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与采购周期控制$ p$ n b' H6 S1 Q" R9 u
- n* x0 R, [3 |/ h0 ^4 j Y公司有一个系列的盘类产品,大概有共六款,球铁件,各加工尺寸要求6级、7级,两侧内孔有同心度要求,两端面有平行度要求,每批数量为500件左右,可以说是很常规的产品了,但是供应商那边试制了半年,质量还是不理想,主要是平行度和同心度极不稳定; ) `5 h; W4 E u5 m, H8 Y( B
供应商是领导指定,理由嘛说起来也很充分:这个工厂的设备很不错,新建的工厂,全新的进口机床,车间现场管理也挺不错,总之,从硬件条件来说,确实很好;所以每次一出问题,领导就一句话:这个产品难度确实比较大!
5 p+ x( N2 I- Q5 r1 \8 r% }* b% q2 T这个产品是其他同事在跟,具体情况我也不了解,只是私下聊天时从同事那里了解到这个工厂的工资水平是要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只有一个带班的师傅工资高一些,但是横向比较的话,仍然是比较低的。如果说在这之前暴露出来的问题还可以用新建工厂,人员一时不能到位来解释的话;但是在了解到他们的工资情况后,我是基本给这个工厂下了结论了:建厂思路明显是偏了,舍得花钱买机床,却舍不得花点小钱请技术人员,这样的路子,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请外援,但是做小量多批次的定制品,存在致命的短板,而且思路不改正,这个短板永远也补不起来。领导只看重硬件条件,忽视对技术能力的考察,导致现在生产中的种种头痛的问题,交期没有一次不延误,出货前往往也需要全检才敢放行,占用了大量的工作时间,更过分的是,工厂方面对此反倒还抱怨连连,居然指责我们鸡蛋里面挑骨头。 ; H4 n% l3 t3 ]2 c
一次出差,代同事到该工厂了解一下生产进度,机床上在做着我们的产品,在车间走了一圈,看了一下机床边摆着的半成品,还有机床上的夹具,不过三分钟时间,之前的种种判断得到证实;这么简单的产品,工艺安排和夹具设计竟然存在多处明显的问题,这样的工艺,质量要是能稳定了才是怪事。 直到现在,我还挺好奇:这样的产品,试制时间长达半年,批量生产又因为质量不稳定而每次都延误交期,我们的客户居然也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出现!很明显:在这个案例里,客户方也存在明显的技术缺失,他们也找不到更好的供应商了。
# U4 \3 n% T# Y o6 X7 w9 k试想,如果我是客户方的采购,这样的状况我是肯定不能接受,过长的试制周期,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延迟,可能导致销售量的下降;交期延迟打乱生产销售计划倒是小事,经常出现的延误说明存在不可控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何时会爆发。
L! g5 z3 R' J6 `: q6 T遇到略有些难度的产品,如果是需要找新的供应商,或是现在有供应商技术能力可能存在欠缺的情况下,我都会要求对方先列出较详细的工艺,或是对工艺中的难点要求其提出解决方案,以确保对方的技术能力与该产品匹配;如果是在大企业,应该会有成熟的流程来对供应商技术能力进行考核,但是在中小企业,往往需要采购人员来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于是怎样考察供应商的软件配置变得非常重要。
$ l9 W, j0 ^: w/ L通常说到采购成本,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价格和付款条件,却忽略了采购周期、质量、交货期、以及采购的战略方向等因素。 ) l3 q; t+ ^4 R1 t6 N3 k" D( {
一个零件采购延误,可能会导致一个项目推迟面市,从而失去抢占市场的先机;可能因此而失去再次改进的机会,因为再没有时间给你试错;采购周期要缩短,必须快速准确的选择供应商:要对供应商的技术、品质能力有一个准确的判断,部分产品下单还需要再进行单独的技术考评,而这些工作的完成,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有足够的技术功底。
5 {( x* o+ o+ t `' E供应商考评工作是否到位,采购周期是否合理,由于缺少直接的横向对比,且由此产生的效益和造成的损失,难以显性量化,所以长期以来不受重视。粗放的管理模式下,内部考核也存在困难,但随着经济节奏的加快,管理水平的提升,技术型采购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5 l( g7 a B#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