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汽建厂初期,采用各种方式“招贤”、“聚宝”,聚集了全国乃至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其中有一条自动线,被无数人提到,几乎成了二汽的“镇厂之宝”。& [/ P$ k e7 [$ s/ [
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条装备了12000吨锻压机的自动线(主要用于锻造汽车的前梁和曲轴),连制造它的德国都没有徊同的设备。5 ]0 K2 e7 I6 u. t: }: ~
/ t9 m; k4 ^3 N/ w0 _2 q: m* a1 P
4 q9 l8 P& U( J, A" W% T5 f; V; y9 I3 }
这就是令无数东风人引以为傲的12000吨模锻自动线。
- @5 K0 D! N: S) z2 z2 x! b5 [: c5 c8 r+ k) J( \& J; n
: B) N# }$ r a! H
+ i8 g5 M8 r8 j
! L( n$ K" u) _* b0 W6 v q+ e艰难的选择6 W" G1 H4 W) F) g; R/ z9 Q
. k3 G9 N5 T3 E/ X. C
二汽建厂以来,在技术和设备的使用上,一直坚持采用“聚宝”的方针,聚全国之宝乃至全世界之宝。我国自己能生产的设备,就从中选择最先进的买回来;自己生产不了却又必需的设备,就从国外买。虽然二汽建厂初期国内正在闹“文革”,但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仍然大力支持二汽的生产,排除各种阻挠和干扰,批准二汽从国外引进多种先进设备和精密仪器。12000吨模锻自动线,就是其中之一。
- G8 u, V. g7 o# d
! f. l, ^: Y: A" [! _" P20世纪七十年代初,二汽已经拥有了由第一重型机器厂(即富拉尔基重机厂,简称“一重”或“富重”)生产的、当时国内最大的8000吨锻压机。但是要锻打中型载重汽车的前梁和曲轴,仍然力有不逮。为了出车的需要,只得用模锻锤。可模锻锤只能算半机械化设备,需要人手工操作,效率不高,一旦大规模批量化生产,速度就跟不上了。到底用什么设备来锻造这些大件?这是当时困扰在二汽人心头的一个严重问题。. q+ Q2 _7 ]. l& B4 F
/ e& Y- h- o6 {, M1 J( y
二汽派人咨询过当时的第一重型机器厂,能不能做一台更大的锻压机,“一重”说:不敢。因为本来这8000吨锻压机就是在国外引进的2000吨锻压机的基础上慢慢改进放大的,到8000吨这个级别可以说已经是极限了,本身就存在很多质量问题,再放大,别说不能保证质量,能不能开动都是问题。0 ^9 ]2 ?0 ]) ?, f
国内自产的这条路看来是行不通了。
" |0 B- J1 D7 s. I; |+ y那就只有引进了,可从哪里引进呢?当时国际上也没有这样大的设备。不但二汽人在寻找,中央和一机部的领导也都很关心。
$ v4 F0 f; e. T8 N4 X1 c$ o& J) O5 {0 U+ _* l+ ^
1971年,一机部汽车局局长胡亮去日本参观,发现日本有一条曲轴锻造线运行良好,主机是一台11000美吨(相当于10000公吨左右)锻压机。他回来后向二汽建议,引进一条类似的生产线。正在寻找中的二汽大喜过望,马上向日本和德国询价。结果日本人的报价里总价高得离谱不说,仅设计费就高达260万美元,让人无法接受。双方的心理价位差距太大,连谈判的基础都没有,自然无法成交。
4 \8 Q8 O2 G: Y1 k! J
; g7 k! s0 C) _3 q1 B这时,德国EUMUCO公司的报价来了。德国是世界机械生产大国.其生产的重型机械设备一直在全世界享有较高声誉,EUMUCO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厂历史悠久,品种齐全,锻压机和平锻机的设计生产有独到之处。一汽、二汽、“一重”、“二重”等国内厂家都向他们订购过设备。该公司,的报价没有设计费,但主机12500吨锻压机的单价高达3240万马克(合当时的美元将近两千万),远远超过二汽自己的估价。这个公司相中国做生意也很多年,了,单是二汽就向他们购买了好几台设备,怎么突然开始“漫天要价”了?; C5 U. d8 O1 C$ ]* _/ a
6 ~7 t* `& _: @( a! y2 L; o h原来,这么大的锻压机,光自重就有一千多吨,德国方面自己也没做过,他们的销售人员心里实在没底,估计很多机件要委托别的德国公司帮助加工,这样一来,费用就大大增加了。经过艰苦的谈判;EUMUCO公司终于让步了,他们把压力减到了和日本方面差不多的10000吨,价格谈到1620万马克,正好是报价的一半,这样就使下一轮在德国的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6 ?$ ~% e; x/ M, P' @' y5 F, {* ~3 ]+ B
( k' P% H0 u* c* ^. h1973年9月,二汽派出锻造厂工程师秦裕琏和车架厂张笃庆随一机部的重型机床采购团赴欧考察。采购团出国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配合二汽的这条自动线谈判,立即和EUMUCO厂接触,开始现场考察。& V4 c a8 b, o. A6 ]
; R+ K$ K R+ X# L* s
现场考察最主要是看两个方面:第一,看该制造厂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设备,能不能满足生产万吨以上级别锻压机的要求。通过现场了解,发现当地的生产部门对于销售部门要求委托别家公司生产部分机件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有能力加工所有的机身大件,证明以这样的借口提高报价是行不通的。第二,EUMUCO公司之前最大也只生产过8000吨的锻压机,通过考察该机型的生产运行状况,发现其不但运转良好,而且自重只有670吨。这更坚定了秦裕琏等人的看法,从8000吨到10000吨,锻造压力只增加了25%,自重却增加了64%,由600多吨剧增到1000多吨,怎么也说不通。也就是说,要么增09锻造力,要么降价,否则以目前的报价和机型,二汽无法接受。! H; f/ S( {8 J' _4 h+ d- i
2 W* Q5 U7 M' F3 w3 i% t数日后,好消息传来,EUMUCO公司的主任设计师维持先生做出书面答复,同意在原价不变的情况下,把锻造力提高到12000吨,总算达到了采购团的期望值。
1 k5 w1 n2 e6 @- K
8 [4 Q5 m& d' U- q+ R @5 \3 K/ b) F- z" D; B7 m, G- j7 ~% u# u
8 T2 D" d* t/ _) ]莱茵河近在咫尺,却只在临走前才去看了一眼
w& M0 X6 x$ P0 I8 g3 C) t* V+ F w* C" G- v- _
1974年2月,采购团结束了欧洲之行回到国内。,以12000吨锻压机为主机的自动线合同已经签订。按合同规定二汽将于1975年6月派人去德国监制验收。当时二汽是“三线”企业,外国人不能进队。这样—条价值近千万美元、当时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模锻自动线必须在没有厂家指导的情况下,由二汽自己安装调试,这在国际上也是从来没有过先例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 `/ X" ~# \) F$ Y- z j
1 f% U% e9 f8 m$ R b1974年国庆节后,二汽选派了秦裕琏等8人赴武汉大学学习德语。三个多月的速成班里就要掌握德语会话和大量专业术语,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语言的人来说可真是“逼上梁山”了。秦裕琏自嘲说:“我这个人年轻时学习不太用功,这三个月可以说是一生中最艰苦的学习日子了。”早上天微亮就起床,晚上不熄灯不上床,身边从来不离单词字条,只要清醒就在念单词,熟人打招呼从来看不见,真正是“目中无人”。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秦裕琏等人终于掌握了基本的德语,为成功验收机器打下了基础。4 d/ e" ^( u; B5 ~
* Z' ~2 a# r! i& s! k7 F- I; J1975年6月,二汽锻造厂派6人出国,其中机械人员只有秦裕琏一人,要引进这么大的机械设备,压力可想而知。现在一般人出国都很高兴,既能工作,又可以饱览国外秀丽的风光。那个年代可不同,秦裕琏他们在德国工作长达七个多月,每天就在小旅馆和工厂之间来回,一次也没有出去玩过。莱茵河近在咫尺,却是在临走前才去看了一眼,其他的娱乐活动就更别提了。* l" {2 U3 b% {) f
: s- M. q# i. H& d+ l9 n
听说二汽要自己运回去自己安装调试,德国人很吃惊。别说这么大的设备,就是一百多公斤的小机器,也从来是制造厂派人去安装,如今这么复杂的自动线,上万种零件,要全部自己装,简直不可思议。秦裕琏不管那些,既然是国家政策,就必须执行。白天,他逮住所有机会发问,把所见所闻全部记下,晚上,在旅馆里他阅读图纸资料直到深夜。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保证安装工作万元一失,他要求德方把拆散的零件用不同的颜色涂上,表明他们各自属于哪台机器。同时用各色塑料彩带分别缠绕气、水、液压油、润滑油等各类管路,给管路编上号,管子的接头处也扣上相应的牌子。机器拆开前,他还和厂房人员一起,乘坐吊篮,绕着机器拍摄了大量照片,将它们汇集成册,以便回国后参考。在秦裕琏的坚持下,EUMUCO公司还不得不无偿提供了几百种标准件,可以放满一个小库房了,其中甚至包括一台额外提供的润滑油泵站。于此同时,德国方面也把他们全世界的客户都请到现场,来参观他们生产的这台世界上最大的锻压机。- m% h* P/ V* r# f
. D" B! R/ a/ E% e, L/ j# Q2 }在德国的日日夜夜,在紧张的工作中,中方工作人员和和德国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位工程师的办公室在秦裕琏上班的必经之路上,每天秦裕琏上班的时候,准能看见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口挥手打招呼。后来中方要回国的时候,他私下把全套最计制造图交给秦裕琏说:“这是额外提供给你的。”
% p: ?$ F/ q" ?5 c" N% g Y, @1 U# ?$ a
调试过程一切顺利,机器开始正常运转6 w$ S0 g1 s' }2 Y5 I m* j
- p2 h4 h" P( V( _' f% p
& E$ B4 Y& v& |2 r
1976年2月,中方采购团回国。秦裕琏立刻和其他几位同志一起,组成一个翻译组,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图纸翻译工作,又是三个月,完成了几十万字,几百张图纸的全部翻译,赶在自动线到达之前全部完成。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迎接这条寄托了二汽人无数期望的自动线的到来和安装工作了。
; t) Y" U& x. D: T# Y* d' ?/ j( }. q1 J9 C+ E! _8 q: ^3 H7 l8 u
二汽总厂为迎接这条万吨自动线,早就做了大量的工作。运输处为运输大件自制了200吨大拖板,又从长江航运部门找了五条驳船,专门运输铁路无法运送的四个大件和六米直径的大齿轮。机器大件从德国出发,走海路到长江口,用龙门吊吊上驳船,经黄浦江,入长江,穿南京,过武汉,入汉江,经襄樊,直达丹江大坝,让驳船坐上特制吊篮整体翻过大坝上方,再经水路,抵达水路终点——郧县邓湾码头。码头上,当年闻名全厂的著名劳模、前大件运输班班长郝文涛旱已等候在那里,卸货装车,前推后拉,终于将这些大件安全运抵安装现场。
, t0 S! \3 q2 `& l% G3 f1 ~% r) }7 s% T: R+ c5 Y
整个旅途历时数十日,行程上万里,12000吨锻压机,终于来到了二汽人的怀抱,这也是安装工人们第一次见到这条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模锻自动线。这条线包括加热床和5台机械设备,用5条传送带相连,由5台机械手操作,复杂异常。幸好负责此次安装的第二机电工程公司有一支非常过硬的安装队伍。$ u5 H+ C u* g5 G, H7 L
9 W# x" }7 Z* d( e, g1977年秋季,1000多吨设备终于在安装工人手中练成一线,各种水、汽、油、电、润滑管路等也全部接通,没有发生任何缺损和差错,调试过程也一切顺利,完全成功,机器开始正常运转。: t5 ^4 m1 h0 S3 @6 B, `( y
7 L0 r, h3 r( K) U1 T# b
& C* P- w; \* Z: }" A* y3 X李先念同志亲自批准了二汽进行对外开放( Y% V" w) N$ b& Y+ V
& @ h3 K9 y/ L9 T ?
; X0 x: f( A) W9 c转眼到了1978年夏,EUMUCO公司派人来北京介绍其新产品。二汽锻造厂派秦裕琏参加,期间该公司销售经理提出,想到二汽看看他们生产的自动线。秦裕琏当即向一机部汽车局进行了汇报,没想到过了几天,二汽的老厂长,时任一机部部长的饶斌直接把电话打到了秦裕琏所住的招待所,询问他本人的看法。秦裕琏经过考虑,表示销售经理来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希望他们能派有关技术专家来。饶斌同志接受了意见,并向国务院上报。- G) c( \1 A2 [; M4 g; L$ W
3 m5 Y+ O$ [/ U8 W李先念同志亲自批准了二汽进行对外开放。/ n& g3 s; s* |0 X4 J9 I% N
; [& w2 x% a- E8 @: S. n2 w* D
( d5 u; f$ M' ?& _6 H
于是,1978年9月28日,二汽迎来了建厂以来的第一批外国客人,德国EUMU-CO公司派出的三人技术小组。外国人深入中国腹地,进到“三线”企业内部参观考察,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3 i' l% s- x/ k& k" t6 ^: d7 z m6 }# F/ ]8 \ Q
德国人见到设备前,一直忧心忡忡,认为中国人用不了这样的设备,别说用,安装都安装不了,现在可能还是一堆零件。到了十堰后,他们满脸的不信任,一言不发,下车就直奔车间,一进门迎面就看到设备正在工作,大吃一惊,一动不动站着整整看了40分钟没有说话,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这才开始向我们的陪同人员了解设备情况,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做什么改进。最后,EUMUCO公司生产厂长,也是此次三人技术小组的带队人奥布拉登先生感叹地说:“我们一直为这条自动线的命运担忧,想不到你们千得这么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