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无人车取代快递员的故事听起来触手可及,但离实际应用还相距甚远。实际上,物流行业机器取代人类的应用主要在仓库里。物流中心有三大成本:劳动力、时间和地租,高效的机器人可以改善前两个。 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截至2016年8月其共有86.7万名仓库工人,平均工资是每小时12美元,大约一半的人力进行的都是简单重复劳动。中国劳动力成本虽然没有那么高,但一直在增长,且国产的硬件也相对便宜。 一般而言,在混乱的环境中难以精确执行任务是机器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所以最快实现应用的是结构化环境,比如产品数量不多的工厂、仓库。付费意愿也是一大要素,根据供应链咨询公司MWPVL数据,美国食品批发、经销商的净利率通常只有1%-2%,只有8%的分拨中心掏出上亿元投入自动化。 由于电商订单高峰与日常波动过大,不少物流部门都在考虑使用灵活的AGV,解决波峰问题和新仓快速部署。2016年,中国类Kiva的货到人仓储AGV在一级市场迎来了春天,也出现了一些落地方案。 不过AGV其实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市场,比如新松机器人在2015年完成16.9亿销售额,物流机器人占营收的25%,但客户主要在电力、汽车、3C行业。我们关注电商市场,主要是看中其增量和背后的软件技术门槛。 不过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大,看看除了Kiva之外还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案,36氪梳理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 Locus RoboticsKiva 的前客户之一 QuietLogistics 在 2014 年分拆创立了 Locus Robotics,其研发的仓库配货助理机器人可以直接加入原有的仓储工作,与人类协同工作,将拣选好的商品送至配货区,减少人员走动距离。 Symbotic2007年创建的Symbotic LLC,已经被零售商C&S Wholesale的CEO收购,其客户包括Target、可口可乐、沃尔玛。 Symbotic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可在配送中心的货架之间无阻碍行进的机器人,它们可以上下移动通道来堆叠和检索箱子;类似于一个小型无人驾驶的推车,在壁架上沿着货架过道移动,可以在黑暗中以25英里/小时行走,使用机械臂拣货,通过传感器和无线网络通信。 整个流程是:由叉车入库后,用机器人将每个产品“记录在案”,并通过传送带运到“盒子”操作中心,由机器人自动升降货架进行存储并检索产品,机器人按照软件指令将箱子有序排列、组成托盘,然后由9英尺高的机器人将其缠绕包装,然后出库。这套系统需要投入4000-8000万美元。 Swisslog这家瑞士企业96%由KUKA AG所有,主要针对医疗和物料处理、电商场景。其产品CarryPick包括四个部件:移动货架、AGV、工作站和仓储管理系统,与Kiva相仿。该公司比较典型的客户是物流企业DB Schenker。 Fetch Robotics这家硅谷创业公司的方案为两个机器人协作,一个负责拣货,一个负责协助工人携带产品。 回转式仓库最近见到一家创业公司,基于水平回转仓库的原理为电商仓提供服务。订单指令下达后,相应的产品将斗转至取货口,很像“魔方”和“华容道”。这种方案的优点是最大化的利用了仓库空间,更适合原本需要长距离走动的大型、多SKU仓库。背后的难点是实时的调度算法。 目前货到人机器人仍以搬运为主,少有具备感知和抓握能力者,无法满足自主装卸以及拣选需求。Google曾在2013年收购IPI,利用AI与测距传感器、视觉技术,能够快速识别、分类和指示机器人如何抓握对象,但并没有对外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