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熊anh 于 2016-1-23 23:05 编辑
记得一流传甚广的小故事:国内某知名企业家到美国,美国同行问:我想到中国办企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第一、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情”在中国文化里已是深入骨髓,有时虽令人深恶痛绝,但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出污泥而不染往往也只能存活于文学作品中,于是各类潜规则无孔不入;
西方人讲不讲“人情”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没有中国人这般登峰造极而已。
在中国,说到劣币驱逐良币,除了市场的不成熟、急功近利的心态、体制弊端在市场经济中的延伸等以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就是“潜规则”的存在,有多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是靠产品,而是靠“公关”,当靠着公关就能快速发财时、当好产品在好“人情”面前不堪一击时,谁还会费时费力的搞技术?当全社会都醉心于“公关”、幻想着一夜暴富时,末日也就为期不远了。
提到采购潜规则,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道德的沦丧,诚信的缺失;
曾听一个从某外企出来的朋友说起过:他们欧洲籍的总经理,职业经理人,在采购方面下手贼狠;朋友因工作原因与供应商也有不少接触,从各供应商透露的信息估计该老外在职几年间,保守估计也有两千万的回扣。
我曾经的公司(做外贸的),但凡年采购量过百万的,再到一家年采购近亿的客户,几乎都有给对方采购回扣,也几乎都是对方采购人员主动提出的。之前公司还碰到过一个事:一个欧洲的主要客户的一款产品,出货后,因为材质不合格,被对方追查,赔偿金额估计得好几十万,在沟通过程中,对方采购还特意说明“此事我还没有上报公司,最好我们私下解决,不要把事情搞大”,这样的情节,即使是放在国内,也是极恶劣的了,但是这个欧洲人却一点不比中国师傅差。
为什么这些老外在面对中国人时,或主动或被动的都要“潜”上一把呢?原因不外乎两点:
1、人都有逐利心,人人都知道中国人愿给回扣,如果此时其所在的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价格并不是太了解,就给“潜规则”留下了运作空间,于是市场就有了;
2、有了市场,还要看成本。应该说中国人在“潜规则”上还是比较有“职业道德”的,反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即使“潜”不成,也不太会伤及脸面,所以说保险系数还是比较高的;“潜规则”的取证本就是世界性难题,如果是同在西方的供应商揭发,或许不需要要证据就足以毁掉一个采购人员的职业信誉,如果换了中国人,因为名声不佳,应该还有相当的回旋余地;加之“回扣”如果确实诱人,自然就不乏铤而走险者;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制度约束不力时,西方人“潜”起来也是毫不含糊的。如果这类情况只是极个别而言,那还可以用人性贪婪解释,但是如果具有一定普遍性,就绝不仅仅是人性的问题了。
拿“老外”举例,不是想拉人垫背,不可否认,国人善于“钻营”的性格确实是“潜规则”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一味的归咎于民族劣根性,无助于问题解决。
制造“潜规则”的首犯究竟是人性还是制度?值得深思!
中国制造业要强大,必先要规避“潜规则”,任重道远!
曾经的单位是做减速机的,主要是几大设计院,一次出差去客户单位时,跟对方一哥们有点交情,于是收工后小酌一杯,聊到喝酒这个话题时,哥们说起他们单位领导的劝酒方式:这杯干了,合同我给你加100W;那哥们说,他亲眼见过的最高价码是一杯酒150W。类似的情况,国人早已见怪不怪了,个人真不认为“潜规则”是竞底竞争的衍生物,而是人都喜欢走捷径,当制度约束不足时,“潜规则”就成了打“捷径”之门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