
1邹家祥的轧钢机械,轧钢机现代设计理论给的
2金兹伯格的板带轧制科学基础
3康永林轧制工程学,
让我眼花缭乱,不同钢种的模型是不同的,计算公式的假设条件
另一本金属塑性加工力学,是东北大学赵志业写的书,有推导过程,但是我如果分析过程,我感觉好累,各种从未听过的名词,我还不能保证我可以完全搞懂所有事情。
轧制力矩计算方法好像有两种一个
轧制力来计算轧制力矩
轧制能量消耗推算轧制力矩
小哈五
发表于 2016-4-1 19:24:35
本帖最后由 小哈五 于 2016-4-1 19:26 编辑
我感觉我学习一个前提是必须‘博’ 但‘博’很容易,就是多看,‘精’就很难,需要动脑思考,书上给个公式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代数计算,也许适用条件不符合自己计算情况,为了严谨考虑需要推导过程,假设条件,但自己的基础太过薄弱,有些东西现在看不懂,但是心中留个念想,我希望我未来能真正看懂。
//www.szfco.com/data/attachment/album/201604/01/191253yhtt9zltz0tdc2dk.jpg//www.szfco.com/data/attachment/album/201604/01/191244ohjrs7d7sisms9ij.jpg//www.szfco.com/data/attachment/album/201604/01/191237xttvrzlnndqllrn8.jpg
我特别愁怎么查函数图,我讨厌看图,问题是不精确,我记得好像有牛顿插值法的但是我不太懂,我只是听老师上课提过一嘴,图片上有一句话“但为了用计算机控制轧制过程”怎么控制的?这个是很值得的问题 而且我想了解工业自动化与工业以太网络,工业级路由器与家庭用的不太一样啊!
如果我选择志田茂模型,为什么选择这个模型,一句话噎死我,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一切都完蛋。我的原则一定要有可信的推导或者已经有的实验结果证明自己的观点,否则什么都白费。
一世轮回
发表于 2016-4-2 16:09:46
我大三可以着手做毕业论文,也是翻阅各种资料,也有各种百度,做着做着才发现自己学到的连皮毛都算不上。也是由于认真的做了毕业设计,自己把学过的一些知识重新过了一遍,我才能进入现在的公司(虽然是小公司)。
小哈五
发表于 2016-4-3 17:33:59
本帖最后由 小哈五 于 2016-4-3 21:01 编辑
4辊轧机传动工作辊,不考虑张力。如图作用在工作辊上的力有三个。轧制力P,与力臂a组成轧制力矩Mz;工作辊轴承处的摩擦力X,与摩擦圆半径ρ相切;支承辊对工作辊的反力P0,考虑支承辊轴承处的摩檫及工作辊与支承辊的滚动摩擦,力P0则应与支承辊摩擦圆半径ρ0相切,并在工作辊与支承辊接触处离开两辊连心线一个滚动摩擦力臂m的距离。一般情况下,m=0.1~0.3mm
工作辊轴承中的合力X水平方向
支承辊半径R0
工作辊半径R
传动轧辊所需力矩为轧制力矩Mz,由工作辊带动支承辊的力矩Mp与工作辊轴承中摩擦力矩Mf三部分之和,即
M=2(Mz+Mp+Mf)
根据力平衡条件P=P0cos λ
λ为P0与轧辊中心连线的夹角,根据几乎关系确定为,ρ0/sinλ+mcosλ/sinλ=R0联合 sin^2λ+cos^2λ=1
《轧制工程学》给的公式是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取近似值是
sinλ=(ρ0+m)/R0 然后求出λ
a0=(Rsinλ)+(R0sinλ-ρ0)
============
下面有问题
a=Rsinγ把作用点直接放在中性点上,γ就是中性角。中性点的金属移动速度与轧辊圆周速度相等。Δh 压下量 μ轧件与轧辊之间的摩擦系数 0.27~0.36传动两个工作辊所需要的力矩为
M=2(Pa+P0a0+X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