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82 | 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聪明的员工为什么不愿“多干活多拿奖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14 13:1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为什么公司福利“不患寡而患不均”?
- m+ q8 X% \7 p z5 M) V; L+ M- T4 b, n* |
这很合理,但不公平8 _* }" j& h' x" ^' ]; ^8 b' u
9 x5 c" p! y) c
以前在银行工作时,薪水中一大半是由各种各样的津贴组成的,这些补贴,同一级别工龄差不多的员工都一样,大家也没什么异议。但其中有一项“通讯费”,却闹出不小的风波。7 ?, d6 ?- s" B+ [# ]% [

3 g7 b0 L( I0 _$ _) ]1 T- w( D矛盾的起因是手机开始普及,部分外勤员工的通信费大大超过只在办公室的内勤人员。行里就把外勤的“通讯费”提高了50%,然后内勤就有意见了,给上面写了“人民来信”。
+ W r0 @4 k1 I) W2 o/ V, D* u9 N- L7 I$ n2 O3 M# K4 x
其实,这些以各种名义发放的补贴,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收入的一部分——凭什么要给一部分人“加工资”啊?而且,大部分领导都是属于“外勤”,这就变成了干部给自己加工资。) w( m% B$ ?( V; q; k. \
- ~" m0 C4 T" |- s
最后,行里用了个变通的方法,给内勤加了同样数量的“服装费”——理由做办公室的,袖子容易磨破。这么一来,外勤加了通信费,内勤加了服装费,大家都扯平了。
) P9 \" I& H! S/ x( ~4 [/ {; b2 m' |, C$ G, X# z# h7 R
仔细想想,“内勤”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奇怪的是,外勤们对这种“煮熟的鸭子飞了”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抵触。# j: {7 j p1 ]& l3 Q" ?9 i

- I7 Q3 a: }. Y2 }- T- S这个心理,我可以解释一下,因为我当时是这“外勤”中的一员。像这种摆在台面上的“不平等”的钱,拿了容易引起同事间的矛盾,反正也没多少,不如不要。
8 b _' M0 a& \+ D; E. V( ]
7 x* H/ ?; Y8 K2 C2 a- e可你要觉得,大家都很讲公平,那也未必。外勤在外面跑,是有额外的好处的,绝对比“通信费”高。但这些都不会摆到明处,大家反而觉得,能有“外快”,这是人家的“本事”。7 l2 Z7 w- U9 }
/ X1 ^1 q& S- C3 N) D
摆在明面的利益要绝对公平,否则就有人得“红眼病”,而私下里的不公平却可以接受,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体制内企业的弊病,但后来,从外企到民企走了一圈,才发现,用“平均分配”的来定义公平,是一种普遍心理,跟体制无关。9 x K, }# W' j

6 a1 O- ~- @/ ~" V c8 e) m H比如工资奖金大家的差别大,所以公司要求员工严格保密,但各种福利没法保密,就不分职位大小、年资长短,绝对平均;e" R6 H: o6 `% D

" L% f+ l3 V0 \再比如KPI,因为结果相对透明,大部分公司都不会在KPI上拉太大的差距(除了销售提成类的职位),体现在考核的设计上,大部分的考核项都为让大家平均分钱,只有少数考核负责拉差距。
2 p) l( I N/ Y9 x0 \: l# O, T. d+ L' x) G) E/ p
即便如此,事关公平,很多事仍然难以摆平% W6 w9 X; i) N: k& j
% ?1 F& j. P+ d
一家私企,给员工发出差补贴,按工资比例发,结果工资低的人不干了,有个小姑娘说了一个理由把HR给问倒了:“出差补贴你倒是知道按工资比例,可迟到扣奖金,为什么不分工资高低,人人50块一次?”& k. E% t+ x% w- p7 e1 \7 T

; I9 [; t- F3 p; V) J4 F" A5 [这就叫“不患寡而患不均”。
6 S6 k5 c- Y& E% w! Z# V/ D+ H7 c3 J& k2 {# q, }
“平均主义大锅饭”是改革开放初期就大力批评的,但事实上,这是最基本的人性,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这也其中是一个从“管理学”诞生之初就有的老问题。# K( f9 `( {* i5 o. s0 @

2 Y* R! i% @) e# t+ G+ h让我们把视线转向一百年前美国的那场著名的“管理学试验”。
/ w2 Y2 J2 g0 r O6 v( a3 t
; s! M0 A! l) z3 r7 o一个见了大头鬼的管理学实验
& W! I* b3 i, d h2 |/ W+ {! J( r; T1 K: w3 @/ |# ]
我在《管理学的第一位大师,他的理论决定了麦当劳应该烤多少个汉堡》里讲了“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一系列著名的科学管理实验,总体上而言,是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改进劳动动作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C; C. n* e6 D
- \6 x/ F, n0 e- X' y4 w
例如“铁块搬运”实验,泰勒从75名工人中挑了一个经验最丰富的工人做为测试者,让他尝试各种动作和流程改造,总结出成套的新生铁块搬运工作方法,使工人的工作量,在同样的疲劳度下,从12吨提升到了47吨。3 C6 t, x, T* ~" G- @* b

& e' R T4 q; l1 ?) g+ y泰勒之后,很多管理学家都希望都通“劳动实验”的方法,找到提高劳动效率的关键因素,“霍桑实验”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但这个历时8年的“管理实验”最终却得到了一个“反科学管理”的结论。0 q+ r; J! L' |/ Y; `$ x+ D# @
' U7 {' S z9 k8 f
“霍桑实验”最初是一个很简单的课题,实验假设“提高照明度可以减少工人疲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按照这个设想,工人们被分成两组,一组使用正常光,一组使用更亮的光。# o1 }- m$ |+ _+ l( [' l& @
% r' G0 x) S# G( ^3 u& V( X
果然,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亮度的增加,工人的产量也增加了!那赶紧写实验报告吧,还赶得上学校的评职称……且慢,为什么不拿到更多的证据呢?让我们把亮度反向调弱试试看吧。" h' J( ~& D; T/ ]" Y H% I) W
6 E/ C) x i8 e' n5 W L3 M
于是,改变管理学史的一幕出现了,随着亮度的减弱,工人们的产量……依然在上升?!啊,实验者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再调弱光线,可产量仍然不下降。一直调到只有烛光般微弱,实在是看不见了,产量才掉下来。4 C2 V8 {/ G9 T% Y6 i

1 O6 I( d4 L8 _: o实验人员再仔细分析实验报告,又发现了一些不合常规的地方。前面说还有一个对照组,他们使用的是正常的光线,可他们自从进入实验后,产量也在上升!真是活见大头鬼了!
- ` ~7 k+ j9 y6 O+ {. h9 b4 q' [7 H4 n6 x# `$ Z4 u8 ?- I! a# N6 z
实验做了两年,实在是搞不下去,当时的学术界也没有染上改实验结果的恶习,眼看论文就要泡汤,管理学的大救星——心理学来帮助了。1 j! d0 R4 c3 z% P
; B5 l- s: d# m7 D4 v) Y# r
有人向实验者引荐了哈佛大学心理学梅奥教授,他详细地了解了实验经过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但是他没有透露,而是重新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这就是“霍桑实验”的第二阶段——“福利实验”阶段。/ {4 A9 t, _9 ~3 o2 e

% i/ e! U3 }: w/ U& J6 U* I4 ~在实验中,梅奥教授设计了不同薪资支付方式,福利待遇的形式、弹性劳动时间等等,观察分析这些不同的“福利”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但结果却发现,不管怎么设计,生产效率永远都是上升的,换句话说,工资和福利都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 M2 k+ n0 }) b x5 Z

3 F; r+ _, J! w8 k, N实验又进行了两年,实验人员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但梅奥教授心里却越来越亮堂,因为这个结果恰恰验证了他心里的想法。
% {( o; w- y& r# n y# S, e8 o2 f4 K* |4 d5 Q
于是实验在第四年进入了真相大白的第三、四阶段——“访谈实验”和“群体实验”。
9 g$ ^8 c4 _% t+ I4 h7 V" J6 V3 n8 D; T
潜藏在工人中的“黑手”; Q, x. y* T5 d, a
, A2 z+ r L$ n* Y6 }
在还没有加入实验时,梅奥教授就注意到了一个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这些工人在参与实验之前,都会被工头们叫去谈话,告之实验的意义。% a; o$ b5 R c0 E# Z/ D# m

& b2 A9 l8 g& s今天我们都知道,这种暗示行为会破坏心理学实验的有效性,但当时的管理学还是工程师主导的“工程学”,人是被当成机器研究的,就像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一样,需要考虑微生物的感受吗?" P9 r$ M" u% W) N% E& D- R8 o

9 x! G. u) F* n4 @0 x% O9 A* Z5 N可作为一个心理学教授,梅奥立刻意识到,工人很可能因此而产生荣誉感,而偏离正常的工作习惯。但梅奥教授并没有阻止这个行为,因为他敏锐地感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他需要更多的证据和观察。
# M1 y! v3 a# F( Q* g+ \0 m- L9 ^9 C, g( a
“福利实验”结束后,梅奥开始大规模访谈。
/ e" ?7 {5 n) T* C
# A$ V4 ~ A. p. w! K) v首先他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工人确实因为有幸参与实验而故意提高工作效率,但访谈的目的并不在于此。
% L8 H: B0 I, m& ~: w% l1 c' c6 W$ x/ ? v; t0 P( G
梅奥在与工人的谈话中,要求工人提出对工厂管理的看法,还可倾诉个人生活问题,最后记录下每个工人每次谈话的长度。于是“霍桑实验”至此产生了第一个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q7 M; S8 y! w: L1 U( H

% r: p& H' w: f' S/ M工人们“大倒苦水”的时间越长,他们接下来的工作效率越高。. j/ ^) N8 E1 J+ I

, R2 z' ^2 R$ p* h3 y* {" Y这个结果使梅奥教授团队信心大振,实验进行到最有颠覆意义的第四阶段——“群体实验”阶段。
" t; Y# f9 Y& L/ @) b. b3 w. U/ y3 |8 L/ o5 }+ @/ D
表面上,第四阶段的实验仍然是“失败的”。这是一个“计件工资实验”,可不管计件的标准怎么提高或降低,所有参与实验的工人,竟然每次的产量都谜一般都差不多。实验者还测试了所有工人的灵敏度和智商,发现最高的那几个,居然在工人平均产量之下——难道这些人都嫌钱太多了?" y l8 y2 g0 K, f2 y
% @$ \, |0 z/ V, l1 W$ i% [# }
可工人们万万没想到,他们这次面对的对手不再是只看数据的工程师,而是一个心理学家。在这个实验中,梅奥改变了以往只观察一个实验变量和产量之间关系的简单做法,而是全程观察与事后访谈相结合,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这才挖出了潜藏在工人组织中的“黑手”。
4 ^3 S& d. p( e6 e) P- u
W. X0 n6 E/ _* n/ n梅奥观察到,那些最聪明灵巧的工人在前半程确实是效率最高的,但到了后半程,他们会观察工友们的进度,从而主动放慢工作节奏,甚至最后一段时间,完全处于怠工状态,才能将自己的产量保持在平均水平左右。
) d; l2 N7 G8 x2 S2 X
: J7 }3 t! c# N" X# X通过访谈,梅奥了解到,平时生产中,如果有工人连续超过平均水平,就会遭到工友们的肉体惩罚。
5 |4 j9 e' x6 T9 `8 S( m2 d, S' C5 Z
但这个“黑手”却不是什么有组织的黑手党,而是一些工人们历来约定俗成的惯例,以防止个别工人太卖力,导致工厂提高劳动标准,引发其他工友的失业。
1 w9 q. r b7 K/ a: i% l/ E( O) j) ^0 A( m
这个惯例生效的具体过程更值得研究:规模比较大的工人们会自动分成若干十几个人的小团体,每一个团体都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头儿,一是保证这个团队所有成员按“规矩”办事,同时也负责保护团队成员的利益不受工厂的干扰。
2 i' S( C, i; l& F/ j3 }
9 e+ t4 p! g1 W. {* h到此,霍桑实验中的一系列反常结果的原因终于浮出水面,工人们害怕这些实验冲击他们的饭碗,从而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行为。这也导致了之前很多“科学管理实验”的结论失去了立足之地,因为那些结果也可能是人为操纵的。
7 X1 n4 J p/ w7 H% o" _, m$ R1 G- a9 x$ w
为期8年的霍桑实验结束后,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详细记录了这些实验和他对管理学的反思,推动了管理学与心理学结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人本主义管理学。4 j% i5 m3 h& H, q% R0 j3 }7 O

' v# U2 Q& m! V C* c在这个派系的理论强调,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管理者必须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用平等的态度沟通,而不是把他们当成“领薪水的机器”。
, z l! q1 V |4 C& L" ? C3 F% E+ t8 j+ g
同时,梅奥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员工不仅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5 w6 Y; T& t$ _( g; ^6 S/ j. r$ L; }4 @8 t" g# A' a% Q' X! M& x4 G* I9 F& H
发现了一个上班的好处
x) A9 E1 x/ e9 L0 j
" }" [& t- Z6 W1 e3 C$ D, i在霍桑实验之前的大部分管理手段都有一个前提:人是“经济人”,行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只要设计出合理的利益制度,人为了利益最大化,什么都愿干。- p' z) t) A6 L8 R* H/ x) ^9 B
0 z, H1 b7 p9 D
比如计件工资的设计,是认为工人会为了更高的收入而拼尽全力。
# `0 _. Y* `+ B! u$ [* e; E' o, f' `- x& a' p: h/ ]9 o& s& a
但现实中,人同时也是“社会人”,行为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并不总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5 n1 H, q% h$ X1 a, {$ T% @9 |
0 C. p7 O* y: G7 B比如第一部分的例子,“平均主义”是一种群体价值,很多人愿意牺牲一小部分利益,来获得群体的认同,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
( E' N' _7 e6 m: `! v) M7 g
' m) _9 j7 B" U8 F4 J后人进行过一次改造的“霍桑实验”,发现:在一个人人都能彼此观察的大车间里,工人的生产效率是最低的,因为大家都会防止自己太过引人注目;如果每一个人都被隔开,效率也不会太高,因为很容易感到单调无聊。* L. c# \" P/ W
& T& c" b' o5 h* b* j- e
而效率最高的工作环境是三五个人一个大隔间,实验者发现,隔间消除了“要与群体保持一致”造成的紧张感,几个人的小组又更容易建立“亲密感”,促使他们相互学习改造效率的方法。
7 f7 i' ]3 Z+ \3 n5 k& ]+ ^9 t+ c: ]- w1 }4 _2 q
“平均主义”过去被看成是落后的思想,这显然是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赚钱,也不只是成就感,工作另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群体生活带来的安全感。3 Z# Q3 U0 R! J/ P1 p
: E! `! x5 `2 ]; r! t# Q6 |$ {& w2 K0 Y
就像有位朋友开玩笑说的:9 M" U, B: F1 @/ Z! G6 ~+ k
4 u7 r0 ]& V- U2 P& [
以前,我曾经说过,即使给我一个稳定的工作,我也不会去的,但是今天我动摇了。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上班的好处,上班可以合理合法的让一群男男女 女整天待在一起,就像学生时代一样,有男生,有女生,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有关系好的,有关系坏的。8 r7 v( z& t5 v( e* Z, p' O

' @1 z8 o: w' A; l+ Z( h
人神共奋
. ]7 m! V. t8 J1 \
- P: O; c% X+ l# w5 O) }/ e3 B
2#
发表于 2018-11-14 13:40:1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好啊,自古沙发出人才,我在努力
3#
发表于 2018-11-14 13:48:33 | 只看该作者
这么长我居然看完,而且最后发现这文章大部分都是放屁,文不对题
4#
发表于 2018-11-14 14:27:26 | 只看该作者
企业管理者可以借鉴下
5#
发表于 2018-11-14 14:31:53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不看。只说标题,作为操作工的一员,你一天干得太多了,下次就要降工时了,所以这个道理,傻子都知道。
6#
发表于 2018-11-14 14:54:43 | 只看该作者
奖励的目的是鼓励大家积极性,提高产量; 但不是鼓励一个人的积极性,因为一个人在努力,产量也上不来。) R" y/ S5 D( @1 \ X
9 b+ B, F2 F" C% _& A
问题来了,优秀的人总是很优秀,就像好学生总是成绩很好, 按照这个标准,每次奖金都是这个优秀的人拿了,实事是这样吗?! { b% z. N: b3 A4 m4 v
1 J3 \% ?0 G2 r4 X0 k% F' @
7#
发表于 2018-11-14 15:04:47 | 只看该作者
外勤的外块有哪些
8#
发表于 2018-11-14 15:14:1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李刚大神写的自媒体文章吧。; k4 U) ?$ ?' b/ T+ D: z( T% H. B

点评

免费的搬运工太多,太多 发表于 2018-11-14 16:33
9#
发表于 2018-11-14 16:50:30 | 只看该作者
外勤内勤要补贴的事情也就是在国企、银行才有的吧,做实业的公司是不会这样的,老板一句话:爱干不干
10#
发表于 2018-11-14 19:23:29 | 只看该作者
干的再多再好,也要和领导关系搞好,否则奖金都会打水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必威体育网址(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GMT+8, 2024-6-13 11:50, Processed in 0.05397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Discuz!X3.4Licensed

? 2001-2017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