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平台,就要聊人生的第一个平台,所谓的家庭教育。
' T5 H3 h. t; o- c
9 S: _/ o' Z3 D/ z我自打记事起的十几年都住在家属区,很小的时候家人骗我说我爸是食堂做饭的,幼儿园老师问我家里是干嘛的,我说我爸爸是烧饭的,老师问在哪里烧饭,我说我不知道,我家住在解放军住的地方,门口有拿枪的。逗得老师哈哈笑,还纠正我应该说我爸爸是炊事员,烧饭的不好听。我上二年级开始家人就不瞒我了,告诉我他们是干什么的,也不怕我学坏了,在我面前毫不掩饰了。我想可能是因为每天都有小车接送我爸上下班,想瞒也瞒不住了。偶尔我上学来不及了,我爸会顺道先送我去学校,我现在还记得我当时的感觉,到了校门口下车,装了一百分的逼,假装平静地进校门,哈哈,那时候街上连摩托车都少见。这种先人一步的心态对以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凡事相信自己,即使只有我一个人走这条路,那也一定是因为我走在最前面。& Q9 J, s! `( k: F
5 p w: J- T* U5 Z
三年级识字多了,家里就订各种书报杂志看,月刊半月刊,每月有十几种。对我影响最深的那本书我不记得名字了,讲的都是小留学生的故事,小学高年级初中就出国了,在澳洲的日本的美国的,讲他们的生活,酸甜苦辣。那似乎打开了一扇门,我那时候忽然觉得,原来还有这样子的啊!我上初一的时候第一次跟家里说要出国上学,我妈让我考虑清楚之后找她陈述理由。我当晚就再去说,我妈第一次从头到尾地给我讲了她留学的经历,堪称血泪史。我一下子就吃瘪了,再也没提过出国上学的事。但是我起码知道,我认为的光彩四射的东西不是遥不可及的,但却并不是如我想象的那么美好。
4 `: J9 _3 x6 O# D& V
! O3 j1 Y8 ?" c读高中的时候,高二下学期班上一个同学出国去澳大利亚了,一下子又撩起了我的兴趣,但是没有像小时候那么没脑子,回家什么也没说。大二的时候我跟家里正式提出出国的要求,我妈让我准备好理由,要能说服他们。我说的时候他们没有插半句嘴,我说完了他们问我:你想什么时候走?我说越快越好!然后照着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实施,顺利踏上德国的土地。第一天到德国的时候没有人接,遇到了一连串问题,从没遇到过大困难的我夜里给家里打电话,没说几句就哭得稀里哗啦。我妈在那头问我:钱在不在?护照在不在?有没有地方住?我回答都有,我妈说那剩下来的事情就是你自己处理了!
! A( R' c9 h8 c7 [! \# ^8 q8 w, O+ ?% c' K( z
在德国的最初一两年,融入不了德国的生活,慢慢反感欧洲,看什么都不顺眼,想尽早完成学业回国。我跟家里说了想法,还是我妈跟我聊,给了我一个建议,找一份实习做起来。我听她的话找了一份为期半年的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一下子爱上了德国的工作环境,心想这还回个鸡毛国啊?实习结束之后我快马加鞭地完成了学业正式工作。工作之后家里一直问我以后的打算,后来我岳父岳母一直侧面吹风让我回国,让我有些举棋不定。跟我妈聊天提到这个问题,我来来回回地旁敲侧击,国内房子小价格高,工作压力大,环境差空气不好,我妈一锤定音:你自己拿主意,如果决定不回国,我们每年去你那里住小半年,照样一起生活,给你机会孝敬我们!, f7 t$ i. u L( Z5 m
5 F7 W" u4 W o5 i: D* u
我知道我是跳出来了,甚至早已跳出了4000米的圈子,踩第一脚的时候就已经踩在了4000米外面,出路有了,就要找退路。有了尚方宝剑,开始着手看房子,最近两个月马不停蹄地看房子,有几个甚是满意。再听从老婆的呼吁,看了车,也甚是满意。到此退路基本铺平。今晚仔细数了数,当时家属区的孩子们一起玩的大约12个,9个出来定居,看来大家都有了退路。
4 d. W$ J% u& X2 l6 v* d, w% Y/ `7 ?5 k# Z: ^ x9 s, U4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