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2月27日,由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装备制造业蓝皮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1 J2 g3 n! n% `# ` # I, P1 \7 S8 j) A4 @: O) B 发布会由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史仲光主持,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致辞,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徐东华发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的主题演讲,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志原总编辑张晓林发表《打造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升级版》的主旨演讲,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孙祖梅参加发布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亚星、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聂秀东到会并讲话,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各研究所、研究中心同志参加发布会。$ G. [1 ?* [" Q5 c# ~2 F5 a6 a
0 k7 s S6 t( P0 ~9 V' c+ Q# S1 f$ L7 _ g1 d- U% H 本年度《装备制造业蓝皮书》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企业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综合篇介绍了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系统分析了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对未来进行展望;行业篇包括了航空航天、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的七个主要分行业;企业篇针对技术创新企业,梳理了代表性企业的创新点、具体做法和效果,为其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参考和启示;专题篇,对2015年我国发生的装备制造业热点事件进行回顾和解析,并对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情况进行深度解读。1 P+ _( h2 X% D1 m. h ; r$ Y8 o' {# ~% _; C: v C" ~ 本报告认为:2015年,国际装备制造业生产情况稳重有升,销售收入有所减少,国际装备制造业将朝着生产方式智能化、发展模式服务化、绿色化、创新方式网络协同化、组织方式扁平化、经营方式平台化方向发展。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趋稳,行业经营效益放缓,行业和企业之间分化加剧。研究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运行进入中速增长期,转型升级已启动并艰难前行;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核心技术亟需突破,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中小型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装备制造业下行压力有望趋缓趋稳,行业将在“L”形底部继续盘整,并将在底部区域继续运行一个较长时期,直至转型升级明显收效,方可进入本轮经济调整的回升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核心基础零部件、绿色化装备等多个方面有较好的投资机会。4 q, i4 E. V3 v/ w; m {$ |8 Q 7 [" ]+ w+ b. \5 C3 h
# j( ~& N! n6 r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发展新常态,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历史转折点,传统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增长力量还在孕育中。未来,装备制造业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去产能,多措并举降成本,全力以赴补短板,切实做好去库存、去杠杆相关工作,加快培育装备制造业新发展动能,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努力实现向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型。+ z8 j( K w2 N: y8 F j4 W 6 G% s: K! H+ Z" W2 |7 ` 《装备制造业蓝皮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 E" v5 L s; M( x/ ^- X. D ) w$ l* s8 ]0 j& J 我国装备制造业仍将在底部盘整) u! L( @; J+ C' C
6 Y* W2 U7 F6 Y 发布会由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史仲光主持,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致辞,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徐东华发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的主题演讲,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志原总编辑张晓林发表《打造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升级版》的主旨演讲,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孙祖梅参加发布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亚星、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聂秀东到会并讲话,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各研究所、研究中心同志参加发布会。 $ C+ u4 b& d( h ; x# a$ U5 w# F# Y# H3 P 本年度《装备制造业蓝皮书》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企业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综合篇介绍了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系统分析了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对未来进行展望;行业篇包括了航空航天、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的七个主要分行业;企业篇针对技术创新企业,梳理了代表性企业的创新点、具体做法和效果,为其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参考和启示;专题篇,对2015年我国发生的装备制造业热点事件进行回顾和解析,并对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情况进行深度解读。 ) ^3 z! _; _# E% x 8 ^; k6 X& y+ O. `* Y `4 k! c 本报告认为:2015年,国际装备制造业生产情况稳重有升,销售收入有所减少,国际装备制造业将朝着生产方式智能化、发展模式服务化、绿色化、创新方式网络协同化、组织方式扁平化、经营方式平台化方向发展。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趋稳,行业经营效益放缓,行业和企业之间分化加剧。& f' d' p4 a2 O" D/ k1 G
: ], w ^5 G( ~2 O9 o 报告研究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运行进入中速增长期,转型升级已启动并艰难前行;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核心技术亟需突破,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中小型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装备制造业下行压力有望趋缓趋稳,行业将在“L”形底部继续盘整,并将在底部区域继续运行一个较长时期,直至转型升级明显收效,方可进入本轮经济调整的回升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核心基础零部件、绿色化装备等多个方面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 b- T- J" r/ b) f% m1 b: g! l& G; b% _8 N, j0 m2 t3 H% X% X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发展新常态,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历史转折点,传统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增长力量还在孕育中。未来,装备制造业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去产能,多措并举降成本,全力以赴补短板,切实做好去库存、去杠杆相关工作,加快培育装备制造业新发展动能,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努力实现向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型。' o1 ~: L0 @" A8 k% w 0 J, i2 g# \) N: `" Q# H 《装备制造业蓝皮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 - @1 Y& o: L- w6 `9 X # V0 i! v! O7 z2 @4 v 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下行压力 1 P7 ~& {) ~, E 8 I( } `/ [2 E+ Z* w 报告认为,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整体规模趋稳,行业经营效益放缓,行业和企业之间分化加剧。我国装备制造业运行进入中速增长期,转型升级已启动并艰难前行;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核心技术亟需突破,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中小型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仍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6 S# d7 a+ B/ ni( _, |- t' `- Q/ F0 I. S- a4 ]5 b 主要行业呈现下行趋势。2015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与2014年相比,装备制造业主要行业增速均有所下降。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低于5%,汽车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在5%-10%之间。2015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出现明显回落情况,增幅均下降超过5%,行业发展呈现下行趋势。 8 l/ r- x3 d# w9 F1 {+ V ; w H# \. J+ L7 \' t 投资需求持续回落。2015年,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仍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半以上,但是在利润偏低、去产能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增速明显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说明投资需求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回落成为影响装备制造业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 # ~5 V2 ^* E& u- N ( x. }5 _- o) e& n) t% x/ | 进出口额下降明显。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14%,增速较2014年下降,由于进口增速下滑幅度大于出口,贸易顺差同比增长87.80%,可见装备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升高,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使得外需对装备制造业出口的带动作用有限,同时,进口额的下降反映了内需不足,装备制造业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显现。- l( S; P# _4 x# x: Q8 ^
9 v' `5 X }3 j: |3 k6 t5 I 企业亏损形势严峻。2015年装备制造业企业亏损面同比增长2.00%,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9.49% ,装备制造业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这表明装备制造业企业整体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 h, N5 R9 p, x( c6 W5 p# n/ g$ Z7 p0 ` 《装备制造业蓝皮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 " x# N! ~+ {& z- H# o B, b1 r+ ]' I' u( u& M$ s/ |7 g7 s 我国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 2 w: o1 E7 e [/ s3 Z$ q 0 F6 g g J$ e; h3 t, f: U 报告认为,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整体规模趋稳,行业经营效益放缓,行业和企业之间分化加剧。我国装备制造业运行进入中速增长期,转型升级已启动并艰难前行。报告研究发现,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普遍下降,但产能过剩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4 L/ o. k2 ]2 ]4 f* Q " X6 T& v6 R" v5 D 产品价格指数回落。装备制造业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装备制造业产品订货下降、价格低迷。数据显示,2015年装备制造业主要行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出现回落。从中类行业来看,泵、阀门、压缩机制造,采矿、冶金、建筑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机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以及专用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的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均出现明显回落,这说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装备制造业持续疲软,部分关键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对生产者价格形成下行压力。 7 }. H: f% c( R7 x0 ~0 O # W3 L2 ?6 f. R7 A+ e 资产利用效率较低。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资产利润率0.85%,比2014年增长0.07个百分点。但与制造业总资产利润率7.28%相比,装备制造业资产利润率仍然较低,资产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说明装备制造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峻,同时,产能过剩问题反过来也会给利润率增长带来下行压力。 0 J3 V/ H3 ~, Z 0 v3 q- ^0 x1 R d 产成品存货持续增加。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成品存货9891.27亿元,比2014年增加398.43亿元,同比增长4.20% ,与制造业产成品存货1.58%的增速相比,装备制造业产成品存货增速较快,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 g' q- @- f ` r& a' W! S X2 c
% G! P' R6 U; @ 《装备制造业蓝皮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 o( D$ J: o) P$ a B) g0 A: @, Q- W/ m7 E5 N 我国装备制造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V3 P' C) j* i' l - j- Y. l0 X0 C* g4 U 本年度装备制造业蓝皮书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企业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综合篇介绍了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系统分析了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对未来进行展望;行业篇包括了航空航天、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的七个主要分行业;企业篇针对技术创新企业,梳理了代表性企业的创新点、具体做法和效果,为其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参考和启示;专题篇,对2015年我国发生的装备制造业热点事件进行回顾和解析,并对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情况进行深度解读。 $ h* c5 l/ j2 F7 X/ Q+ e @* y2 Q# G% N 报告发现,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增长呈现分化态势,比如2015年农业机械行业、电工电器行业分别实现10.58%和11.21%的利润增长,而工程机械行业利润增速下降39.16%。这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亟需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P# Z( {3 [/ Q9 M( z/ G9 s f9 `& W V: q; p t) o 高端装备供给能力不足。首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尚不完整。尽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拥有产品设计能力企业非常少,在缺失设计与消费客户需求调查的情况下,导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生产形成升级改造进程缓慢、发展层次不高的局面。其次,鼓励高端装备国产化发展政策不完善。尽管我国出台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5年版)》,但由于首台(套)设备没有市场业绩,存在运行风险,市场销售非常困难。同时,由于缺乏实施细则,现实中难以操作。$ G4 F: _* F u/ }1 p7 p7 \8 X
$ j& b' r; T# W 服务型装备制造供给能力不足。首先,企业服务能力不足。装备制造企业还普遍禁锢于传统生产模式,重生产轻服务,重视经营轻个性化定制。其次,服务型装备制造业的利润贡献率还很低。《2014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创新调查》报告显示,只有6%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比超过20%,与全球制造业平均26%的调查数据差距较大。就净利润而言,81%的被调查企业服务净利润贡献率不足10%,其余企业的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基本上在10%—20%之间徘徊。最后,服务提供水平不均。目前,很多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已将研发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等作为重要业务,但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基本服务阶段并未开展深度服务。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主动性强,而中西部很多省份由于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的限制,开展服务型制造的意愿有限。8 w) e6 g& \( ?0 @ + O1 s( M; `. | f4 N3 L 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不高。首先,质量基础薄弱。标准体系整体水平落后、结构不合理,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准的研制能力相对薄弱。国际话语权不强,据统计,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不到0.5%,“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装备制造国家1倍以上。其次,质量竞争力不强。我国装备制造业缺乏世界知名的品牌和跨国企业,一方面,装备制造业品牌化建设滞后,品牌设计、品牌建设和品牌维护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近10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屈指可数。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产品质量不高,每年因质量问题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给装备制造业造成了严重损失。最后,质量信誉不高。一些缺乏质量诚信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降低标准、偷工减料等办法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有些行为甚至成为 “潜规则”,假冒高端装备制造品牌现象屡禁不止,造假科技含量日益增高。 , I5 U: F, ?3 m% @* }: q5 ~! D/ b/ I; `1 R# W! a1 o 《装备制造业蓝皮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 8 |1 h! [7 O5 a4 N) _% } , y5 o5 b, n; o) f1 W 推动装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 ]. K/ p0 N$ q+ j 2 V# b2 `: |7 H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发展新常态,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历史转折点,传统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增长力量还在孕育中,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 ^3 G7 P7 J8 Y" |9 W 0 L. K, J+ m- ?9 X- \' X, ?9 s 一是增进市场机能,推动产业政策转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也难以应对新的挑战。尤其是装备制造业面对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以及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迫切需要以增进市场机能、扩展市场作用范围与补充市场不足为特征的市场为主导的产业政策的扶持。市场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需要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行为为主转向通过培育市场机制间接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同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0 i, k* t& R: Y' j
* z4 [) G6 P+ z" n% @0 q 二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企业品牌建设。首先,加快质量法治建设。着力从质量促进、质量责任、质量监管三个方面构建完善、系统、协调的质量法治体系。创新质量执法的新机制,建立质量主管部门的权利清单制度,建立质量信息互通共享机制、质量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新机制。加强社会联动,建立质量共治的司法制度,形成以民事诉讼为核心的社会质量机制。其次,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制订、检验检测、计量标准、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质量宏观管理,建立优化产业结构的质量分析体系,创新宏观质量效益度量和监测体系。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再次,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将质量提升、技术进步、品种改善、服务优良、文化创意作为品牌培育的核心内容,加强品牌设计和品牌建设。完善品牌建设国家标准体系,制订品牌价值国际标准,规范品牌价值评价活动,推进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的国际化进程。最后,强化国家质量基础。建立新型标准体系,增强强制性标准的权威性、统一性,大幅减少强制性标准的数量。提升国家量传溯源体系技术能力,强化计量基础保障能力。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建立科学、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提高检验检测认证的支撑作用。 2 m- [2 Y j. |$ @% O3 ?) R( R" c& v( f3 l 三是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降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任务之一,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在税收政策方面,结合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减税范围和强度,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符合创业创新要求的企业和项目等实施减税,有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同时,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业“营改增”力度,加快费改税步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 b, L# P8 g4 d: h X3 c; q& t2 A% R1 T0 d7 u! I; N I# z 四是优化企业金融环境,降低行业杠杆率。金融支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系列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具体金融政策措施。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所有权特征、行业特征以及区域特征,合理管控杠杆水平,健全完善政银企风险处置合作机制,优化信贷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加大金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装备制造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支持力度,具体的金融政策包括,通过差别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 - V" T8 {( _9 _2 F& h; G% F ' g# k- ]9 M" t1 B$ U w 《装备制造业蓝皮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 c; W( H6 N. T' j' F8 o
- P2 V* a8 g2 }7 P6 O 多管齐下化解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 H# d, R, Y6 l ( C3 m1 H! L* } 本年度装备制造业蓝皮书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企业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综合篇介绍了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系统分析了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对未来进行展望;行业篇包括了航空航天、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的七个主要分行业;企业篇针对技术创新企业,梳理了代表性企业的创新点、具体做法和效果,为其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参考和启示;专题篇,对2015年我国发生的装备制造业热点事件进行回顾和解析,并对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情况进行深度解读。, J/ y: f3 T, t. S4 b, F 0 A' U% ^3 n/ d. }4 a! j 报告认为,要化解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应多管齐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v3 r- g ?* ^+ @ ( R* |0 L5 w8 D 开展国际合作,转移部分过剩产能。产业转移是缓解产能过剩和转移国内长线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必须和产业升级相结合,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已进入产业发展成熟阶段,存在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的现象。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联合建立境外工业园区、开拓国际市场空间等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有助于过剩产能的消化和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铁路、电力、通信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鼓励装备制造优势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技术和工程研发中心,在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强的国家设立生产、分销、运维中心,建立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和跨境产业合作机制。$ J: t; ~7 R* c& r- M# g' f
3 i7 y% J, U/ U6 U* ?5 o4 ^8 H3 S 支持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借助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是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政策层面,应做好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投融资、土地、社保等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和并购基金试点,加大企业并购的金融扶持力度。在企业层面,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强强联合、横向并购或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改变一些企业规模小而散、无序竞争的状况,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 : H; V8 y8 o9 Y4 V( N9 B3 @( K# C# ^# y" s E( F% ~ e0 N 淘汰“僵尸企业”,坚决去掉过剩产能。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倒逼作用,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经营难以维持的“僵尸企业”。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使得“僵尸企业”能够依据市场规则顺利退出,有利于加大产业重组、化解产能过剩。重点做好人员安置和资产处置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下岗分流人员的安置政策,加强技能培训,使得失业人员能够顺利再就业;采用市场的办法处置资产,支持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加快处置,鼓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破产企业的债权债务。( K+ M7 i# d4 q% G8 M9 U
& U& A4 _# z6 L6 J 《装备制造业蓝皮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 4 x! |! `- d/ ]% e4 L( l m' P' h# o: { h1 b/ a! j “新常态”下如何引导不同类型装备制造企业发展 6 l/ p. O! S$ `" t( r: k9 R% y. b, Q9 v$ v8 R 本年度装备制造业蓝皮书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企业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综合篇介绍了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系统分析了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对未来进行展望;行业篇包括了航空航天、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的七个主要分行业;企业篇针对技术创新企业,梳理了代表性企业的创新点、具体做法和效果,为其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参考和启示;专题篇,对2015年我国发生的装备制造业热点事件进行回顾和解析,并对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情况进行深度解读。& t$ Y5 }5 u8 T# s/ w+ \; _
+ A0 R2 c3 }. Y& m3 H4 Z c% J 报告认为,根据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际前沿的差距,可将我国装备制造业分成不同类型,运用不同策略引导不同类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 r0 |/ Y t& C; C 6 d" f1 P% d( b6 U4 D1 Q2 U+ ?2 ^ 扶持高端装备制造业。一是支持规模化应用。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个,撬动保险市场,打开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实现多方受益。按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做好对申报企业及其装备合规性审核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简化流程、提纲工作效率,把好的政策落实好、用到位。二是支持科技攻关。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各地政府可以联合金融机构,支持合适的装备制造企业到海外并购获得先进技术、知识产权和高端品牌,支持本地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借力来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加速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到海外招商引资,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吸引到国内来设厂生产,既满足国内需要,又可作为出口基地。& T, O+ C5 Q3 w2 G, h$ a % s: I+ h4 H5 I, X) {% w 保持领先型装备制造业。我国的高铁、核电、船舶等装备制造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或接近世界最高水平,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未实现国产化的部分加强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通过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保持领先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针对性的支持领先型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加强上下联动,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4 G) N& Z5 x; x 0 l$ _' S7 G9 X; @ 支持弯道超车型装备制造业。我国的智能终端设备、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装备制造产品正处于弯道超车阶段,要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巨大、科技人才多、生产加工能力完备、能够迅速把概念变成产品等优势,在提供孵化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风险投资、制定优惠人才和税收政策等发面发力,支持创新型人才创业,将一些创意迅速转变成产业,甚至发展成为地方的主导产业。 ( \3 k. D8 B# D: Q- d* C ) h$ ^4 x) s8 o( [ 优先发展战略型装备制造业。针对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等,国家应优先发展、重点扶持。通过实施重大技术专项,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支持配套产业发展,并改善基础设施、子女教育、生活环境等条件,吸引战略型装备制造企业落地,以实现战略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各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双赢。0 |! M* J. v: H' p
: ^; h( E1 q, q1 A/ i9 e# Q 发展服务型装备制造企业。一是以客户为导向。从传统的“产品导向”转向“客户导向”,从挖掘客户更深层次的需求出发,提升产品内涵,最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将产品售出作为企业与客户建立持久良好关系的开端,将更多服务传递到客户;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企业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出售,更要考虑产品的使用,既要估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和成本,也要考虑全生命周期质量;注重客户实际支出的购买成本、使用成本、维修成本及报废成本,使客户获得最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加强企业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形成“产品+服务”模式。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分为四个层次,即产品生产前层次,以及产品生产之后进入市场的购买服务层、使用服务层和回收服务层。在产品生产前服务阶段,关注产品的研发设计服务和定制服务;在购买服务层关注产品销售相关的运输服务、安装服务、租赁服务、融资服务、工程服务和退换货服务等;在回收服务层关注产品的回收服务和再制造服务等。四是推动发展信息服务。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依靠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搭建面向客户的主动服务平台;借助信息平台,实时跟踪和采集产品使用信息,实现产品远程监控和及时维护,提高服务水平;通过网上交易系统,与客户联系沟通,搜集客户需求信息,实现按需产品设计、柔性生产、定制服务和主动服务,满足产品多样化和市场细分需求。五是进行跨产业分化与融合。利用自身内部的相关部门自营服务业务,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专业性;外包服务业务给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企业,获取更专业、更高水平和更低成本的配套服务。 / P5 k1 z# p& f" N3 U( x# G ; F6 A3 N; m w N; @ 《装备制造业蓝皮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 o; X6 H8 M8 `3 Z7 _% J5 k 装备制造业未来投资机会巨大, o& {( w* J7 R Z& n: o, c
, l \( |0 R9 P: P8 h/ J- a6 z 报告认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装备制造业下行压力有望趋缓趋稳,行业将在“L”形底部继续盘整,并将在底部区域继续运行一个较长时期,直至转型升级明显收效,方可进入本轮经济调整的回升阶段。装备制造业将努力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但考虑到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已经很大,在“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背景下,对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有限,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仍是主基调,装备制造业将处于较长时期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经济增速将以低速平稳运行为主。装备制造业真正的挑战和长远的前途仍在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能否积极推进。 8 E: _$ g! N! N! h ' o( `+ y5 q- b' u9 U& M1 K6 e) S 我国装备制造业未来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核心基础零部件、绿色化装备等方面有更多投资机会和更高投资价值。 + r, H7 R3 b) \# H7 o3 R6 V: w% [ ~ \3 j9 n% @1 q | 智能制造继续加速发展。2015年以来,智能制造装备备受关注。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重点部署智能制造,我国将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经常性工作机制的确立,标志着双方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电网等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应用不断拓展,需求规模呈快速扩大的态势。 2016年,智能制造装备将被提高到新的高度,未来可重点关注增材制造等工作原理创新的智能装备产品、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装备制造产品的工艺流程优化改造以及关键智能装备和产品的企业。 * Z% C0 o5 ~9 _( }! M% C % i7 z# z. U/ U% e4 P 服务型制造成为重要转型方向。《中国制造2025》将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九大任务和重点之一。《中国制造2025》旨在驱动在商业模式上向服务型制造演变,提升制造业内生效率,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关系,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同时,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的装备产品在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等过程中不断进行整合,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逐渐形成服务型制造这种新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整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核心优势,提高整体的行业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启动一系列重大工程,一大批高铁、核电、海洋工程项目的实施,都要求装备制造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这位服务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具备了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基础。巨大的产业规模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一批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正在加快形成为服务型制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组织基础;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O* q1 w3 D' T) E* d) r% Q + |3 M) Y% ^1 Z' R" z9 t 核心基础零部件成为重要支撑。工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是装备制造业创新的前提,是战略物资,直接决定装备制造产品的性能、水平、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经济和国防安全,具有很强的产业辐射力和影响力,其价值通常是自身价格的几十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制造2025》将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列在九大战略任务、五大重大工程之中,其中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是“四基”之首。2016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里,核心基础零部件将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生革命性变化。以资本配置为纽带的集团式架构将形成大集成,企业功能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生产工艺布局“专、精、特”,通盘考虑顶层设计,科学布局集成创新,合理安排生产调度,同时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上下游联手,紧密合作,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双赢多赢局面。 ; E1 M7 W" d* ?: Q% m * ^5 y" a. l V* N: z5 L1 Q 绿色化装备制造产品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系统阐述了绿色发展的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当前,产能过剩给装备制造市场形成压力,但转型升级又对装备提出新的要求,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了装备水平和竞争力提升。2016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化要立足于装备制造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即要从设计、制造、运行、在役再制造、再制造等阶段入手提升技术、运行和智能化水平,又要考虑与生产过程的和谐适应,确保装备制造产品自身和生产过程的安全、节能、节材和环保,实现装备制造产品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化。 ( G( h* ~5 I7 q4 j# g' C9 P1 W. z* I " B0 g, |: T& Q" U9 C, ~' a& j9 R
5 S0 O7 ^/ L# M. |( j(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