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多工位位置自动调节装置
本人从业印刷包装行业多年,做过钳工,干过售后,如今勉强呆在办公室画画图纸。多年工作下来,感觉最难的一项售后。而售后最难的就是培训。
在印包行业,民营当道的今天,因为人工成本上升的原因。原先淡大型设备色变的老板们,态度也开始180度大转弯了。
这本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培训问题,搞得我们一个个头大。
接受培训的人员,不是老板的亲戚就是老板的亲信,有时甚至老板亲自上阵。自然素质也就参差不齐、千奇百怪。
我遇见最奇葩的事情发生在南京雨花区铁什么桥的一个印刷厂。
厂子刚办,老板姓张。原先是做销售的,机器不懂,但是有钱,性子也很火爆。刚办的厂子,人员不齐。机器进他厂时,他把他姐拉过来,叫她学机器操作。
他姐已年近不惑,据说原先在国营厂管过设备。
最后上阵的时候,扳手分不清,螺丝不敢拧或者拧不动,加工工艺又不懂,自然的后面培训期间出现过许多奇葩的事情。甚至一度出现过跟老板对干的场面。
-------------------------------------------------------------------------
好了,上面说了那么多废话,正式切入正题。
机器调节自动化,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想的一个问题。
对我们印包行业来说,大部分机构都是并列多工位。就是几个工位并列一排,一次完成数个相同的工艺。
有时候并列的工位多达九个,甚至更多。向这样类似的并列装置,横向调节时,基本上是通过纯手动调节的。
因为如果一个工位一条螺杆的话,根本排不下如此之多的螺杆。
当螺杆多了,又容易搞不清哪条螺杆控制哪个工位。
现在有许多机器都在螺杆上带了动力,即每条螺杆上都装了一个小电机,开始通过电机粗略调节,最后人工精确定位。即便是这样,每个电机还得人工来操作,一不注意甚至有两个工位相撞的情况发生。
若每条螺杆都用伺服电机精确定位,那伺服电机的成本可能是原先机械成本的数倍。
所以真正做到输入产品参数,然后机器自动调节的设备几乎没有。因为国内的厂家没几个愿意花那个冤枉钱的,他们巴不得你买的机器比谁都便宜,又比别人的好用。在没有出现颠覆性的革新之前,这样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存在。
所以,好多东西还得人工来。因为开机师傅能力的差异,我上面遇到的情况也算是家常便饭了。
遇见懂的行家,会夸你两句,机器做的确实不错。遇见啥都不懂的,相骂吵架之类的纠纷也就在所难免。
今天,在设计一类似的并列多工位机构。老板要求,不能用手调,你得用螺杆。机器要做高档。
700宽1000MM长的玩意,并列多达九个工位。
跨距700 ,必需用前后两条螺杆才能达到前后同步移动。但问题是有九个工位,如此算下来得排下总计十八根螺杆。
那样排下来,机器还是机器么?一眼望去全是螺杆了。
一大早的就坐在桌子前咬笔头,在便签纸上画了又画。一上午没想出个好主意来。
下午上班,还是没个头绪。
心里想,不行,一天啥也没干,总得弄点东西出来。因为一直纠结于螺杆,所以首先就画了条螺杆。后面就画了个螺母。
画螺母的时候,本来是拉伸截面的,浑浑噩噩间点反了,硬是把一个螺母给切掉半边。
于是乎,我的灵感就从那半边螺母那来了。
一条螺杆上栓九个螺母,但是九个螺母呢全部做成可分离式的。没调动一个工位,相应的螺母就啮合螺杆。工位上再挂上电子尺,螺杆上装一个伺服电机。
如此一来,一个全自动多工位调节的机构就诞生了。
螺母转动调节距离,精华就在灵光一闪之间啊。。。。
钦佩楼主的钻研精神 没明白的是螺母、螺杆在任意角度怎么啮合呢 同样钦佩楼主的钻研精神,但没见过可分离的螺母是什么样子,希望能了解一下
楼主的这个思路就像是一条供电线路,有很多盏灯,每个灯前面有个开关,要开哪个灯就合上开关,而不用为每个灯都单独设置一条供电线路,这样系统的结构就大大简化,另外也不需要在每个灯的位置放置一个电源(类似伺服电机),不知我理解的对不对? 车床上的开合螺母 楼主你说的与客户干架不大容易发生吧。。。这个太。。。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还是没太明白楼主说的结构
但我想起了在学校时申请的一个专利,多工件等间距调节装置
楼主能否上个图再详细介绍下? 听原理上就像是一根输出轴上并了9个离合器,用哪个连哪个。。。不过话说,1米长的螺杆也不老少钱啊。 这不是问题词,这是钱的问题,舍得花钱就能做出来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