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是由有机母体纤维(例如粘胶丝、聚丙烯腈或沥青)采用高温分解法在1000~3000度高温的惰性气体下制成的。其结果是除碳以外的所有元素都予以去除。碳纤维呈黑色,坚硬,具有强度高、重量轻等特点,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它的比重不到钢的1/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00~43000Mpa亦高于钢。因此CFRP的比强度即材料的强度与其密度之比可达到2000Mpa/(g/cm3)以上,而A3钢的比强度仅为59Mpa/(g/cm3)左右,其比模量也比钢高。材料的比强度愈高,则构件自重愈小,比模量愈高,则构件的刚度愈大,从这个意义上已预示了碳纤维在工程的广阔应用前景,综观多种新兴的复合材料(如高分子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 不少人预料,人类在材料应用上正从钢铁时代进入到一个复合材料广泛应用的时代。
! o8 s1 ?) ^% L6 P 碳纤维的用途主要是利用其"轻而强"和"轻而硬"的力学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体育休闲等结构材料;利用其尺寸稳定性,应用于宇宙机械、电波望远镜和各种成型品;利用其耐疲劳性,应用于直升飞机的叶片;利用其振动衰减性,应用于音响器材;利用其耐高温性,应用于飞机刹车片和绝热材料;利用其耐药品性,应用于密封填料和滤材;利用其电气特性,应用于电极材料、电磁波屏蔽材料、防静电材料;利用其生体适应性,应用于人工骨、韧带;利用其 X-光透过性,应用于 X-光床板等。
3 n) N @3 Y/ }9 L% E- o, U 此外,还可以活化成活性碳纤维,应用于各种吸附领域。具体应用例如:①钓鱼杆现年产量约1200万只,年碳纤维用量1200t;②高尔夫球杆随着轻量化和长尺寸化的要求,现已占碳纤维体育用品用途的50%,年碳纤维用量为2000t;③网球拍的年市场规模约为450万只,年碳纤维用量约500t;④飞机方面,小型商务机和直升飞机的复合材料用量已占70%一80%,军用机30%一40%,大型客机15%一20%;⑥人造卫星结构体、太阳能电池板和天线要用高模碳纤维,先进的运载火箭和导弹壳体、发射筒等要用800H和 T300碳纤维等;⑥土木建筑领域,已用于补修加工用片材、建筑部件、代钢筋材料、屋顶构架材料等;⑦能源领域,已用于汽车的压缩天然气罐和风车叶片(长达30-40m)、海底油田管道、升降机等;⑧交通运输方面,已应用于赛车、汽车传动轴、大型卡车车体等;⑨电子电器领域,已应用于增强热塑性树脂的挤出成型品,如抗静电 IC盘、笔记本电脑的筐体,具有电磁波屏蔽效果;⑩其它,还有X-射线盒、医用床板、印刷、制膜、造纸等用的各种滚轴、空气或氧气呼吸用压力容器等等。
4 y; v* b' \, } k! L- _5 v 碳纤维产业是由原丝(PAN)生产再到预浸料再到具体的终端产家这么一个产业链。目前, 原丝的售价是40元~50元/公斤,碳纤维为200元/公斤,预浸料为500元/公斤,每一级的深加工都有高幅度的增值。8 I; y! L! i G
我国碳纤维的生产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碳纤维生产能力仅占世界高性能碳纤维总产量的0.4%左右,国内用量的90%以上靠进口。而PAN 原丝质量一直是制约我国碳纤维工业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另外,碳纤维长期以来被视为战略物资,发达国家一直对外实行封锁。因此,有关专家认为,强化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本, 是发展国内碳纤维工业的根本出路。
9 J' t! G( v; S; N6 R$ y7 K. G6 ?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CC)于1959年开始最早生产粘胶基碳纤维,五六十年代是粘胶基碳纤维的鼎盛时期,虽然时期已开始衰退,但是它作为耐烧蚀材料至今仍占有一席之地。1959年,日本研究人员发明了用聚丙烯腈(PAN)原丝制造碳纤维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研制出了制造高性能PAN基碳纤维的技术流程,使其发展驶入了快车道,PAN基碳纤维成为当前碳纤维工业的主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1974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开妈了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Thornel-35的研制,并取得成功。目前Thornel-P系列高性能沥青碳纤维仍是最好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碳纤维的三大原料体系。 . p: N4 C |. p% ?
世界碳纤维的主要生产商为日本的东丽、东邦人造丝、三菱人造丝三大集团和美国的卓尔泰克(ZOLTEK)、阿克苏(AKZO)、阿尔迪拉(ALDILI)和德车的SGL公司等。其中日本三大集团占世界生产能力的75%。世界CT型碳纤维总生产能力为22100吨/年,LT型碳纤维总生产能力为9550吨/年;实际生产量约为7000吨/年。 0 A0 b9 {- v; z6 h+ ^2 M4 ]5 W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军事工业、航天与航空工业与体育休闲业一直是CT型碳纤维的主要市场。自1996年美国成功地将LT型碳纤维工为化以后,CT型碳纤维与LT型碳纤维竞争十分激烈。 + B9 E" Q0 r: j7 F% m/ j
当前世界上PAN基炭纤维正处于迅速增长的发展期:产品性能趋向于高性能化,T700S加快取代T300作通用级炭纤维;产量增加较快,1996~2000增长48.1%;航天航空和体育用品用量增加稳定,民用工业用量增幅较大,已超过前两者,特别是随着大丝束炭纤维的大规模生产,价格的降低,民用工业需求增加迅猛。
* E4 b" O7 Y& _: ^" d 目前,国内研究开发以及生产碳纤维的呼声很高,发展趋势令人鼓舞。下面分别对各地区的开发情况作一简介。
7 A/ m3 f, T- M4 f i (1)上海地区。最近上海石化公司召开了碳纤维原丝发展研讨会, 该公司准备投资过亿元,采用NaSCN一步法生产数千吨PAN基原丝,真正形成工业规模生产。上海星楼实业有限公司也制定了一套碳纤维产业化发展计划,拟建立400t/a 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总投资也超亿元(包括下游产品)。此外,上海市合纤所采用亚砜两步法研制和小批量生产PAN基原丝以及碳纤维; 上海碳素厂也有小型碳化线及碳纤维下游产品。 6 S+ G* x: }* d2 _! Y2 y* N& X
(2)安徽地区。“十五”期间,国家已批准在安徽蚌埠建立500t/aPAN 原丝和200t/a碳纤维生产线,总投资过亿元。PAN原丝采用亚砜一步法,技术由国外引进; 产品以12K的T300级碳纤维为主,并准备引进成熟的预浸料生产线。华皖集团(原蚌埠灯芯绒集团公司)二期建设规模将使碳纤维产量翻一番,达到400t/a。下游产品的开发也列入发展规划。 4 A" M" d6 b8 y: i" @3 Y' ^
(3)浙江地区。中宝碳纤维责任有限公司在浙江嘉兴拟建400t/a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技术和设备引进,投资数亿元,并配套300万m2预浸料。 该项目国家已批准,并积极开展了前期论证和考查工作。根据国内外市场动向及投资与回报等问题,暂缓建立碳纤维生产线,而集中力量开发预浸料等下游产品。同时,还成立了浙江省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全面推进碳纤维事业。 ) b- |* [6 l2 |, m s. `# l
(4)广西地区。桂林市化纤总厂拟建200t/a碳纤维生产线,产品为3—12K的小丝束碳纤维,投资也过亿元。
8 F! n- {9 A: i* L( _4 J (5)山东地区。山东省已把碳纤维列入全省十大高技术产品开发工程首位项目。有以下几个单位从事碳纤维及其制品的研究与生产,或准备介入碳纤维事业。
, j7 d7 G, B* y( `' N ●山东天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家计委示范工程将建立400t/a生产线,碳纤维性能为T300级水平,产品以12K 为主。 计划 400t/a 投产后, 再翻一番到800t/a,投资超亿元。技术协作单位是山东工业大学等。同时该公司积极开发和生产多种下游产品。
: d9 A% i" M0 d" u ●青岛将建立50t/a左右的碳纤维生产线, 青岛化工学院高分子工程材料研究所(恒晨公司)的介入,引起国内同行们的极大关注。 ( Y$ x+ Y+ l) v& G
●山东威海光威渔具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钓竿生产,碳纤维预浸布的规格有30余种。根据发展趋势,有可能向上游即PAN基原丝和碳纤维发展。此外, 山东省东营生产力促进中心也在考虑招商引资建立碳纤维生产线,认为石油等工业是碳纤维的潜在市场。
: P5 c( P/ S; j; }. ^ (6)北京化工大学与吉化公司树脂厂, 将依靠自己的技术建立 500t/a 原丝和200t/a碳纤维生产线。放弃硝酸法,采用亚砜一步法技术路线生产原丝。目前,正在进行中试实验。 6 D3 x5 U- E" p' E) H, t, v; x
(7)兰化集团化纤厂已有100t/a原丝生产线和预氧化生产装置, 计划配套碳化装置生产碳纤维。原丝采用NaSCN一步法。 该单位的晴纶生产线是我国从国外首次引进的,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 2 }& h1 d* F4 [0 ]
(8)吉林碳素厂是我国小丝束碳纤维生产基地,已向用户提供50 余吨小丝束碳纤维,为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该厂正在建立新的小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扩大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 T% ~9 Q& D* P: h (9)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制碳纤维已有30多年历史。在70年代中期, 建成我国第一条纤维中试生产线;在90年代末期,又建成我国第一条吨级粘胶基碳纤维生产线。目前该所与扬州聚酯责任有限公司共建碳材料联合实验室,研制高性能PAN 基碳纤维,并准备在扬州建立产业化基地。此外,山西榆次化纤厂是我国唯一用亚砜一步法生产PAN基原丝达数十年的单位,目前仍在生产。
0 X' _2 y! X, {: h" a p$ O( @3 V8 i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当前发展态势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投入力度大;②规模大;③参与单位多,特别是大企业的参与;④起点高,采用多项新技术、新工艺;⑤自动化程度高,工控、程控在线配套使用;⑥逐步建立起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测方法,特别是在线检测。" s. l# [0 l3 o& V2 Z/ c
三、重视基础研究,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 ( Z# S! K% V+ B' X* p" A' L
当前,除极个别单位外,大多数准备引进项目的技术和设备水平属国际中下等,产品碳纤维也是这个档次,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是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在引进的同时应该组织自己的技术队伍,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求创新。如果只是沿着别人的脚印前进,就永远是跟在别人后面,不会占据制高点。从大量国外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即使他们生产的碳纤维质量和产量占据世界榜首,但其新思维、新方法、新设备、新成果仍不断涌现,而不是墨守成规。日本东丽、东邦人造丝和三菱人造丝公司的小丝束碳纤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4%左右(表1),而这3个公司发表的专利也相当多。例如:东丽公司目前生产的碳纤维T1000,抗拉强度最高 ( 7.02GPa)、单丝直径最细(5.3um),可代表世界先进水平,但公司最新专利报道,其实验室已研制出新一代碳纤维,抗拉强度已达到9.03GPa,比T1000提高了28.6%;单丝直径降到3.2um,比T1000细了39.6%。同时,该公司还开发截面形状为三叶形的PAN原丝及碳纤维,以拓宽其用途。 5 j* ~' N7 H$ U$ r0 k* ]/ H5 x
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已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单位的重视,上下认识一致,有的已开始实施,这是提高我国碳纤维工业技术水平的关键之一。目前国家“863 计划”以及有关部委都在关心我国碳纤维工业的发展及其产业化步伐,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许多材料专家也扎扎实实的做了许多工作。无疑,“十五”将是我国碳纤维工业产业化的黄金时代。
, |6 u1 W. ^; n5 v) n# Z: J1 D; ` 为了充实G大元的资产质量,大股东大连实德将旗下的中宝碳纤维公司部分股权以8.6折出售给上市公司。在此之前,G大元所持中宝碳纤维公司49%股权是全价受让所得。
% O1 a3 A. _$ L/ u: @# u+ t 5月10日,G大元和大连实德下属的北京实德签署受让中宝碳纤维公司17.74%股权协议,受让金额约为984万元。相对中宝碳纤维公司的股本,等于说G大元是以8.6折价格受让这部分股权的。在此次受让之前,G大元已经持有中宝碳纤维公司49%股权,但那是股权分置改革前全价受让所得。
/ q) Y6 Z: q6 u$ x" Y, X0 h# [ G大元的公告说,此次重大资产购买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司主营业务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改善公司的资产状况、提高盈利能力,以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从根本上保证长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保证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 z. D0 _# g, w 中宝碳纤维公司于2004年1月正式投产,当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10万元,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00万元,净利润444万元。) K) u3 u; X% X9 z% ?5 e/ Q: P- M1 e
碳纤维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碳纤维的性能不断提高,新品种的不断问世;到了20世纪90年代,碳纤维的性能没有多大发展,市场需求主要是成本的降低,表现在商用大丝束的发展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扩大应用。
p! q( ]4 J7 m- L1 U ⑴产品性能不断提高
& I; ?' {8 j) o2 B; H7 \" k7 k' s 老品种性能不断提高,以日本东丽公司T300为例:T300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拉伸强度为2450MPa;到20世纪80年代初,拉伸强度提高到2940~3140MPa;在20世纪80年底中期拉伸强度为3300~3430MPa;从1988年起,拉伸强度稳定在3530MPa上下。) ~/ e% M" @% Y$ `2 ?* W: j
象东丽公司T300这样的标准模量级的高强度碳纤维占世界高性能碳纤维的90%;类似的品种还有Amoco的ThornelT300,Hercules的AS4和BASF的CelionG30~500等,其性能为拉伸模量为207~235GPa,拉伸强度3450~3800MPa.1 G, m9 D# G. x% F( e$ n2 V
⑵中模高强型碳纤维的开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增强碳纤维的力学性能。因此,提高纤维的性能对改善复合材料的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对航空工业中广泛使用的碳纤维,提高其性能尤为重要。事实上,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以及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应用部位的扩大,复合材料的设计师很快发现典型的T-300一级碳纤维的性能偏低(主要表现在拉伸强度和断裂应变偏低),不能满足新的设计思想对减轻飞机结构质量,提高飞机性能,降低成本,节省能源等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对机翼,机身等主承力结构更是如此,因此开发性能优于T300的中模量高强度的碳纤维就显得极为重要。
5 H; V4 G) ^" @4 @, n ⑶高强高模MJ系列碳纤维8 h7 b$ |! v" V {8 P. |
1989年东丽公司在原高模量碳纤维M系列的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高强高模MJ系列碳纤维新产品,使高模量碳纤维的强度得到较大的提高。开发使基于碳纤维微晶取向的最佳化从而得到高模量,使纤维缺陷降到最少得到高强度。
$ {% N9 H6 f# ]; v ⑷高模量沥青基碳纤维
& T/ E2 C0 B' T- e2 R' j0 ] 在开发高模量碳纤维过程中,要达到同样的模量,PAN基要比沥青基的处理温度高数百度。美国联碳公司开发的沥青基P系列碳纤维,碳纤维的模量已接近理论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