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现在经济不景气,但市场还是很繁荣?6 m* b! j7 E4 O( z2 V( s
来源/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1 _: R# V; b$ t9 r, g0 {& g/ q作者/人神共奋- l! e5 Y2 b0 A( ?1 i
" | S7 a, N/ [ a3 D. l u! v
% |0 @" K& H6 n4 }1/ 买买买才是经济发展的王道3 O' d/ v2 `" ? K! G& |' l) P
+ n" g/ y% k/ l6 \# q1 r7 D前几天吃饭,席间有长辈问我:“为什么都说现在经济不景气,但市场还是很繁荣?”
* v+ U% z8 t9 \* Z6 x/ x
' \5 X2 j% N/ k2 `我试图用很多宏观数据证明经济有多么不好,但结果是他们更糊涂了。宏观经济的各种复杂的、自相矛盾的数据指标,常常会把人带到沟里去。所以这篇讲宏观经济的文章,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从微观可感知的东西讲宏观,不用任何经济数据,也尽量不用经济术语。
0 F @' Z: t) R) g: F$ w0 J' a' ], u8 o' g/ e
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合起来叫一个“经济周期”。普通人想要理解经济周期,可以从产业这个接触比较多的角度入手。
, ?0 p* W! L7 |
3 k! G* n) j1 Z7 B" V& }首先我们把产业分成三大类,不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分法,而是下游产业、中游产业和上游产业,这才是造成经济周期的微观原因。
# Z/ I5 i& |5 M& O/ Z# s. y% P- J% \4 Z# J( k6 @
下游产业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消费品行业,你去买衣服,做衣服的服装厂、卖衣服的店都是下游产业。包括衣(服装)食(食品饮料)住(房地产)行(汽车),还有消费电子、家电家居、餐饮零售、娱乐教育、宾馆旅游等等。# C1 s% |( c* i6 _/ M
+ p7 H* }" R) `. L
这些衣服是哪儿来的呢?中游行业。产生面料的纺织厂,批发市场、产生缝纫机的纺织设备厂都是中游产业,中游的产业是指为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机器设备的行业。 7 R4 I/ @; M; D1 _ H4 r: K
+ c9 p1 n& J. ^8 G' P4 F+ A
中游的产业又需要上游产业提供原料,像面料的上游就是化纤,还包括石油石化、钢铁建材、矿业农业、电力煤炭等等行业。
. i X, D1 _% [- `; ]
, g; S" d% Y0 K这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完整的产业链:消费需求是由下游向上游传递,产品供给从上游向下游传递。
5 n' t2 }3 M- r5 m& A/ _6 |1 Q# g
6 ]& Q: R' F! p p4 K0 Q5 ?& ]- H# p! P/ ~! x
( c2 x/ H0 q: C0 H$ r
所以说,消费需求是最大的经济增长动力,买买买才是经济发展的王道。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健康正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是由真实的下游消费需求推动的。
# g: ^! t3 v$ f+ P
3 S/ l, Z( x- {* @, n当时的下游需求有三大块:第一个是国民收入的提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随着收入提高,整个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也越来越丰富;第二个是出口,也就是国外的消费需求,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全球产业链,成为产业门类最丰富的国家,没有之一。第三块是国家在教育医疗文化交通基建方面的投入,可以看成是国家替老百姓“消费”。此外还有一个变量:科技发展。网络新经济,创造出的新需求。1 X" {. R) N8 w6 U. O
9 C" t. J- J. a" I0 s, j1 Y* j& W
大家可能要问:“需求的增长”从下游传递到上游,看上去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为什么会产生“有时增长、有时衰退”的经济周期呢?因为还有一样东西影响着“需求信息的传递”:人的预期——从好的角度讲,叫“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从坏的角度讲,那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3 o( N" X- j8 Z( z9 f3 C5 p8 z( W
% S' ~4 d% z, e$ A% I6 r9 m2/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 J% `3 v) ^0 L' }! z
$ K( S$ S( `3 F前面我们都是就事论事,但漏掉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光会总结事实,还会据此推测未来。
' m% D, f* @1 ]. D+ c. q6 A% i. R
( z, d2 K0 x( e王总是一家文具用品公司的CEO,大家知道,文具用品这个东西,消费量很稳定,按理不太会波动。事实也是如此,下游的消费品行业的特点是需求比较稳定,特别是其中的生活必选消费品,其增长速度只跟人口有关。
( J. z7 Z) r- |; p. J
) ]8 V" k; B& V0 W/ h0 u/ x$ @! z" p$ l但这个稳定性,到了中游就被打破了。, D, r7 l7 e% h, D+ {
& z6 ?5 e L7 `4 Q+ l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到店里去买文具时,是不是每次货源都很充足,很少出现买不到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王总会提前生产,并要求批发商、经销商备足几个月的货。, u, k) U$ g; i8 G8 v
/ R0 f3 E4 Q" d! ?
那到底要准备多少货呢?这就是预测了,因为下游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厂商的经验是按往年的增长速度,比如8%,那今年的产能就要扩大10%,留有一定的余地。7 }* f; W1 _2 X# ^9 w. A, g
) O7 d7 `" I5 ~5 i王总回厂里一看,现有的机器设备厂房支持不了这个新增产能,还要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但固定资产不可能年年投资,此时就要提前预测未来三五年的产能,假如需求每年增长8%,那这次投资的产能扩张可能要放大到50%。
9 r. Q! I; N7 f# Q- H& j9 D+ j7 ? _
大家可能会想,按需生产就行了,为什么产能总要比需求“放大一点”呢?因为有竞争。 }. [ Y# h2 m3 ^ h- \- Z O' c
% v5 b( E- E, z- W) k5 I: V7 Z
文具的需求虽然平稳,但时间分布上却不平衡,开学集中采购文具的时候,如果供货不及时,就会被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所以宁可多生产变成库存,也不能断货。8 f* r. N$ P; ^8 N8 U4 g8 o- D9 N3 d
1 `0 ?' j& t) y$ h8 E }6 f' J. E- i
文具公司把下游的需求“放大”传递到中游的文具制造设备商处,中游厂商也以通常的理由再“放大”到上游的钢铁行业。" H+ f* P3 f! A) {) n
% F5 K) V; m0 H( H! D上游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为投资巨大,工期也长,产能的增长比较慢,常常来不及生产,结果就是“原材料涨价”。而且,这个涨价又受到预期影响,而被进一步放大。比如文具设备制造商明明只需要5000吨钢材,可发现价格一直在涨,那就进一万吨,多的囤起来。* o- T8 e, R3 s3 G) S8 u- B3 N
+ E" _# P P* \
每个中游厂商都这么干,上游材料的价格就涨得更厉害了。如果下游是汽车、电子、家电等等本身需求就有变化的可选消费品,那波动就更大了。
% t8 y7 b- r1 N
( V% M# E0 r2 f上中下游开足马力生产,整个经济一片繁荣。但实际上,我们知道,下游文具的需求并没有超速增长,那么这些多生产出来的设备、产品去哪儿了呢?全变成上中下游的固定资产和存货。
5 o% D8 Q# X, I& g. K+ @7 C; j9 U; d3 H. s
存货到了一定时候,有敏感的商家发现卖不动了,就开始低价“清库存”,那么生产就会停止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问题不对,都不敢生产,更不会扩大产能,这时,就会出现经济衰退。
A1 ~9 s7 O& G. U1 s g. T; M4 i7 l1 Y
这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经济过热—经济衰退”的周期。- e0 F3 D# p6 f7 F6 |1 Q* S# F
3 u6 s n# a) P0 C" E2 C衰退时人人好像末日将至,但实际上,下游消费能力依旧,放在仓库里的文具再过一年也会被卖掉,产能过剩的机器设备早晚都会产能不足,到时候,所有的增长故事都会再来一次,这就是周期。
2 ?# d# ^8 J2 N1 c! E8 Z2 k
2 a6 a: R. r( Y$ `. F5 Z& d所以,高于人口增长速度的“经济高速增长”,其本质只不过是“寅吃卯粮”,把未来的增长提前到现在实现;而经济衰退也不真的衰退,而是“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为此前的“经济增长”还债。% Y$ g' |* P# w% k. v* d7 m
& c% N% M4 r) ?( i
周期的罪魁祸首是“人的非理性预期”,但话说回来,经济没有周期,说明人没有梦想;人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3 b4 }% C1 \6 Z- H E- k) M, N. H5 K/ _. |1 m
由预期推动的“经济周期”,幅度也不会太大,本质上还是健康的周期,就像潮水一样,增长是一种“励志”,衰退是一次“洗澡”,而且每一次试错的过程,每一次周期,都有新的产业出现,新的明星企业诞生。
/ h4 E/ \' j" }) N g5 ~% @1 P7 j) U1 N) }2 Q) q
所以光有预期,问题不大,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有了另一样东西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人会变成“魔鬼”,经济衰退就有可能从“退潮”变成“海啸”。
$ L- r4 C' e3 i4 x, L* Y
! X+ P: D, S8 u7 w: `这个东西叫做“金融”。
$ p w7 L3 k$ [' W
. ?, C9 r. {$ p3 k! p! F; _, ]7 ]) I/ _) Q
3/ 银行是如何“变钱”的
/ I2 d0 X. b; y% J" |* e( q" _% Q3 E
+ l7 e; S$ F9 L; L; s" f一般人对银行的理解都是这样的:把储户手里的钱吸收进来,再把这些钱借给企业。不光是老百姓这么认为,就连很多银行的人都这么理解。
: x: U3 X: H& L% i3 u% r0 c
3 c/ V3 {" \- \! y4 r这就大错特错了。最简单的证据:如果银行把你存进来的钱,转手借给企业,那么你存在银行的钱是不是应该减少了?但你去查查银行卡里的余额,一分钱都不会少。真相是,银行放贷款的钱,根本不是你存进来的钱。如果不是金融法规的硬性约束,银行根本不需要你的存款也能放贷款。
6 S" W) h2 m$ ?/ l# D) x$ U
1 {" l! X9 c" m2 Z& ]; \* i% d# n那么银行到底哪儿来的钱放贷款呢?答案很魔幻,但却是现代经济高增长的根本原因:钱是银行凭空“变”出来的。8 I/ ?% L8 m7 a, p& I- K
) }- q; I6 B$ ?4 c放1千万贷款的过程是这样的:银行会计先在借款账户上增加1千万,再在企业存款账户增加1千万,Bingo!就这么简单,整个国家的钱就凭空多出1千万,企业把这1千万用于进原料买设备,GDP就增长了1千万。
" a- U0 A0 y* u, M& C+ K9 Z2 Z6 i/ y& ]$ o, H
事出反常必有鬼,钱当然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的,到底是哪里来的呢?答案很简单,贷款都是要还的,这一“还”,一笔存款和一笔贷款变同时消失,财富也就烟消云散了。
! l( v7 H1 _$ [* Z
& y) d- O% n( r$ J* P' O金融变出来的钱不是魔术,仍然是“未来的钱”,仍然是“寅吃卯粮”。! z: X% f% E. k: m0 j
/ w3 L; _% ?% h5 X8 N你很可能会想,那银行收回贷款的同时再放出来,不就可以一直保留了这笔财富了吗?只要银行不停放贷款,企业就能不停地扩大生产,经济不就能不停增长了吗?' ?$ L( N. `6 e. O* h
2 t }. G& R* ] D
但别忘了,前面说过,下游的需求是相对稳定,信贷扩张导致的生产过剩,卖不掉就变成了库存砸在手里,企业不是傻子,才不会乱贷款呢。7 d- B a5 k g% U6 ^
7 [. W2 ~* U* q( }
正是因为下游消费需求的制约,银行这个魔术师大部分时间都在玩“变兔子”的小把戏,不会轻易“大变活人”。
4 u$ K( i6 p8 ]
+ L) I" L+ N; O+ v; X, K/ i# J( `事实上,在预期这一件事上,银行比企业还要理性,银行家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保守,最悲观的人,甚至老是做“晴天借伞,雨天收伞”的事——没办法,银行的收益也就是存贷差,风险却是无限的。& S5 L% Z' F9 ~6 p9 x, z: b- B) _
+ `8 J$ s% ~. ]9 P$ F$ s
所以历次经济衰退,都是银行率先反应过来的。
8 J% w% Y; |! l( w$ v4 [0 \+ \- j
2008年,由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银行不再向企业“借伞”,反而纷纷“在暴雨中收伞”,美国企业没钱,就砍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前面说过,企业的产能都是几年前就投资下去的,原材料也是提前备好的,这订单说没就没了。支持增长的三大需求中的“出口”突然消失,美国的金融危机就这么传导到了中国。( W: ], J) d2 {4 c
! ]' P* I0 b: Z! L
2018的经济不景气,是钝刀子割肉,2008年却是“断崖式的下跌”,今年是困难,十年前是危险。而“危险”历来都会比“困难”更容易让人反应过度。: g$ f5 f# }1 T" U
$ S" ?4 v' C! L. e8 h中国银行家的第一反应当然也是“收伞”,不管你效益好不好,先把贷款收回来再说。因为我不收,别家也要收,这叫“囚徒困境”——哪家银行收得早,就可以减少损失。7 Q+ n' w4 \2 D: K) t5 d1 _4 z
% e- J* A, K+ H x. `' u
但这么一来,引发了债务链,谁都活不了。因为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占的比重太大了,完全靠市场自身的调节,几乎不可能,政府就不得不出手了,全球各国金融主管部门都在干一件事,把银行家拉来,逼他们放贷款。
) M, T+ @) T* ?1 q3 J5 S$ Q# w
3 H- b7 \% B1 d* [$ ^2 E' T0 z9 m别以为只有我们这么干,美联储把各大金融大佬叫来开会,商量政府投资各大金融机构,实际上是“做人质”,不答应不让走,哪有什么“商量”啊。
2 b9 V2 x2 |( d: \$ f/ {8 {; j0 h6 r5 q9 U8 S l, t ]) ?; S
中国的银行平时吃的都是“存贷差”这种政策饭,到了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自然不能在一旁干看。这就是2008年底,国家撒钱的背景。我们俗称的“四万亿”。今天很多人对这件事不以为然,但当时每个国家都在拼命向市场撒钱,任何反对的经济学家如果自己去做总理,也都会这么干。
* N! A4 |* O1 v" @6 O% a& X5 c9 U" G/ H& s
银行放钱,就是整个经济“加杠杆”的过程,但银行肯放,不代表企业肯要,企业要看到需求,至少也要有预期的需求,出口已经废了,就只剩下居民消费和国家投资了。
, ]$ L$ |- i7 A1 F C, f, B" ?! C
8 {. H% A& U! c2 Y f既然是国家要求刺激经济,那自然是“你行你先上”,国家投资率先启动。这就是加杠杆的第一步,政府加杠杆。9 N' H1 }( Y& j" n8 d; r @8 ^
( M4 p6 k* B: U. v, Q
. S3 Z6 z0 w3 p. R2 U1 p- W4/ 钱的唯一出路就是房地产
7 _% Q. b* p; y+ d' E6 D
' `3 T1 @$ q' y. q8 X4 c& ^) N在一般老百姓的心里,国家投资就是国家出钱。可国家哪儿有钱投资啊,财政收入都是有明确用途的。所谓国家投资,一般而言是“国家请客,银行出钱,基建买单”。当时的设想是很好的,这些钱主要投向基础建设。& e! W3 x: y2 E3 A2 p, l6 @
. Y6 n* j2 S1 P* @8 M9 B5 X, l借来的钱也是钱,也可以用来买东西,银行凭空创造了“消费需求”从基建项目流向上游产业链,而钱的一部分也变成工资收入,创造更多消费需求。 ' x y7 b1 W' R5 ?$ c2 }0 }; w
1 `. a/ V5 u* l: W( y- ^( w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马力又全开了,开工就要投资,企业投资就要贷款,别忘了,国家的刀还架在银行的脖子上呢。
" c% t, E) p# K; [4 s1 z X
7 {1 I% B9 {, J1 v; K这就是加杠杆的第二步,企业加杠杆。
@9 ~; G; Z: p' g. f. {2 w( Z1 _. W$ K K: n V& d; R
3 X( a- O3 [' C& }* {# t/ r6 d$ _8 Q; g
看上去没毛病,从2009年,经济增速又开始往上,好像走出了危机,但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u/ J8 W! k" s4 }# l- U
/ |7 |0 ~, l) f3 S( H# B6 ^“四万亿”是政府创造“需求”刺激经济,但问题在于,政府的基建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是下游,又是上游。7 f0 Y1 r$ y* l! F t
: Z# _9 o& k9 n! O4 e1 A8 c7 j
基建有一定的下游消费产业的属性,比如政府造一个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本质上是政府替市民消费。但基建又有上游原材料行业的属性,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副产品——土地。
7 {( W. F; }1 U4 E. A
& K& }9 K* H* b: E$ G基建的结果之一是城市化,城市化的结果是增加土地的价值,一块荒地,征收价格很便宜,可是“四通一平”,规划了商业、医院、学校、公园等市政项目后,立刻翻十倍、百倍。而土地正是房地产最主要的“原材料”。
) ?* g: b) u0 j7 Z* l& N7 v! I ^$ o. m. [) t. g
& R: m! k) h. ]& K$ o4 O5 `+ m# s- x) k
所以国家投资并没有真正解决需求的问题,就算房地产开发商把房子造好了,在没有卖出去之前,都是“库存”,问题绕来绕去,又回到了原点——消费需求在哪儿?
' q) `. Q) N' _ o7 [% @* H5 x
8 Q1 F- S) ~: A: A. \8 R所以我前面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只有需求增长支持的经济增长才是健康的,否则不过是空中楼阁。
" E% |! |% J, T& E' Q' x( [6 Q, v. P' J! P' b4 s$ j
消费行业是稳健的,撒不进钱怎么办?可有一个行业除外,正是兼具了消费和投资双重职能的房地产。7 g3 Z( T5 l5 C; t
" W4 G+ T9 w* E' e* F8 [
而且,2008年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像经济学家预料得那么长期,反而是走了个V字底,从全球到中国,经济恢复比想像的快多了。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钱太多了!' ]$ m( j6 z$ }
! t8 G5 N1 k8 i: N
还记得“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吗?任何一个行业稍有机会,热钱就蜂拥而至,又呼啸而去,只留下一地鸡毛。这些钱,任何一个行业的需求都无法承接,最后归属只有一个可能——买房。* ^+ W+ [- _- T1 b5 p. i
3 S. H' d) i, O% D$ K% @! O2008年以前的房地产,基本上是正常的,增长的动力来自城市化、居民收入增长,以及房改释放的需求。但2008年以后,为了启动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银行魔术师要开始表演“大变活人”了。
& _! p# @5 b& p0 T* Q
* X" }! s2 \& |. e8 M2 M+ S5 y# I6 D' C, {# F0 V6 E1 {) }* b9 P
5/ “三大杠杆”完美会师
6 }1 b* ~0 u9 I6 G: P. k, d$ n C; @7 M) H" M, ?
二十年前,曾经流行过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美国老太太年轻时贷款买房,终于在临终前还光了最后一笔贷款;中国老太太存钱买房,终于在临终前存够了钱,拿到了钥匙。2 ^& K Z4 k; G. v- g
: [6 Y! R% Q+ q$ o1 K
故事的力量是无穷的,比书里的故事更有力量的,是“发生在您身边的故事”。一套100万的房子,首付三成,贷款70万,你此时的净资产是30万。五年后房价涨一倍到200万,加上还掉的10万,净资产从30万增加到140万。
/ m7 Z; D/ u' H; @6 l8 K5 C1 C5 V: L# B" E3 `
有人说是房价涨得太快,但你要知道五年涨100%,年化收益15%,并不离谱,但加了杠杆就是366%的收益。
4 R. B4 l$ Y- g
* k* _7 n0 Z, p* N7 ]$ Z- ^房价涨得再快,发财也还是要依靠银行杠杆来带。哪怕房价涨幅每年只跑平通胀的3-4%,加了杠杆就是10%以上,也足以让这个财富游戏继续玩下去。2 C, `! H- m4 k% h. j& T- o
: k C7 |$ k) a5 `6 W Y, D
财富效应可提升消费信心,以前给孩子买一个文具盒就行了,现在要升级,豪华别墅装文具盒,家里放一个,学校放一个,这就解决了王总和产业链上游的厂家扩大的“产能问题”。- I6 k/ }) p' a/ f1 g" ~
) N2 |- Z+ ^, ~5 U1 A9 o1 X/ G虽然它只是“纸上财富”,但也足以吸引后来者效仿。这就样,最后一个杠杆——居民消费杠杆也加上去了,“三大杠杆”完美会师,中国经济终于稳住了。
/ P% n+ i! b8 s
0 l2 _( d6 W% p1 j f( D3 z可凡事要回归常识,房子最终还是消费品,而消费的长期增长永远是受人口增长制约的。杠杆是“寅吃卯粮”,房贷也是把未来的房地产消费需求提升实现。
; g9 F; M+ A1 ]. ]3 x# i' \) v0 ]5 m1 S7 ^2 k
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国家不会不懂,所以经济前脚启稳,后脚就开始“去杠杆”,不去不行了,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到了不敢看的地步了。
8 h' G; q2 H3 ]
& l( Y9 N* {; v: o' z4 g去杠杆产生的波动,叠加了经济本身的周期性波动,这才是2018年衰退的主因。
2 Z$ a2 [( o7 O- Z3 s5 r/ U3 u9 L: v; R" l
“去杠杆”就是逼债,可问题在于,银行变钱时,个个踊跃报名,要收回时,咦,杨白劳呢?3 s* H! e% c7 x( P$ X) x
7 x8 N4 u+ x- g9 j# {& P, z3 f* s* Z7 J# l" T
6/ 谁都不是“杨白劳”% ^1 C z% K+ B# b8 B7 G0 ?
" z$ S9 k9 P- a8 S7 D0 e) h谁是杨白劳?这是去杠杆的首要问题。
: d* z8 H+ N% U( d# j; c" r2 i% G) L
首先,欠了房贷的人不是杨白劳,房贷是银行真正的优质资产,要真的收回,银行坏账率就要蹭噌噌地往上窜了。而且下手狠了,又伤及人民群众正常的居住需求,只能控制住,慢慢来。
* S: ~' z4 P; C8 C/ {: o8 n) d
1 {2 \& ?' s9 B: Q! \4 [" E4 W其次,政府更不可能是杨白劳。因为贷款已经转给投资公司,连法人代表都换成基层员工。然后手一摊,我哪有什么杠杆。 x# I8 v( A: Q* B# a
8 J1 H# j+ Z+ V$ S
当然,账是不可能赖掉的,只是大部分“流动的活钱”都积淀为土地价值,变成了宽阔的道路、便利的市政,空荡荡的园区、空置的商品房这些“暂时的死钱”,等待未来的经济增长去消化后,才能重新变成“流动的活钱”。
. ]. U& G( r3 I" ]* M; \ k: Z) j5 o$ X* {" o* ` }6 l' W! s
当然,还有一部分土地,确实从房子变成了真正的财富,但问题是它不在“欠钱的人”的手里,欠钱的没钱,有钱的不欠钱,有钱又欠钱的都是银行的财神,你怎么“去杠杆”?7 I' E4 ~" c2 X* T
0 R( w# O7 F. `( l: t" h: c" {
能够收回来的,就只有企业的杠杆了,但2018年的问题也正是出在这儿。当初放贷款的对象大多是国有企业,但后来不知怎么,降杠杆的光荣使命却落到了民企头上。9 H0 D: P# B0 A3 E/ z9 }: u" {% w
3 Q, C1 i. z9 S% B3 @: K+ r) s, P
看上去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国进民退”,但实际情况没这么简单。
) g2 J2 \6 x3 x. S4 B! B A1 U. s: \! t* e0 O( K; f8 ]( a
2008年之前,经济是超常增长的,之后回归常态,但请注意,宏观经济速度的变化的背后,隐藏着微观企业竞争力的改变。
# p% O: l$ c+ @, T* X( t: i3 k2 F6 i" Q* k. X8 w3 R1 v4 I
经济高速增长期,新需求大多来自新的细分市场的增量,龙头企业很难顾及这些小的细分市场,中小企业的增长率常常高于大企业,行业趋向分散。而经济常态增长或者衰退期,各行业都进入“你死我活”的存量竞争,龙头企业凭借规模优势,一步步收割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行业趋向集中。9 l; r/ a/ `: k
7 @# x$ S, s6 Z6 N国企经过“抓大放小”的改革,“胜”下的都是“行业巨无霸”,而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企,“大鱼吃小鱼”的存量竞争,反应在中国经济上,就给人以“国进民退”的感觉。再加上近几年有一些对民企不太友好言论,让民营企业家不敢投资实业,纷纷在热钱上打转转,也进一步削弱了民企的竞争力。) [- P, W9 v" }4 o1 s
s( Z f9 r. X' Z/ K但问题在于,民企是贡献就业的主力,就业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增长。民企也不是杨白劳,地位绝无可能削弱,所以,企业“去杠杆”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 R0 z$ ]5 Q5 E8 \' S$ c6 y8 ?$ I% ^, `
而且,此时的经济周期已经不是2008年以前的周期了,中国经济已经被房地产深度绑架了,而房地产又具有极强的金融投资属性,集齐了“贪婪、愤怒、嫉妒、懒惰……”的人性七宗罪,不是大起就是大落,几乎不可能平稳小步增长。
# d9 h% [% q8 y* a
0 E. i7 \' _/ m2 C8 C b3 g更糟糕的是,被房地产绑架的消费者也是有预期的:房价走高,影响到无房者的消费信心;房价走低,又影响到有房者的消费预期,这等于把消费的波动也加大了。消费波动一大,上中游的产业就更大了。8 n5 L* ~! O; j' A" \4 j6 z! {
3 ]6 o% ^0 q+ }+ L+ K: L; B9 s
从2010年到现在,热钱在不停的流动,但只要你一收,立刻伤及无(民)辜(企),经济数据立刻“死给你看”,吓得不但收回来的钱又重新放出去,还要再赔上一笔“精神损失费”。- t! ]$ c0 ^) j4 n1 Z0 F
* L; w7 g9 @% }4 u! E
& ^9 |; @& o! Y4 }) n5 [. A5 x" x0 t% n1 T
看上去是个死结,难道中国经济就没救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前面说的“经济周期”和“信用财富”的本质上来。
. r$ m! D2 a* _& \$ o. e& a; c
& G1 _4 A% x: _+ z, v
4 k) [ ^% Z( L: {( j! @. {8 w6 d7/ 2019年会更糟吗?. X, j2 w2 {# M4 P+ q" D
' w. o- C K/ d; p9 k5 E0 H前面说了,不管是由非理性预期带来的经济增长,还是由银行创造的财富幻觉,只要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其本质一定是“寅吃卯粮”,用未来的经济潜力,来现实现在的GDP。6 b' y8 ]6 S8 W8 ]/ w
" |5 n. f/ k& `! r8 e相应的,所以“经济衰退”常常并非是消费需求衰退,而是“卯还寅账”,还过去过度增长的旧帐。
{! z; n% G7 a% \
: P$ W* e$ h5 V/ I2 G" R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去杠杆”,或者说,经济常态增长本身就是在“去杠杆”。以房价为例,只要稳住五年不涨也不跌(其实相当于跌了15-20%),回归居住的本质,不管是居民杠杆,还是政府杠杆,都会明显下降,而对GDP的影响,顶多就是每年一个点,对就业的影响就更小了。# A8 Q9 J0 K$ Z/ F# R+ `) F) ?
' E, u$ `5 G1 j' x1 A! G& F
现在所谓的“去杠杆”,其实一个是控制新的杠杆,二是部分杠杆过高的行业的结构性的“去杠杆”,只是今年刚好叠加了一个经济衰退的小周期。
2 j$ z. i6 M) i g1 R, i$ j; l* }/ Q6 U6 Z; B
长期而言,要回归常识,回归本质,本质就是消费,只要稳住就业,消费就不会出大问题。
7 Y0 Q$ T. ~" d1 `' {* c
8 x0 I- p- d# O/ E插一句嘴,中国经济真正的大麻烦是人口增长放缓,但真正的影响可能还要十几年后才出现。因为人口增长指的是“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后者目前大多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属于消费能力比较弱的一群人,目前前者对消费的拉动远高于后者的消失。5 h; ?8 K, P4 B1 a E
0 c# d( J1 ]) ?$ z- g1 b' d* U! I而且,前面还提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有时是决定性的)外生变量——科技发展,像5G、新能源产业,本质上都在创造人口增长之外的新消费需求。/ Z$ u% Z! k% B8 q0 J* k
5 f+ G5 k/ k/ k A, F5 r) W' f
所以说,我个人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这次始于2018年的衰退,只是一次比较大的波动而已。
$ q& v2 q8 B b+ j6 } ~" B; B6 Y8 Z |2 y, I S) p
之所以乐观,因为真正吓人的只有“宏观经济数据”,你完全没必要关心这些被预期“污染”的数据——人总是在萧条时谨慎,在过热时狂热,再加上政府为了逆转大家“涨时看涨,跌时看跌”的预期而进行的“平衡调节”,经济数据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 r4 ?9 u* C' e- [/ g1 f+ p
4 j- g# [9 N7 }9 y) L我的乐观来源于身边的微观信息:一部分人在甩卖房子,但更多的人也准备入手;虽然手机、汽车没以前卖得好,但网红食品排的队还是那么长;酒店少了一些商旅客户,但出国旅游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虚高的药价、骗人的保健品、K12过度教育等 “久治不愈的消费毒瘤”正在被一波波“清算”,其中释放的消费力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w0 K+ d. G7 a
- E" A$ r5 z; @8 ^2 S+ I, J
但也别小看周期,毕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2 F; f3 i! U X2 m3 f7 m
+ g' i9 a, A3 f( P$ w8 u# c有一个笑话,两个人坐电梯到了二十楼,记者问他们是怎么上来的,一个说要不停地跑步,一个说是不停地做俯卧撑就行了。现在这部电梯又下降到起点,那两个人终于认清电梯的本质,骂骂咧咧地准备离开。
1 C+ Y" P( s( P! ^, b8 ]# C# X7 L" X2 N
这就是经济周期,就像电梯来来回回,只是每一次的乘客都不太一样,唯有认清这个事实的人,才能避开下降的电梯,等到上升的电梯。1 I( i0 I% B8 f) I
; q: U4 k7 ^- u& t0 E: W。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