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熊anh 于 2016-6-17 00:02 编辑 ( T+ @8 y3 M- @8 B* X/ K
" J; z; d( x, ?% n 还是忍不住想说两句2 e4 f3 N' L+ w7 J1 A
个人努力与否,努力的结果如何,与社会公平问题之间,并不对立,也无必然的关联。肯定个人努力,并不代表原本存在的社会不公平可以忽略;个体不努力,也不能导致原本不存在的社会公平问题凭空出现。 就农村和城市这两大以亿为计量单位的主体之间公平与否的问题,不具备足够普遍性的案例,都只能作为个案,因而没有足够的解释力。要判断公平与否,只有一个标准,面对同等的获取,两大主体中的个体所需的平均付出是否对等或是接近。显然,在今天之前的几十年里,这种付出是明显不对称的,而且将来的很长时间里,这种不对称仍将存在。 家庭的原因从家庭找,说是这样说的,但是试想:建国时,中国的工业几乎是零,在这样的基础上,工业、城市是如何得以发展的?中国的工业、城市能有今天,不过分的说,是农村几十年来一口一口喂出来的。农民辛辛苦苦种地,交那么重的税,真的天经地义吗?几亿农民,上交上千亿斤粮食,却被剥夺定价权,这合理吗?几十年的时间里,农民上交的每一粒粮食,都在补贴工业、补贴城市,真的公平吗? 为了国家战略,这些都可以没关系。 农村人,眼界受限,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农民不必交那么重的税,那么从祖辈开始,几十年的积累下来,这些积累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农村人的文化和眼界,那么今天,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绝不会如此之大,而且中国也绝不可能有今天的北京和上海,可是农村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建国前五十年的时间里,农村一直在哺育城市,资源都向城市倾斜,这几十年里,牺牲者一直在牺牲,受益者一直在受益,这难道公平吗? 今天北京上海的大学,招收更多的本地学生,说起来是地方财政支持更多,但是如果没有农村的牺牲,会有今天的地方财政?说城市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可曾有人想过,农村的学生在更差的软硬件下,要考出同样的分数,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他们中很多人的努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当教育资源也严重向城市倾斜的时候,就意味着,农村还要再牺牲至少一代人。 几十年里,很多农村人成为了新城市人,除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外,农村想挤进城市,恰恰说明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不对等。 如果非要拿小部分成功逃离农村的人来举例的话,我们也不妨举个例:某人深夜在郊区独行,遇抢劫,事后,他人怒骂“如果你从小习武,有李小龙的功夫,谁还能抢得了你?” 面对不公平,该努力当然要努力,但是不应因此而忽略了事实存在的不公平,今天的声讨不是因为抱怨,也不是追求绝对公平,更不是找借口,而是给那些做出牺牲的人们,应有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尊重。
1 Z$ l8 l) C; v) V" O4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