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14时许,中国自主研制的双发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的原型机在上海浦东机场拔地而起,并圆满完成了首次试飞。 国产大飞机首飞成功,引来国内外舆论积极评价,不少人认为中国在不长的时间里摸到了只有寥寥几个成员的“干线客机生产俱乐部”门槛,难能可贵;干线民用客机是高科技密集的尖端制造业结晶,其首飞使中国有望尽快结束“几千条裤子换一架进口客机”的尴尬,推动国内制造业升级换代的步伐提速。 但舆论场也有人提出异议。其中有人认为,C-919客机的许多部件都是“外包”的,供应商来自世界各国,中国“只是造了个壳”,国产化率仅约50%,充其量是“攒了个机”,说成“中国制造的成就”不免有些勉强;还有人认为,早在1980年9月26日,“比C-919更大、载客量更多、国产化率更高”的上一代干线客机原型机——运10-002号就首飞成功,C-919的首飞不值得夸耀。 这有失偏颇。 必须承认,中国航空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有许多待追赶的领域,“外包”部件、系统中的很多东西,中国暂时也存在空白。 但当代大型客机是个高度成熟、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全球化、国际化和子系统招标早已成为国际惯例。 两大主流制造商之一的欧洲“空客”,本就是由法、德、英、意等多个欧洲国家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开发的,可以说连“壳”都是“攒”的。另一大主流制造商——美国波音,虽然“壳”是自己的,但许多型号的客机一半以上的零部件系外包给国外。中国西安、上海等地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生产波音客机水平尾翼等部件、系统。 最新的主流“大客机”,有些国产化率远低于首飞的C-919。这也是为降低成本、摊薄风险,争取“种子客户”。 C-919在这方面采用子系统招标等和国际接轨的管理方法,是除飞机上天外、中国民用飞机开发领域的又一项重大进步,这和“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是互不冲突的。C-919和其他中国开发中的客机项目,既面向全球招标发动机供应商,中国研发机构自己也在研制堪用的航发,就是明证。 至于“运10更高的国产化率”,是建立在当年中国“非商业”观念意识基础上的做法,它从起飞到项目冻结,始终离真正腾飞有距离。 诚然,在当年条件下,能让运-10飞起来就是一大成就。但与“试验缩水”的运-10相比,C-919经历了完整的研发过程;与“连民航总局都不要”的运-10相比,C-919迄今已获得国内外20多家用户的500多架启动订单。从这个意义上讲,C-919的起飞,才是中国干线客机真正意义上的“起飞”。 C-919的“自主”并非仅仅一个“壳”,还包括全型号、“两证”和总成的自主,这无可否认。这跟中国航空工业之前凑出的可交付航线的“壳”不同:上海当年被麦道授权组装过MD-82,天津现在还在组装“空客”,但这些“壳”就是个“壳”,型号、总成都是人家的。 C-919起飞了,这只是首飞,离完成全部定型任务乃至交付航线进行商业飞行,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终究是国产“民航大鸟”迄今飞得最高、最远的一次,我们有理由为这只初展双翼的“大鸟”送上祝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