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合理扯淡 于 2017-5-13 16:05 编辑 # y/ i( Z% @, t6 o$ Z9 b7 `
0 z. k: {( @1 d- @2 U! Z 某机械公司,因赶上一波行业热潮,发展迅猛,在一年多时间内从不到200人发展到600多人,并成功上市。说到这里,估计很多人已经联想到了:如此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极混乱的管理。这里说到的这家公司也不例外,规模扩大以后,原来本就不太好用的那一套管理方式,更是明显不够用了。看着接回来的大把订单却赶不出来,这下可急坏了老板!
& {6 a& ^8 s( c
老板认为跟着他从游击队转型到正规军的一帮管理人员,已经跟不上公司发展形势,于是花重金(足以让那帮公司元老妒忌的待遇)从同行业一国际知名企业在中国的工厂,挖来一个管理人员任副总,这位副总还带了两名中层管理人员(这两人的待遇也足以让公司原来的中层们忍不住想要给他们使绊)
b+ a, |5 ^: f! I
副总三人到任后,原样照搬原外企的管理模式,完全不顾双方现实情况的巨大差距。同一型产品,双方价格差距在2~3倍,所以从原材料到设备配置再到装配测试都差距极大,质量要求和成本压力自然也不是同一水平。副总等人按外企模式提出的整改措施,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完成的,但他们却粗暴的把原因归咎为员工的素质低、不配合。并且他们采取的是高压管理,在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地方,总是脱口而出:“你们这些人水平太差了”,“信不信我开除你”之类的话。
* O+ q+ @7 F G/ p; R. M2 T
毛主席说过:哪里有压迫,哪就有反抗。于是不出三个月,班组级的罢工发生了三次,100人左右的分厂级罢工发生一次。老板即使再信任这副总,也不得不妥协。副总三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画风一变,开始学着跟工人和各级管理人员搞好关系,于是慢慢又走回原来的老路。但是前面的所作所为已引起公愤,即使想努力挽回也无济于事,半年后,打包走人。 8 E m! w; q& M ^3 ~" o
“新人”与“老人”之间的角力,老板的病急乱投医,一番劳命伤财的折腾后,一切照旧。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案例,叕一个“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故事。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故事会一次次在我们身边上演。 3 `# r' G$ Y& _! {
近来流行讲存量和变量,听得多了,突然发现,似乎很多老板眼里:“自家的和尚”就是存量,“外来的和尚”就是变量。当老板自己不太会“念经”时,“自家的和尚”念得好不好,他就不知道了。这个时候,最粗暴的方式就是需要一个对比,找一个“外来的和尚”参照一下,似乎也就理所当然了。
1 I* r& |% w* y6 D, Q8 s. J; i1 Q
但是,当老板关注的重点在于“外来的和尚”,而不是“会不会念经”,以及“会不会念自家这本经”的时候,悲剧就是注定的了。 : o6 ]! H3 N1 U& |, O9 m3 n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