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直在提倡工匠精神,但技术工人的待遇却迟迟没有改善,导致国内的制造业似乎目前后继无人,很多小工厂招不到人,很多这一行的人纷纷转行。
累,脏,穷似乎成了这一行业的标签,培养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需要三到五年,高级人才需要十年以上,人才的流失使这一行在失血。
对于制造、矿山行业避之不及,是什么在“吓”他们?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优秀的技术工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更多重视的工程师、制造工人为什么地位这么低?
“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一去不返
想想2008年前,那时候的70后们要想进个像样子的矿山嘎哈呢,还得托熟人,请客送礼之类的,跟孙子似的。现在呢?反过来了,没有年轻人不再想进矿山工作了,即使老板们给涨工资,给各种福利,矿山工人也是现在年轻人择业避之不及的地方。
一大批矿山行业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是因为有一批60后、70后的农民工在支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闹,他们拼命干活的动力是子女绝不再进厂当工人,能够改变家族命运。
80、 90一代,依靠着父辈的积累完成了转型,考大学成为了他们一致的目标。干什么不好呢?干什么都比当工人舒服还挣钱多,这是他们一致的看法,计划经济年代当工人的荣光,一去不复返了。
国人的人才观存在问题,普遍不看好技工人员
当下,在高呼“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大家普遍认为,学历就等同于知识,认为只要是个大学生都是人才,而大学毕业后干的工作就是既光鲜又高大上,虽然很多岗位只有三四千元的月薪,但却遭到众多大学生们的哄抢,这就是当下现状。即便是这样,人们仍然乐衷于让子女接受大学教育,也瞧不起学历相对低一点的技工人员。
长三角地区机械行业求职学历分布图
技工岗位发展通道狭窄,前景不理想
具体表现为,无论月薪多少,在现行体制下,技工的出路几乎永远被定格在车间一线,繁重的劳作和无休止的加班往往会伴随其全部职业生涯。也难怪,人们口中的“白领”岗位能吸引大学生哄抢,而技工岗位却无人问津。
央视曾播出过《大国工匠》系列纪录片,讲述中国高端制造背后的故事。主角是一群牛逼的央企技能大腕。他们兢兢业业坚守在岗位上,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全心全意爱着他们的事业。看完之后,令人欢欣鼓舞,同时也坚定了一个决心:决不去当什么大国工匠,太累了!工资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