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01 | 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毛泽东为什么要废除高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16 20:5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毛泽东为什么要废除高考?
一光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1559&s=zwyess

旧中国能念得起大学的基本上都是新老权贵以及资本阶层即是有钱人的子弟。解放后的52年,中国以旧的科举考试的方式开启了“高考”制度。可根据1960年的累计数字,全国在这种制度下招收的大学生,90%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而其出身是属于资本家、地主或新旧官僚(干部)家庭的子女,竟占到近80%。这就是说,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即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其他低下阶层家庭的子弟,则很少有人能登堂入室而为大学生者。
另外;与今天的教育培养“精英”的目的不同,当时国家教育基本目的是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即是要培养有文化有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各类劳动者,可当时即近十年培养的约1百多万的大学生,却很少有人能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第一线上去。即便是有去的,也都很快都以各种理由而返回了城市。而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全国县以下的初高中毕业生,每年却都有数百万的“回乡知识青年(农村户口)”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量。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毛泽东对这一时期的国家高等教育十分的不满,因此,66年做为文化大革命开端的一项重大决策就是废除了高考制度。
这种高考制度,看似公平,可在当时,即在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这一大的客观条件还存在有根本差别的背景下,或者说是在教育资源还非常不平衡的情况下,这种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是及其有限度的。且别说当时是如何,就以如今来论:农村的考生若想靠分数考进北京、上海的大学,即便是有政策的倾斜(如录取名额的分配等),那也仍然是他们难以企望的。而这也就不难解释新中国之初的那十年为什么是鲜有基层或工农兵子弟进入大学的原因了。
文革取消高考后,根据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国家开始以推荐的方式,直接从社会底层即从社会生产劳动的第一线推荐优秀青年入学,这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整个文革期间共培养了80多万工农兵大学生,这些学员后来也都成为了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据09年的一份调查统计,当时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有近一半的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都是“工农兵大学生”。而如今中共领导最高层的7名常委中,就有三名曾是“工农兵大学生”。
文革期间全国的“老三届”毕业生大约是1亿,据此有人说:废除高考是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以这1亿人都能进入大学为假想的一种大忽悠的说法。而事实上,当时全国大学的实际录取能力每年不超过20万,因此,即便是不废除高考,那十年的总计录取也不过就是2百多万人。而且,这1亿的毕业生中,属于县以下的农村毕业生约占8成,即是有8千多万,那么再联系到前面说的文革前高考录取学员的构成比例还可以推知,这基层的8千万中,有可能进入大学的不会超过2万,即只可能是占这2百万录取生的10%。
1亿——2百万;8千万——2万……“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大忽悠的说法
恢复高考的头两年入学生总计是60多万,虽然没有查到相关的统计数字,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确定,这60多万的入考生,有90%都应该是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基础知识学的比较扎实,即是属于大中城市的“老三届”、“新三届”以及各类中专毕业生。而占同类毕业生总数8成,即是属于县以下级别的农村入考生,仍然会是极少之数。
关于恢复高考,还有人忽悠说:“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便是不恢复高考,大学校园里学生也仍然是满满,其读书声照样是朗朗,而且绝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公知”甚至是右稚。所以,一定要说改变什么的话,即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也同样应该是“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推荐入学,即当时招的“工农兵大学生”一直被抹黑为是靠关系,靠走后门进入的。以至使许多人都回避或忌讳谈自己“工农兵大学生”的经历。其实就像高考也有高考的问题一样,这种推荐入学由于开展的时间短,制度还不不完善,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而通过丑化昨天来赞美今天,这则是今天的右稚们惯用抹黑手法。且依实而论,当时希望入学的肯定是多多,而被推荐的必定是少少,是故因没被推荐而嫉妒、怀疑以至丑化、抹黑的肯定也是多多。而若单从这个角度看,这高考的制度及其所谓的“公平”,竟可以让人不被录取也没有了脾气,则的确是优于推荐制度。
总之,废除高考是毛泽东从人民当家作主,即是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来思考并谋划的。而具体地说,毛这样做,就是要在教育领域里,即是从根本制度上废除旧的培养封建权贵或资本精英的教育路线。当然,被毛废除的这一路线,后来是翻案了。而目前一些高校提倡的即效仿西方的所谓“精英教育”,更可谓是这一翻案动作的极致写照。
2#
发表于 2018-6-16 21:21:5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与应试相比,该是后者更合理,推荐更容易滋生腐败~
3#
发表于 2018-6-16 21:3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晓昀 于 2018-6-16 21:33 编辑

文革之前的高考制度或许在当时的中国现实里存在问题,但是,就因为这个原因而因噎废食。“工农兵大学”的推荐制度的确也存在文中作者所说的“靠关系,靠走后门进入大学的”,我们村和附近村也的确是这样的,在村里担任职务或者有关系的都推荐了自己儿子或者女儿去读大学,这个也不能否认!

现在的高考制度,不能说是选拔人才最好的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绝对是最公平、公开的考试了。现实中你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可是对于没有社会关系的普通老百姓家庭的子女来说,在高考中只要你付出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这就是相对公平性。
4#
发表于 2018-6-17 05:55:29 | 只看该作者
文革取消高考后,根据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国家开始以推荐的方式,直接从社会底层即从社会生产劳动的第一线推荐优秀青年入学,这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整个文革期间共培养了80多万工农兵大学生,这些学员后来也都成为了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

我们村里好几户村长(关系户/亲戚)的子女沾光了
5#
发表于 2018-6-17 10:17:42 | 只看该作者
当年废除高考是正确的,现在恢复高考也是正确的。任何制度都是在变化的。
当年废除高考推出推荐制度,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培养农村社会基层建设者,老百姓的孩子上不起学,必须靠推荐。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后来有部分指标变味了,说明推荐制度相应应该改革了。
77年恢复高考是因为老百姓的孩子能上起学了,所以要考试,堵死了指标变味的漏洞。
现在看,老百姓的孩子又被排除在最好的大学门槛之外了,最好的大学又变成培养部分人家子弟的地方了。所以,新的高考制度也应该来了。
6#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7 11:1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mztx 于 2018-6-17 11:39 编辑

工农兵大学生的由来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在看到《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调查报告》之后,作出“理工科大学还要办,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从工人农民当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习几年,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批示。
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这个时代高校招生的基本原则,招生的模式是“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

由于当时招收的工农兵大学生大多不具备高中文化程度,1973年4月3日,国务院转批了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重视文化考察,保证入学学生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1973年7月,举办了文革10年中唯一的一次大学招生文化考试。。
这次考试中出了“白卷英雄”张铁生,导致无数知识青年的“大学梦”在瞬间破灭。其实张铁生(辽宁兴城)交的不是“白卷”:语文38分,数学61分,理化6分。他自知理化成绩不好,就在考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用现在话说就是各种吐槽。谁知这封信三弄两弄,于当年8月1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其后,<红旗>杂志等也纷纷转载,最后文化考试被扣上不少的罪名后,被彻底搅黄了。张铁生不仅成了反潮流英雄,也进了大学。“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旧大学”也就不仅仅是口号了!

1974年,又出了一件事情---“批林、批孔、批走后门”。借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南京大学工农兵学员违抗父母意愿,要求退学、退伍一事,大批“走后门”,挑起事端,闹事情。当时走后门已经非常普遍,主要集中在参军、上大学、知青回城。涉及几千万人!毛泽东出于稳定局面,制止了批走后门,只允许批林批孔。走后门一事就此被压下,但却是愈演愈烈。

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自告奋勇主管全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此时,第一个当面向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制度的,是一位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这就是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
查全性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一是埋没了人才;二是卡了工农兵子弟;三是助长了不正之风;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查全性发言时情绪激动,这引起了邓小平的反思。
不久,邓小平同志拍板决定“恢复高考” 。当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于是,关闭了11年的泱泱大国的高考考场终于再次敞开了大门,一个貌似可以通过公平考试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又回到了亿万民众的中间……


7#
发表于 2018-6-17 15:16:37 | 只看该作者
直接从社会底层即从社会生产劳动的第一线
8#
发表于 2018-6-20 11:16:58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总听人说老三届,觉得很牛B,见多了之后,呵呵,也就那样。爱学的,没高考也在学;不爱学的,什么时候都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必威体育网址(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GMT+8, 2025-1-25 11:57, Processed in 0.05953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Discuz!X3.4Licensed

? 2001-2017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