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贸易进入生产,从文化领域步入机加工,从引导别人如何花钱到自己创造价值的领域,对于家庭式机加工工厂,我常常思如泉涌,不管承不承认,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有了问题必然引导我去找到根源并一步步解决问题。: j: s# F( m7 ]- f. i 一直以来我经常面对两个难题,一是大家都很忙就是出不来活儿,二是产品做好是偶然的,做不好是必然的。最开始作为完全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我的体会并不深刻,直到我被逼得自己利用几个月业余时间找老师专业学习了机械加工知识,从识图制图到数控手编软件编程序和操机的系统把握,再结合厂里生产工序中相关工艺资料的网络搜集,对目前工厂的整体运行有了深入的理解,我发现很多工厂陷入一个死循环的重要原因,就是从业人员知识系统性和精确性的缺失。这一点对于很多科班出身的人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因为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确性是通向高考成功的重要保证,所有的一知半解模棱两可碰运气都会在考试中显露无疑,那么在日常的思维训练中科班出身尤其是名校的人掌握知识的程度确实是不同的。(请大家不要误会,这里我并不是要谈学历的重要性,相反接下来是要谈如何突破学历成为人才)! \0 t- f& t$ ]* _) t5 q# z5 x! A
; d: Y! ^- D) \有这样一种工厂,产品简单整体批量大但型号多而且属于重型资产,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太多附加值却需要投入很大,通过十几年的积累具有一定规模却无论产能还是质量都没有太大提升,同样的产品质量和生产问题反复出现,通常会有一两个在工厂里摸爬滚打自学成才的大师傅,本身没有经历过知识系统性和精确性的训练,在按资排辈风气比较重的机加工厂里,这类大师傅甚至决定着一个厂的命运,如果大师傅是在不断主动学习积累“要把原理搞清楚,多搜集办法多尝试,工作不是碰运气”的理念下成长起来的,那么这个厂从上到下人员的知识基础和工艺就很牢固,生产前就预判各种问题,出问题后的系统性解决力非常强,相反如果大师傅是跟着老师傅被动学习,所有的技能都是口耳相传,那么工艺不稳定也是一种必然,感觉好像说起来都知道,但是知识点很分散还有可能本来就是误读,碰到问题缺乏解决思路和成套方案,但是生产还要继续,只能针对这个点本身下手,永远解决的只是一个点,再次让生产陷入碰运气中。比如我们攻丝过不了通止规,就是打电话问卖丝锥的人,然后拿来多种丝攻一个个试,本身并没有对于工艺本身的概念,是刚性还是柔性,是切削还是挤压,材料如何该用什么类型刀具。。。下次碰到还是同样的问题9 K4 W3 ~5 Q1 w! A ( N; T1 a, a& q5 f& O- S. b, K 可能很多朋友会惊讶这样的工厂能够生存吗? ) m7 |0 Y7 o! g( K5 H& s - T9 e. d" |& p8 C, e% C$ ^% s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目前确确实实有其生存的空间。存在即合理,这是一种独有的生态,附加值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的老产品表现比较明显,因为老产品有着多年的生产积累,低端老产品体力是最重要的,竞争过后的产物附加值很低,机械本来又是重资产行业,新技术高层次人才在没有规模效应的时候暂时不会介入这类行业。在中小企业中,老板就是标杆,什么样的老板会有什么样的骨干,什么样的骨干会有什么样的帮手,当然留下的人员绝大多数也是与之相匹配的,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产品。 9 U! C1 a% }* r* v$ E7 u1 W7 d' v2 F$ A- ` 通过这些感受,我更想说的是,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学习是特别重要的,读书不仅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思路,建立思维系统的过程,多读书能够对事物有系统性的理解,形成线性思维习惯,而不是点式思维,读书时代心智并不成熟,考大学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慢慢心智成熟了一样可以快速进步,如果一个人不主动学习,建立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确性,从源头搞清楚相关工艺,是很难做好一个产品的。有句话笨鸟先飞,但是一定要飞对方向,不然就是无头苍蝇,感觉自己很忙很辛苦,撞得头破血流还都是无用功~~~2 }2 H- @4 \5 J$ R' x+ v2 X 0 t' q8 l5 Y, x; N6 @9 v1 W# t
+ c, {6 k' ~6 t- l( z+ F; l, k/ W8 I+ ]6 T# W* \' B
; C9 J0 {% Z2 {5 v ! m+ N( T& s$ q: J0 s( x: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