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德语:ThyssenKrupp AG),德国重工业公司,1999年由蒂森公司和克虏伯公司合并而成,在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123位。该公司本身是钢铁生产商,专门为汽车工业、电梯等行业提供零件。除钢铁生产外,蒂森克虏伯的产品范围从机器和工业服务到高速列车,电梯和造船业。附属公司蒂森克虏伯海事系统公司还为德国和外国海军制造护卫舰,轻型护卫舰和潜艇。目前其总部位处德国埃森,有670个子公司,分布于全球。
其下属的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是全球三大电梯和自动扶梯生产商之一。作为德国工业的标志性企业,蒂森克虏伯的业务涉及钢铁、汽车零部件、机器制造、工程设计、电梯及贸易等领域。
据了解,全球每十辆豪华车中就有九辆配有蒂森克虏伯所生产的配件,而每三辆卡车中就会有一辆装配蒂森克虏伯的传动部件。例如,蒂森克虏伯集团奥尔森堡工厂每年为奥迪、宝马、大众、福特、保时捷和沃尔沃等提供超过500万个凸轮轴。此外,作为老牌钢铁大王,在汽车用板材方面,蒂森克虏伯不仅提供冷轧板,还提供热轧汽车板和汽车用硅钢和复合板材,在镁合金板带生产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企业logo
蒂森克虏伯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非常重视自己的研发。据说仅2016年一财年,研发投资额就达到了7.78亿欧元。自然成果也非常喜人,17年4月,蒂森克虏伯因其MULTI构想(多轿厢在同一电梯井里水平、垂直移动),获得了企业创新大奖——爱迪生奖,这是对一个企业创新成就的最高肯定。
MULTI被比作是“楼宇中的地铁系统”,它打破了160多年来的电梯设计,用磁悬浮列车的线性马达技术代替缆绳,使得电梯可以在高楼内横向移动。
MULTI电梯运转示意图,从1至5,展现轿厢如何由纵向改为横向,再纵向移动的流程。
MULTI构想也被用在地下空间,由电梯直接下行至地铁,省去了路面交通的时间,快速便捷。
可不要以为这仅仅是概念设计哦,在17年6月22日,蒂森克虏伯在自己的新试验塔内,对MULTI系统进行了现场展示,并首测成功。这样的黑科技,让人不得不服!
除此之外,德国很多让人惊叹的机械高科技,同样出自蒂森克虏伯之手。所以,说它是一家黑科技公司,恐怕也不为过吧。
正如很多企业一样,蒂森克虏伯也是由不同的公司组合而成,它们分别是蒂森和克虏伯,二者于1999年合并。这两家历史悠久的公司都有着声名显赫的背景,同时都是钢铁产业中的时代佼佼者,它们的发展史更可谓是一个时代的掠影,而追根溯源去了解它们的历史是我们首先要做的。
蒂森(Thyssen) 蒂森财团是20世纪西德最大的财团之一,其总公司蒂森股份公司下属有众多的股份公司及有限公司等,其中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奥古斯特·蒂森,蒂森公司创始人
蒂森集团从事钢铁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蒂森的创始人奥古斯特·蒂森于1871年4月1日建立蒂森联合公司,1890年在德国的杜伊斯堡建立了第一座自己的采煤与炼钢-轧钢联合企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采矿、冶金联合企业之一,其拥有煤矿、铁矿、钢铁厂、机器制造厂、运输公司、军火企业及商业企业等,形成了所谓的“蒂森钢铁大王”。
蒂森公司炼钢炉,摄于1900年左右
奥古斯特·蒂森死后,其子弗里茨·蒂森于1926年继承父业,他将一些兼并进来的公司组成联合钢铁公司,从而在德国冶金工业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同时弗里茨·蒂森作为联合公司的监事会主席掌握了巨额股份,他也切实成为了当时德国的垄断资本家,被称为“鲁尔之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马共和国统治时期,蒂森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资本积聚又有了新的发展。到二战前夕,蒂森所控制的联合钢铁股份公司已经占了德国煤产量的25%、焦炭产量的20%、生铁产量的38%和钢产量的40%。
需要说明的是,蒂森也是希特勒上台的主要支持者之一。1932年,弗里茨·蒂森曾主持了希特勒同鲁尔地区300名大资本家会面的仪式,这也成为历史上德国垄断资本与纳粹勾结的一个重大事件。弗里茨·蒂森也是纳粹党员和帝国议会议员,在鲁尔地区的工业家中, 他第一个给纳粹以财政支持。二战期间,蒂森控制的企业全力为希特勒的法西斯战争服务。战后,盟军责令蒂森公司进行清算,其资产一度被没收,不久又被返还。
弗里茨·蒂森,蒂森家族二代目
1953年,作为联合钢铁股份公司的延续,蒂森冶金股份公司重新正式组建,同时它兼并收买了许多其它钢铁企业,可谓又获巨大发展。蒂森公司的所有钢铁企业都集中在两个独立的股份公司,即蒂森钢铁股份公司和蒂森特殊钢股份公司,在这两个公司的名下还有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的子公司分布在国内外。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蒂森公司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粗钢生产商,在世界上则排名第五。
1983年,蒂森钢铁公司从蒂森集团中剥离出来,同时,该公司与克虏伯钢铁公司进行合并谈判,不过当时并没有最终形成联盟,但是二者在马口铁、不锈钢等领域已经展开深入合作。截止到二者合并前的1998年9月30日,蒂森钢铁集团的钢铁雇员达到了39000人,年销售额为155亿马克。 克虏伯(Krupp)
克虏伯家族原本在德国经营着一家钢铁铸造作坊,到阿尔佛雷德·克虏伯(1812—1887)时,他用钢材造出了优良的后膛钢炮,至此名扬四海。他生产的大炮,后被称为“克虏伯大炮”,曾帮助俾斯麦在19世纪中叶先后战胜了奥地利、法国。
1818/19年左右克虏伯铸钢厂
其实在阿尔弗雷德的早年生活中,充满了让人绝望的失败,不过他后来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可能让他自己也深感意外。其幸运之处在于,他赶上了一个极好的时代。在当时,四处修建铁路催生了对钢铁的巨大需求,而此时美国的钢铁巨人卡内基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钢铁王国。另外,克虏伯成功取得了火车轮毂的专利,使克虏伯在鲁尔生产的轮毂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给美国和欧洲的铁路公司。
阿尔佛雷德·克虏伯
在一个私营企业巨头们还未崛起、普通民众的消费还没有被充分唤醒的年代,还有什么能够比同国家做生意更加赚钱呢?可以说,国家和帝王才是最大的客户,正在崛起的克虏伯发现了这一点。同时,在与国家和帝王做生意时,又有什么比卖给他们武器更具吸引力呢?况且,从钢铁到大炮,距离并不遥远。
从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出售给德皇威廉第一批武器开始,这个家族的命运就已被注定。阿尔弗雷德想制造大炮,威廉想购买大炮,这正可谓一场金钱婚姻。在阿尔弗雷德写给德皇威廉的一封信中,他说到:我将自己的公司看成“一个国家的工厂”。也就是说,克虏伯已经超越了公司,并完全和国家的利益融为了一体。从那以后,克虏伯就以其民族的国家主义抱负而著称。
一战后,协约国拆掉了克虏伯公司的部分工厂,而当时执掌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克虏伯也被宣布为战犯。正是这样,一颗要血洗耻辱,恢复克虏伯家族荣耀的种子深深埋在了当时还年幼的古斯塔夫的儿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老阿尔弗雷德·克虏伯曾孙女的儿子)的心里,日后他带领着公司成为了德意志军国主义发展的基石。
1930年,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加入了德国纳粹党,第二年成为党卫军成员。1936年10月,29岁的克虏伯被任命负责重整军备。1939年,他接替父亲(古斯塔夫)执掌克虏伯帝国的大权,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的时代开始了。
在整个二战期间,克虏伯为德军生产了大量的火炮、坦克、装甲、U型潜艇、部分舰船以及用于制造其它武器的特殊钢材等。到1943年,克虏伯帝国直接或间接的雇佣人数已达20万,不过战争中,克虏伯的工厂也遭受到严重的空袭,而随着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的开始,美国和英国想重新武装德国,克虏伯帝国则得以逃脱了战争的审判,成为“现实政治”的受益者。1951年,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在狱中待了不足4年后被释放,其回到埃森后就开始重整家业。
不出10年,克虏伯帝国重新崛起。到60年代初,他的雇员已多达11万,年营业额达到15亿美元,跻身欧洲十大企业之列,其经营范围包括造船、成套设备、桥梁建筑、化工、纺织、塑料、水处理、炼油和核反应堆等。
不过克虏伯帝国的复兴也暗藏危机,到60年代中期,克虏伯集团共欠下约10亿美元的债务,想要幸存的唯一方法是将这个家族私有化的公司改组为一家股份公司。这是历代克虏伯的掌门人最为深恶痛绝的事情,也是其家族能够延续数百年的原因之一。1967年,克虏伯被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CEO也不再是克虏伯家族的人。
总部位于德国埃森的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
到了20世纪80年代,克虏伯公司分拆了其所有的经营活动,并重组为一家控股公司。1993年,克虏伯又成为一家上市公司。1997年,克虏伯试图收购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蒂森公司,但迫于工人的抗议而暂时放弃。然而,蒂森同意合并企业的一部分钢铁业务。最终1999年,克虏伯和蒂森宣布全面合并,形成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同时,它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制造企业之一。由于有着同样深厚的底蕴,二者合并后可以继续发扬公司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
克虏伯家族依靠钢铁起家,由于不断地积累与创新,其所生产的钢材可以用于制造性能出色的后膛炮,同时克虏伯在机械制造方面也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这也使得克虏伯可以迅速转变为一个军工企业。正如前面所介绍过的,克虏伯家族将自身的命运和国家捆绑在一起,这也无可避免的在战时,其要为国家生产武器或者军需物资,克虏伯公司在普法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中生产了现今看来都令人敬畏的武器。
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大炮是19世纪克虏伯公司生产的一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这种大炮曾使铁血宰相俾斯麦带领德国在19世纪中叶先后战胜了奥地利和法国。
克虏伯大炮的口径为280毫米、炮管长11.2米、重44吨、仰角可达30度,有效射程接近20000米,炮弹在3000米内可穿透65公分厚的钢板,每分钟可发射1-2发炮弹。
克虏伯大炮与中国也有着很深的渊源,曾几何时,克虏伯大炮几乎就是中国海防的代名词。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巩固海防,抵御外侵,便建议在沿海建造新式炮台,并购买大炮。清政府官员先后考察了世界各地38家兵工厂,比较了各国工厂制造的大炮,最后决定购买克虏伯所生产的火炮。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克虏伯大炮就在福建省厦门市的胡里山炮台。
古斯塔夫重炮
二战期间,德军为了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大型要塞以及巨型碉堡,因而决定设计和制造一种重型火炮。当时陆军兵工署提出,这种重炮的射程应在32千米以上,炮弹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
克虏伯的工程师艾利希·穆勒博士对当时所有的野战火炮、铁道炮、要塞炮进行研究和计算后认为,现有武器无法达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才可以,因而决定试制口径为800毫米的火炮。最终,克虏伯公司制造了这个骇人听闻的超级大炮——古斯塔夫重炮。
由于火炮口径高达800毫米,所以其可以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它的炮管长达32米,火炮在战斗状态的全长达53米,高12米,全重1488吨,可将重达7吨的炮弹投射到37公里以外的目标。
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装配和运输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把火炮运送到战场,特地为此设计了3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当古斯塔夫重炮到达阵地后,要先用2台巨型起重设备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和装弹机构,全部工作由1名少将指挥1400余人奋战3个星期才可完成,而高耸的巨炮十分雄伟壮观。此外,它的炮弹也令人敬畏,每一枚穿甲弹重达7吨,一枚高爆弹重4.8吨,推进燃料在1.8-2吨。该重炮参与了对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战略要地所筑起的坚固的防御工事的袭击,同时也加入了斯大林格勒会战。
虽然,这些大炮是服务于法西斯战争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战争可以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克虏伯公司生产武器所积累的科技水平,为其日后在民用领域大放光彩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产品:
轮斗式挖掘机
战后,在民用、工程机械以及其它相关专业领域,克虏伯所生产的产品也同样令人惊叹,而这一切,依然少不了其在钢材生产方面所积累的强大技术实力。
Bagger 288是1978年由克虏伯所制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机,它高约95米,长约240米,总重接近14000吨。而早在1962年,克虏伯就生产了超大型的挖掘机Bagger 260,只不过它的身形要稍小一些。结合前面提到的大炮,可见克虏伯确实喜欢而且有实力去制造一些超大型的机器。
Bagger 288多轮斗式挖掘机是一种效率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型挖掘机械。其中斗轮上配有18个铲斗,每个容积为6.6-8.6立方米,驱动斗轮的4台电机由上至下垂直排布。如果装配8.6立方米的大容积铲斗进行煤矿挖掘作业,其理论生产能力为22000立方米/小时。
Bagger 288共有12条履带,并采用前8后4的布置型式,其最大移动速度为10米/分钟。虽然它是个彪悍的庞然大物,但仅需5人就可以操作它,而设计、制造和装配它则需要耗费整整5年的时间。在当时,它的价值更是高达一亿美元。
可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约11000米深)的潜艇
1960年1月23日,一艘搭载着两名乘员的小型潜艇历经4小时47分,最终下潜到海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而当时系统显示的深度为11521米,此深度下的压强约为1.25吨/平方厘米,相当于1100倍的标准大气压。
能够下潜至如此深的海底,必然需要一个可以承受巨大压力的设备,而这艘名为的里雅斯特的潜艇配备了一个由克虏伯钢铁厂生产制造的压力球体,球体的厚度为12.7厘米,重量约为13吨。
直径达100米的射电望远镜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德国兴建了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抛物面天线直径为100米的射电望远镜,其坐落于距离波恩市区南部60公里处的森林中,隶属于马克思·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
由于天线直径很大,同时自身还要旋转,所以往往会由于自重以及刮风等原因导致其发生变形,这就需要通过使用特殊的钢材来克服此类问题,而这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就是由克虏伯所生产制造的。
以上几项都是在世界范围内堪称之最的专业领域内的产品,同时蒂森克虏伯在其它领域也同样可以制造出堪称世界一流的产品,比如蒂森克虏伯的电梯业务,其产品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办公楼、宾馆、购物中心以及公共交通等方面,经典的案例比如460米高的上海国际环球金融中心内就安装了蒂森克虏伯的电梯,首都机场的T3航站楼也同样应用了多台蒂森克虏伯的电梯产品。
公司近况
18年9月28日,迫于投资者多年来施加的压力,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将于19年拆分为两家公司:蒂森克虏伯工业公司(Thyssenkrupp industrial)和蒂森克虏伯材料公司(Thyssenkrupp Materials)。前者专注于资本商品业务,后者专注于材料业务,此次拆分是蒂森(Thyssen)和克虏伯(Krupp)20年前合并以来最大规模的重组。
这是两百多年来,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最戏剧化的一次变局,没有之一。
蒂森克虏伯的员工们原本正在为今年10月1日前完成公司拆分作准备。按照原计划,10月1日后,这家以钢铁和军火起家的工业巨头将一分为二,变成蒂森克虏伯工业公司和蒂森克虏伯材料公司。
这一切在5月10日戛然而止。《法兰克福汇报》称,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与塔塔钢铁合并欧洲钢铁业务没能通过欧盟委员会审查。若合并成功,双方的合资钢铁企业将成为欧洲第二大钢铁企业。
根据此前蒂森克虏伯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们达成的战略协议,与塔塔合并欧洲钢铁业务,是公司进行拆分计划的前提。
“很明显,拆分计划失败了。”5月10日,蒂森克虏伯第二大股东、也是力促拆分的激进股东瑞典Cevian Capital合伙人Lars Forberg说,“现在所有股东都在迫切等着一个新方案。
与塔塔的合并计划撤销后,欧洲钢铁仍是蒂森克虏伯六大业务之一。该业务将独自面对市场不稳定的挑战。
吉多?克尔克霍夫
CEO克尔克霍夫称,“新”蒂森克虏伯的首要目的是增强业绩表现,未来也将实施新的领导架构,旨在关注员工表现,并使持股更加简单化,且缩减集团管理成本。
克尔克霍夫提到的一点值得玩味:“未来,衡量蒂森克虏伯成功与否的是业务发展是否最佳,而不是拥有多少业务。”
这似乎为蒂森克虏伯其它业务的出路定了基调:未来并不排除有其它拆分。
综合整理:汽车之家 界面新闻 维基百科 普象工业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