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魍者归来 于 2017-3-24 18:42 编辑 ( s+ Z9 E* S! J6 J6 t4 L + b- `. X4 a6 o( t9 S+ n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这样一句话:“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话里的哲理和诗意,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在做语文老师那段日子,我常和学生说:“你生命的每一秒都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可看着眼前这群十六七岁的少年少女,我一直不忍心说出后面的话。( C3 g* I+ I3 G/ w4 D & D4 G V- }' _/ S
, \' K# D- U% L: o名片效应之一:不可逆效应。你不可能在某个心血来潮的时候把以前发出去的某张名片回收回来,所以你在这一秒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挽回的,即覆水难收。 8 U, t, G! B- l6 `) H3 V$ \( t+ q+ M% [$ E; j 7 T$ ]3 u! C& E) E8 f* N 名片效应之二:集群效应。名片不仅仅代表你个人,还包含了你的大量信息。所以你在这一秒的形象,透出的可能是你的家庭背景、真实的文化程度、道德素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一系列信息。 # {2 P* H" }8 v1 R ! C' z0 r F0 a' N4 j7 u { [1 c' ^) j% U名片效应之三:座位效应。当你看到一张名片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把名片上的专业和职务,与你所了解的该领域的人士进行对比,并给出一个初始的评价,就像对号入座一样。所以你在这一秒的形象,会被人进行归类,用他自己的水平去解读,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 $ d: K% g% P! y; K1 m1 r) ^- p6 G' U4 ~$ n8 b 9 L: Z. H O& a 父母会说:“整天就知道玩。”老师会说:“上课就知道说话。”老板会说:“就知道玩手机。”一个原因是夸大其辞,但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你已经发给他们这样一张名片,而且收不回来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一个牛逼闪电的新名片把旧名片替换掉。毁灭形象只需1秒——工作量相当于在地铁上把裤子脱了这种;但重建形象却需要N多时间——工作量相当于给长城铺瓷砖这种(而且这其中的时间还要承受各种负能量——比如:“大家快来看啊,那个在地铁脱裤子的骚年又来啦”这种)。' y; \- K. s. K! S
4 a0 ], J0 q. d; \; ~* C* N, } + E# }. \, Z2 u) f* v% E1 k后记:珍惜自己每一秒的“名片”,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 p |7 {+ @% S0 G8 k - m6 x$ @4 S# w. f: q, W/ b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