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11:松下日记的后文4 q- X6 |* ?# n2 c
8 ^) k$ v/ k' z$ s h5 C6 ^2014年夏天我曾经在必威APP精装版下载里写过一篇帖子,名字是《在松下公司的日子》。( _6 ^9 r& X9 k3 }# Z //www.szfco.com/thread-359777-1-1.html% [8 X: T8 L: H2 f# C" ` 发帖后看到很多朋友进行了回复。" C' h% v" [& r& A, G 非常感谢各位能够花时间把它读下来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进行分享。 7 L' e6 U$ g4 K/ b$ |/ o. P6 s在看到大家的回复之后,会有一些新的感想,有些注意的地方,于是就打字记录下来了。) x7 C N; R9 T9 I% o# L& X7 Y: D" P 这篇文字主要是关于思维方式的话题,与松下公司并没有直接关系。) i9 U* Q8 K9 w
( C z" c' @9 F在初稿打字两周之后,重新再看的时候,感觉文字里有很多关于思维方式的因果关系的说明,1 Y4 @4 r" N- B( |6 f/ M 这些说明单纯地用文字来进行描述是一个难读的感觉,于是打算用箭头图表的方式来改写。$ M3 }$ f( ~8 o: V' L/ T) f 但是图表需要编辑需要截图,需要鼠标操作,出差旅途中不太方便编辑,结果一拖就是两年多, . P: {6 O* j1 y b8 u; L; L最后还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发帖。8 l/ c7 v5 J/ x3 I- k 当然,中间加了很多的换行处理,尽可能地容易阅读一些,如果有做得不够之处,还望见谅。 " ]; l# x) V; Y6 i+ p 4 G) T+ i7 R8 J: p: j' v xSection 1 & L3 J5 n( [' Z. f5 ^- E《在松下公司的日子》那篇文字讲述的主要是,+ I1 p" @' y* p0 \ 我在刚进入日本公司的一个阶段,做事情经常会有一些创新的想法,% ]+ Z ]2 U) Y1 h+ h9 F 工作一段时间后在反思时,逐渐感觉到,创新不是被期待的做法,8 T8 F# P: ?/ ` J( f, F 与其相比更被需要的是按指令进行确切地做事,也就是“照办”。. A! @2 y9 G5 P 从而感觉到,新入公司时,先把“照办”做好了,是有必要的。 % t; F0 ?9 R. f- d) ` o ) x% ]! U2 h ] o! b发帖之后,有许多朋友进行回复。 : S5 Q1 B* M5 K5 M8 @$ o; t在看到回复之后,感觉到一些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 l7 b: X0 S% [2 o8 \$ t 其中一个较大的感受就是,有些回帖的内容,是进行相关延伸, 7 d: n6 l/ F6 ~: {1 Q. V6 a) m+ C然后去注目去找出它不能使用的地方。6 M3 @3 r( ^- y4 t, ^/ G 这种思维方式是会被注意的。5 d5 `, {' `: G5 J
- |% D9 m, O1 f就是说一个读者,在看到“介绍日本职场的文章”之后,接下来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3 ~9 i- `% M8 C 一种思维方式是“吸收”的方向:/ j- j* B9 I+ q5 H. |3 S, U, H- N “看看国外职场中有什么样的工作风格,有没有可以让自己参考一些的东西。” # D4 F& G* n4 L+ E' W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指摘”的方向: 6 w* q8 s- U! [" d8 l; P/ C# I“对于宣传日本工作方式的文章,那么找找这种方式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s; }6 b7 y/ w9 f3 @4 m 然后去找一些论据,来论述“其也有不合适的地方”。 " h/ [1 |( }' `' m, c8 e) ^ y相比之下,前者应该更好一些。 ) @( b( _5 K. t* Y. ?: U K* B* X3 t. t
/ x! U$ a9 \* Y8 {( {1 Q. B9 H2 C3 E+ W : [: C+ h" d3 r+ J d- ]' Y 在这里,不是单纯地说“指摘”好与不好, 9 r) R% \/ v; w而是说,带着“吸收”的想法,会使自己有一些收获, 3 [- E* |" f5 A( e; r( D带着“指摘”的想法,只是给别人一些评价。 ; X8 S2 j( L' h8 G* J4 k0 _1 b至少在对自身PLUS的方面,貌似后者并不是很有益。 " h0 O; }: m% u ! G) I8 \5 ^5 K5 Q' T9 r: M另外就是,“指摘”的想法本身没有错,3 B( _- c Q6 K/ X7 N6 r8 ~ 但是有一种经常被看到的方式是:“找出极端的反例,或者相关度较低的因果关系来进行反驳”。$ |, ?! u# N$ W( |: m: Z 比如说提出一些日本职场中的一些细节思维方式把它标记作N, . K$ v" q9 x7 }# i& [那么有了观点会说日本经济现在不景气的K事实来反驳, ! A% {2 }4 T$ T; |( K# E/ Z; `但事实上N和K并没有足够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反驳的方向貌似是有些偏差的。 Q0 ~: T) k7 o$ X7 G 2 d3 G2 Q9 a, U& b! l+ P类似的还有,文章中提到了“要按照指示去照办”, ( X, H% c9 v7 M& u/ R然后就会出现一种思维方向是:“那么什么事情都去直接照办有没有坏处呢?” & M1 x/ F# H; x, l1 Y+ e然后找一些论据来论述“照办是不好的”。5 W1 N) N4 |7 p6 e: Z2 e' _ 事实上,文中的“照办”是指刚入职的时间段内,作者自己在职场经验不多时的感受, + N* j# e" d) O4 c这些感想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或许会有参考意义,并没有把它扩展到所有时间和空间, % n1 R! ~; L9 Q+ g7 t" f所以说这个理论对于“所有对象”或者“企业战略”来说不是通用的, 8 H7 H% p* w/ e* b( y! u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找出论据来否定它,是会能够做到的。@# u+ i5 h* ` 同时如果单纯为了否定而去不当地延伸,那将并不会被认为是一件合适的事情。 7 O# j7 h8 Y- L: a& H8 T) q+ X: ~, B* A( H6 d, G 问题就在于,有一个point是:当你看到一个观点的时候,你首先去想的是什么, 9 R3 u! R$ x2 Y4 b7 }$ m+ X是向着“吸收”的角度,还是向着“指摘”的角度。1 y! S. ^/ X% c. X3 z3 D6 E( X' W 这个你在第一时间去思考的思维方向,决定了你能够得到多少东西。 . i) }& B! | Z6 I. g: G很多人愿意提及技术,说中国与外国的技术有一定差异,* z9 Z, e3 l% S- I 或者说就职后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技术,等等。# J7 s Q- w( E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试着做如下考虑,+ ?( h/ h+ a5 } x1 S; Z 在技术之前,还有一个东西是思维方向," ~5 t( e( S2 Y$ N' g1 D6 ]9 d 这个东西,能够决定一个个体能够自发地吸收多少技术, - U6 g0 {# |* x以及能够怎样程度地应用技术,以及能够实现怎样的团队效率。 2 C/ X `9 e% u. y5 M以前在第四篇里曾经提到过一个名词“心构”,其实也就是这个东西。9 q# y s6 g+ B7 T. C3 L5 v% v9 X5 N : l8 J- ?. }/ u. j" S2 ^ 事实上,偶尔我会这样想,- B' \) l' j0 u; ?# I 日本以他们一个小面积的国家,能够取得世界前列的经济发展,- m+ Z2 @5 x3 ]; I( g: t% T 那么说明这个国家里应该是多少会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t' ^$ ]1 t( h, } 或者说是多少会有一些“好的地方”的, * _* b' [! \" @4 E P/ c# R& T; H如果能试着把他们的好的地方观察出来然后模仿之, $ V8 s+ N2 ?! V; u8 k* ?或许会对我们的个体或是团队的发展也有好处。0 ^* M3 i" P, A$ C6 S4 Y 同时,如果一旦遇到提及日本的好一点的地方的文章,就马上去想找出它的差的地方, + [. s6 {, j$ C0 i- {# e/ i如果带着这样的眼镜去观察它,那么或许我们不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也不会有什么样的提高。 ! G" ?$ Z8 a- M$ i" k/ \ ~# ?$ N; g相反如果,我们可以从中吸收一些好的东西来提高,应该会是一件好的事情。 4 K5 g2 D& O- u4 j# y) D* D2 `2 w5 K% F- r: Z5 h Section 2 4 O" n3 l- T7 C1 u5 j然后是下一个话题,说一下“照办”与“创新”这个事情,0 a5 l# D5 a2 N" ^6 [* R$ h 有的朋友认为“照办”就是“不过大脑”也就是不负责任。这种思维方式比较会被注意, 9 i* T# `" I* d6 Z6 i. T1 R提到“不要创新”,那么就被想到了“不动脑筋”。但实际上,这个事情也可以这样来考虑,7 i1 P: t; X0 A, i
. \6 d) _$ o2 z照办相对的词语是创新,创新可以理解为“开动脑筋”,! {) E4 ~ D+ x8 E) P; `5 N) v6 ^' {) ? “开动脑筋”的否定形式可以理解为“不动脑筋”。9 m ]7 J' P- r) q2 z. X9 R" D6 S I" V# Q ]3 F0 ~* m" ]) l 黑色的反义词可以理解为白色,但是说“不要黑色”的时候,不代表一定要白色, 7 U. x! m% I- Y3 B' v因为还有其他的红黄蓝绿的颜色。% O8 N( M% @5 o1 U+ T* p- ^0 F 做事情的方式有很多种,一些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两种选择的。# \+ [& X' |; r: Q: q4 G9 N# Q ; x% t- Z8 N. }' R8 W" h 比如提出建议说A不合适, / m' c9 X' |" P$ U! U& n有人会理解为 “不推荐A”意味着“推荐A的反义词B”;% B3 a' d# }. H: w 但事实上,还有另一种方向是, 7 k# ]0 q& }, X' |除了A和B以外,还有C是可以选择的,不推荐A其实推荐的是C。 3 z, o$ x( R) `; \6 t在上一段的话题里,这些ABC解释如下。 2 p2 [/ W: _9 o) G" X. N, ~ ; s& Y# x. ^5 ^0 p S8 _0 l+ SA“特立独行奇思妙想” ) c9 p: e+ ^$ v P+ G7 uB“照办事情不过大脑” : r; _! N* W/ a. F( N8 L' SC“照办事情并且考虑认真确认完成不出差错”! `' S9 v; p1 Y' N4 `* j" \
( g3 [0 e Q; R! I) x8 a我在初期工作时,会做一些A的事情,然后一段时间后反思,感觉似乎不太好。/ z! F: C5 ?5 C 然后我就提出了A是不合适的。然后觉得,应该按照C的方式来做。 2 d$ d' A, X2 U& x' |" b4 B2 W1 h% _ 同样的,前面的文章里提到“工作之中不确认”是不可取的,- M+ o7 ]2 G# ?# N* D* D5 n 反过来想就会有人进行延伸,“如果什么事情都确认的话,那么工作就没法做了”, ) p* N5 f2 n1 C3 ` L5 f实际上还有一条路是“做适当的必要的确认”,3 m$ A# ~5 m" Z; f9 I4 y 这个“适当”是什么意思,有了一些工作经验之后,就会自己品味出,* Q I: t2 M% u 一些工作,哪些地方有可能出问题,是需要注意确认的,积累之后自己会有一个感觉。% J ~7 p( Q$ [ 所以这也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导致头脑中得到不同的结果。, A u6 f6 _* L! X. q
" G& n" R% g7 P所谓“照办”,这个词也有着好几个意思的。& H: Z! N, `4 Y Z# o& e9 S k$ U “被要求复印一份文件”是一种简单的照办,; c- i8 P# q$ D. ^# ~: Y9 b& T4 H" X “把一些数据总结录入表格”则是一种复杂的照办,是需要动脑和确认才能完成好的照办, ( b6 X: H- Z1 f9 h- N) N4 m* F如果不去多加注意多动脑筋,“照办”之后就不会得到被期待的结果。 , V' Q8 N* \! z M8 X( M所以,如何把复杂的“照办”做好,是职场新人需要注意的课题。# }0 k" P( O8 E9 J- s & A9 E# i- H7 t8 `' Z* [4 W! K0 ? Section 3 0 O& b8 ?& u+ E+ Z7 h继续说这个“照办”。3 A+ n$ j7 E" y 有的朋友提到如果“只照办”的话不会提高能力或者不会得到领导注意不会升迁, & u# U, Z: U# h, O3 [那么在这里,可以这样来考虑, / S) x/ f: O; {( Y5 N照办这个词展开来说,它有好几种方式,. N8 m/ l5 ?& s6 b R6 p “照办之后交差就完事了”是一些存在着的做事方法;- o' W# a$ g4 d H 相比之下更推荐的是:" ?1 j- H2 C- l A# O. s. I “照办之后总结吸收一些东西,把要注意和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记录下来今后注意”,这是另一种照办方式。 3 N8 B" d2 j$ T& J' k \% `/ W后者可以被理解为一种PLUS,也就是自己对个人能力做加法,积累下来就会使自己的能力增加。 " U/ G- A0 d) e所以说照办与提高能力并不是完全矛盾的,重要的在于方法,如何照办。2 b9 ~/ g6 K7 K
2 ~3 M5 T1 Z' R+ Q4 p/ Q, N至于照办与升迁,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 _2 ]9 ^( G7 n因为不会升迁就不去选择C,而去继续做A,对于这个事情我无法做更多说明。 + e- q- A+ Q0 F至少我觉得,“靠谱地把事情办好”的人或者朋友,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 r" p1 w$ R, F2 C3 N找到这种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b2 O0 a; N y8 a 同样,很多老板希望找到一些人来帮他“靠谱地把事情做好”,但是不是那么理想。 7 I6 v- c+ j! w+ p9 ~ 7 G. o5 i0 U) m) l1 N1 L% ~9 } k- X* A所以“把事情按照被交待的样子去做好并且减少问题的发生”是一个值得去关注的能力。 ; M% Q% o- r0 R! t. n' o我遇到的经历是,在最初参加工作开始做事时,我做事情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失误, / k3 Y" C! ?; f* w# @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之后,我才逐渐能够尽力把被交待的事给办好, / @ M K/ t. \+ m1 T6 h做到这一点之后,才能够被交待更多的事情,去吸收更多的知识去增长能力。3 x( u) R, Q9 C/ H4 \. t7 [
7 l* Z" a# A" _* p) L& |然后再进一步考虑,很多人都目标向着高技术或者是高薪水或者是高职位, % C* ?2 `3 Q+ S/ ]% u/ n, w但是一下子就达到那样的地位,貌似是不太容易,; D& l/ ^+ P) u# C3 [ 于是职场新人在公司里做事情,被分配的都是“简单的事情”, 5 U$ z/ }1 |! @7 V; {( ?在刚开始工作时,即使做“简单的事情”,因为确认不足或者见识有限,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 i7 Q3 q3 G) x, G; V, N7 p. N 逐渐意识到: 6 r( l- `% L/ x Y“得把简单的事情照办做好并且别因为自己的不注意而产生差错”v( ~- |, X c- h 这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养成的能力,暂且称之为M能力。5 v- R$ p c6 A8 w# N0 [( ]0 s6 f9 C
5 ~% t' R; e" L( j6 Y7 T而且现在好多企业管理的书都在提及“执行力”, " [% W- O6 k& e既然是多次提及的东西,就说明它是有其效用的,并且是被没有做好,需要改进需要被注意的事情, * ~4 v( F, v6 n3 ]所谓“执行力”,字面意思就是按照指令去执行,并减少一些差错,得到指令预期的结果。 . U" x) G& P* |但是很多事情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办好的,即使是照办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这也就是前面说的M能力。% u7 q6 g: N, T/ @# A7 `6 s( e 因此可以理解为这个M能力是一种被需要的能力, % y; ^/ k2 t& Q, b# c# f同时也是“不是随处可以遇到的能力”,所以掌握了它也是一种资源。& Y/ k0 ^% q, {( w5 F O% P; _ 4 l1 d# [* J# ? 在工作的初级阶段,要通过做事情去积累M能力,) {# f0 q- }3 Q) t* u' g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自己的M能力让上司觉得还好,于是被安排一些高级一点的工作,# ]& h& K6 M! t- O% m' U! J 逐渐重复这个过程,是实现目标的一个途径。, D2 o* l' l1 u4 D& ]- w 同时,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环境都不一样, 3 r6 F& v8 _) [: P9 W- {' i6 R/ g所以如果用别的环境来反驳它,也不是不可能的,( O2 {6 G( g" ~ 但是如果单纯去反驳而没有建设性提议,那么就会显得意义不大。 @/ V9 M2 Z9 o& y! p ' p4 C5 z1 g/ m, U/ M3 o可能有的朋友会说,照这么说,看别人的帖子就不能进行反对了,是么? 2 t& o. ]5 u6 v这其实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极端反例的思维方向, 2 }0 r0 C1 Y1 }$ F6 S* ^$ C6 J% d, J0 x前面提到了不要无谓地反对,但没有说反对就是不行的。 4 F: M' l7 z* V3 }: x前面说过“不推荐A”,如果理解为“推荐B”,这是不恰当的,其实还有C的方式可以考虑。/ F4 G0 C7 l" Y! q 同样是进行反对,也是分为好多种的。 6 Y2 h4 V0 L4 u反对当然可以,' \& K7 U, t- F2 ~, c' W 如果用B方式进行单纯地生硬地反对,那将不够合适,+ p6 M0 W, i9 r7 C) o9 ~( _ 如果用C方式以适当的因果关系,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建设性的反对意见,那将是对双方都有益的。 ( E* w% t' M3 q/ W; c( N+ a" e% F( R2 j7 I9 @ 说到反对,这里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要注意的是,提过意见之后会怎样。 7 ~0 h5 P, [) r/ ~# o9 z说话不是为了“说点儿什么”而说,而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才说。X' P4 N' \ y
0 X: Z3 N1 Z2 H比如看到一个观点的介绍,第一反应是,从里面找点吸收的东西。 5 E& X! p2 K& J; C$ o+ I% v$ |, y另外一种反应是,看里面哪里有错误的地方,给他挑出来,或者说,给他指出来。# h8 O( p8 F9 ^
1 ~3 O$ L7 [+ d7 H$ w8 I( K5 g如果是单纯地用强硬的方式把它指摘,那么让他闭嘴的可能性比较大; & i- u% y0 p! G8 m4 e莫不如用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指出其没有考虑到的地方,用保全面子的方式把问题陈述出来。, J" v" P [* U* j 那样,不会影响他的下一次发言,我们可以从他的下一次发言中继续吸取一些东西。 ; h. e8 f3 S [( I* T6 K就是说,是去吸收,还是去指摘,还是去提建议,8 m: T6 }6 e5 F) J! u2 k 其判断的标准是,不影响它的下一次发言,不影响下一次communication。 , s2 t+ p( b8 w$ [8 ^% V1 o) p# P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考虑一下“下一次”,1 F0 n- _3 I/ `; r3 Q/ ~. v+ A 这样可以使得交流继续下去,双方都可以从communication的过程中去取吸收信息,互相丰富自己的信息。 - g( q# m b4 ^' z 3 ]! O! x$ ]# Y8 D8 mSection 4 ' E9 D! a# p9 y, i2 c接下来再阐述一下“照办”的事情。- `3 M7 b& y, F: ^ 现在回想一下,其实这个东西最初的想法是对职场新人来说的。 1 Q% _, |6 {7 u8 P3 c0 Z 0 K9 m: \$ G+ Z& u" L1 \5 ]$ J D在网上看文章,可以看到,有些新人总觉得参加工作做简单的事情没有意思或者挣钱少。 # v: S3 T' q! D$ ], }! o9 R事实上,有一些中等程度的工作或者中等程度的薪水在那里,但是不是随便就给的,) g# p0 l: _7 u: P7 ] 在企业工作是一个交换的过程,+ I, o' G, B) ~ M2 z: Q 你需要有一种能力A,0 F4 m( ~& D7 l% V8 G 比如说你具备了能力A并且实用之作出了AR的结果、 1 ?4 o8 V0 B# {+ B$ t因为有了AR的结果给公司带来了利润,所以才能给你AT的待遇。0 j+ h- [5 \) e R, r 6 b$ F3 ^7 U, L6 |, A: n3 A& _ 那么在刚入职的时候,你的能力不够,所以没有AT的待遇。* W' r& B" @7 C7 H0 m 就像你刚上大学时没有相应的知识,只能在四年之后给你毕业证而不能马上给你。' O8 H8 C$ _( A. x9 V Y 所以刚入职你没有A的能力就没法给你AT的待遇。/ @6 r4 v. \5 k% g& P 但如果眼睛盯着AT而去忽视AR或者A,那么这个AT就是一个空中的楼阁。0 o( v; `6 }8 S! B& x; o
& R6 W) m, O) p! }) x2 ^应该做的是,* Q/ d9 S( J- V* C6 H; d9 P 入职时自己有A1的能力,带来AR1的结果,只能得到AT1的待遇。 & I( W# W3 X1 K然后在这个A1能力做事过程的同时,5 @& F0 @2 k9 c, I' B) j8 r 有些人做完就做完了,有些人会用心收集积累来给身上贴上A2的能力,然后再去胜任工作,带来AR2的结果。 ( D: W2 k& G- M4 I2 q( U/ k5 P经过几个循环之后,掌握了A3,A4,A5的能力,带来AR3,AR4,AR5的结果,然后得到AT5的待遇。 9 m" M4 F/ B9 W- N- A" B5 n* C那么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在A1的时候做事方式不同, ' z$ R$ I) J. ?( L3 {1 }6 D6 Q 8 {/ X/ | N9 X( {有的人只做事就好,不去用心积累; : [ {& `" X+ B7 T) E有的人会用心一些,想去学习,但是表达方式做得不好,从周围人那里没法顺利地吸收A2的知识,4 n2 ^+ f3 V. y7 x% m 有的人会用心一些,想去学习,然后去改善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从周围人那里吸收,可以去积累A2的能力。& d2 D; G$ E" c3 ~$ O* y5 B O + {) H4 b9 l Q0 m/ s 这里涉及一个M,一个S,v. M4 K+ q( q% E+ C, \ M是什么,使别人觉得“把工作托付给你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V+ l7 s) d' z" ^; \ S是什么,就是改善自己的交流改善自己的表达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别人觉得“把一些知识点告诉给你也不会显得很傻”。$ k1 V0 W( m6 d" ~5 `6 ^2 o2 l 感觉这种M能力和S能力在现阶段的大学里不太容易学到,所以要到工作中去用心,去积累,去提高。 ; s9 A% c; x3 i5 z q0 w把这个做好了,将会更快地提高能力。" s: o* z* r9 @ 简单总结一下,M能力是“办事靠谱”,S能力是“改善交流”。S能力是前因,M能力是后果。 & y) w8 v% n7 i( Y 0 y1 }, b8 u4 Y. r% c5 {再次展开一点刚才提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向着“高技术或者是高薪水或者是高职位”的目标去努力, b5 A. u; E) j4 s) ^把问题细化一下,高技术是从哪里来的呢,大致可以考虑到三个渠道: " @, y6 V7 v& D: k$ Z, t 1 h! q/ w( Y3 ?: C' P+ y一是自己去思考出来,9 C a6 F% o+ f' ?8 L, x 二是自己从书上从网上去吸收,! X0 ?& P& q# g& I9 ?6 P 三是从同事前辈那里去得到。 % _! V) A5 d8 X8 G, K& k, U6 T8 f* V + k6 e! s+ r7 n8 q$ d第一种渠道,取决于个人的思考能力,往往是一些发明家更能够实现。8 d4 R k* o# ~ Q$ _+ @- M 第二种渠道,是借鉴前人的经验,是在泛泛书海茫茫网络中去寻找遇见与自己业务相关的知识。 ) p* K5 Q4 e! v% c: D& _% J第三种渠道,往往是公司中常见的,你的业务所涉及的东西,往往在周围人群中是拥有的,如果能够借鉴将会可以直接用于工作。 / H# K5 l3 D. g9 A# j' U # o& q1 [* b9 O+ ?9 x9 q. P所以往往第三种渠道是更为重要更值得关注的。6 s4 X$ W4 i% K4 s5 G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 g3 ]$ S+ r/ q! j事实上,周围的人一般也不会直接给你好多信息的, - G; a0 N% ]! z8 i8 {需要注意的就是前面提到的S能力,要改善自己的交流,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效相关信息。+ @ Y7 Z+ m0 z% ^& e: o$ X1 v 可以说前面提到的M能力和S能力是一种被需要的能力,) k8 ]/ q6 `( y1 G8 @1 L 在这些方向进行修炼,可以更有助于直接业务相关知识的提高,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升工作状态。 0 y' C: A+ k$ M* B6 H1 J& u8 G, j. \, I: s) _8 k$ D/ Z: \& D& ~ 以上。感谢阅读。0 o) [+ J. ~: w6 Z, f) S p
" { t" F' u; C0 E7 L* RBy 子子 ; Z! I, Z# y4 @1 u3 o& r( F* P' C% ]' j% Q/ l" Z 2017.3.31: @+ L, u0 X! E0 m9 z1 d/ I$ X: R
9 S& l+ k( f$ k- c! W1 A* ~+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