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在逐渐复苏,尽管复苏的速度和程度有所不同。我们还是可以明显看到各国复苏过程的重要环节几乎都是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做文章。其共同点集中于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和成熟来调整产业结构甚至打造全新的制造业体系。 美国、德国、日本在这方面都有较大的举动,虽然他们的理念不尽相同,发展道路的选择也有一些差异,但希望以此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 国务院2015年5月8日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了解、分析、研究这个纲领性文件对处于制造业内的经济体来说尤为重要。 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思路 “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下面五点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基本方针: ●“创新驱动”的基本内容 “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质量为先”是发展道路 “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 ●“绿色发展”的要点 “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结构优化”的核心要素 “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人才为本”是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根本 “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我国塑料机械行业的现状 连续十四年产量世界第一 2014年我国塑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397家,业内企业2000家以上,加上模具行业企业接近万家。2014年产塑料加工设备358,147台。行业年主营收入511亿,利税总额66.66亿。出口塑机23万台,金额19.18亿美元;进口塑机2.17万台,金额19.74亿美元;逆差0.56万美元。
市场份额与产量并不对称 到“十一五”末时,国产塑料机械的产量以台数计占据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是以金额计,我国塑机销售总值在全球塑机市场份额中只占14%,在世界出口市场份额中仅占6%。“十一五”期间塑机年进口额从23亿到30亿美元不等。年贸易逆差为10-15亿美元。按价值计算,国内市场份额的50%以上由进口设备占领。 “十二五”期间的情况要好看得多:我国塑机产量仍居世界第一,销售额也大幅提高,紧随德国之后,位于世界第二,市场份额也有了可观的上升。但还是在20%左右徘徊,市场份额与产量还是明显不对称,进出口逆差还是存在。 近五年的塑机进出口价格指数统计 从近五年的统计图表可以看出,进口设备台均价格从“十五”、“十一五”的3-5倍到“十二五”则扩大到8-10倍。这个时间段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市场结构调整恰恰吻合。我们不能认为这仅仅是个巧合。 在消耗了大量的钢材、能源和劳动之后,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的控制系统和核心元器件等工业基础件,实际上我国塑机产品的销售附加值确实很低。从社会效益来讲,整个行业也仅仅解决了近十万人的就业问题。 发达国家上一次结构调整 前几年,我们对巴斯夫、杜邦等世界七大塑料原料生产商和恩格尔、赫斯基等世界五大注塑机制造商的发展战略分析表明,他们的核心市场理念是为用户提供几近完善的解决方案。 而解决方案则是“服务型”制造的主要内容。市场的选择已经从“产品导向”转而向“解决方案”导向。“服务型”制造就此而确立了其市场地位。 与服务型制造对比,我们习惯的生产型制造有明显的劣势: 1)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缺乏话语权、定价权和支配权。 2)消耗大量能源和物质资源,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只能依靠低层面的价格竞争,增加外部摩擦。 4)无法改善对投资的过分依赖而处于数量扩张的非良性循环。 5)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预期值越来越高和随之被迫跟进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加工装配等密集型劳动来解决就业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目前,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这个基本趋势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显现的,而真正有实质性的进展也就是近七、八年的事情。这是市场经济竞争手段的一次巨大变革。我们能不能适应这一变革是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外的标准所进行的统计,目前我国98%的制造企业为生产型企业。 我国塑料机械行业亟待改变 世界塑料机械工业的形成是在塑料原材料的基础上,以开发塑料新产品为先导,继而为此设计制造生产装备,为市场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市场对塑料制品和相关装备的消费。而塑料制品的应用涉及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每个领域对塑料制品的特定用途、材料性能和应用需求有着千变万化的差异。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塑料机械工业是以模仿方式起步的,从塑料加工的理论、设备的设计、制造都是按照先进国家的方式进行的。我们曾以“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径,从无到有,从有到大,迅速地发展了我国的塑料机械工业并达到了目前世界塑机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正确的发展路线,实在是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我国的塑料机械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与国际同行比肩的地位,这个惯性还在延续,近几个五年都以高、精、尖的单机为标的,按照每个时期世界领先水准来设定我们行业的执行目标。但是,市场就是市场,十几年下来,市场就是不买账,那些目标大都未能实现。我们和国外同行的价格差距还在扩大。
原因何在?我们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尤其是2008年底编制三年经济振兴规划和2010年编制“十二五”规划时,着重研究并使这个问题的结论越来越明晰。 由于塑料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原材料,并且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可以满足很多行业的特定需求,因此塑料机械行业并不仅仅是为塑料加工行业提供装备,而是为几乎所有工农业领域提供装备服务的,前方应用领域遍及汽车工业、电器、电子、通信产业、交通、能源、包装工业、建筑材料工业、农业、水利、采矿、航天航空工业、医疗、卫生领域、家电、文体、以及生活用品等各行各业。我们曾习惯地称之为“前方行业”。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塑料机械行业是最早就被市场要求应当成为“服务型”制造而不能是“生产型”制造的行业之一。 塑料机械行业既然要为上述那么多行业提供装备,而那些“前方行业”对不同种类塑料的性能、特点和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又绝没有我们行业了解得清楚,那么就需要我们为他们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去解决他们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 一般来说,大家会对“前方行业”的现实问题会关注得多一些。因为,一来是现实问题已经摆在那里,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二来是供需双方会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互补,进而合作解决问题;三是经济利益容易体现,我们中国的制造企业对这一点看得更重一些。 但是,从长远看,这种针对前方行业“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是处于一个初级层面的服务。当然,这比起“生产型”制造来说是个很大的进步,生产型制造只是把机器做出来放在那儿推销,哪怕是达到世界水平参数指标的机器,前方行业也很难利用这台机器解决他们形形色色的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了某个前方行业,了解到他们的“潜在需求”, 利用某种塑料材料的特性为这个“潜在需求”研发出一个世界上尚不存在的产品,继而生产相关的装备,继而这个产品(而不是装备)的安装使用、维修养护、技术培训等等的全套服务跟上,给前方用户一个包含“交钥匙”工程的解决方案,这就是较高级层面的“服务型制造”。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大家早年都知道的例子:在建筑行业、家具行业根本不知道“木塑”为何物时,我们的欧洲塑机制造同行向市场提供了多规格的木塑异型材、板材生产线及其应用方法,满足了建筑、家具行业的潜在需求,从而引导了市场的走向。 无独有偶,在前方应用领域尚未触摸过PPR的时候,又是我们的欧美同行,开发了PPR管材以及生产制造、应用体系,使得人类居所的供水、采暖系统发生了质的改变,满足了建筑业的潜在需求。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医疗行业、食品行业、交通运输业、包装行业、光学、电子、农牧业、能源等,简而言之,所有行业和领域。我们的欧美同行先于世界其它行业很早就向前方应用领域提供了这种高层面的“服务型制造”,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塑料机械行业先天就是个服务型制造行业。 根据我们的调查,国产塑料机械的价格差距绝大多数是输在解决方案上而不是机器本身。我们也有按照国际水平组合攻关做出一台接近高精尖的样机,但在市场上无人问津的案例。原因很见笑,制造者本身也不知道应该用在哪个领域价值最大,或者是那个领域除了机器参数之外还需要什么,甚至是怎么用在那个领域。 因此,改变塑料机械开发理念就成了我们冲破数十年来低位模仿瓶颈而设法使产业提高的重要前提。同时也回答了“创新”和“调结构”的核心问题。 行业如何适应全球经济的转型 紧接前一个十年的“服务型制造”的经济转型,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又到扑到眼前了。如果能成功跟上这次转型观念的更新是重中之重。 机械制造业要尽快适应这一波全球范围的经济转型。尤其是塑料机械行业,对“前方行业”的变化极其敏感。 如果按照德国模式,可以想象:大数据、智能化的生产过程模式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传统生产行为和市场购买行为。 一个或一批个性化的产品设计订单抛进网络,会自动地在已经联网的塑料加工设备中寻找合适并空闲的机台加工自己。那么哪种类型的设备最受青睐,适应性最强就意味着这种设备的提供商日子会好过些。甚至可以想象,设备制造商自己就可以利用设备门类、规格系列充分的优势,组建开放性加工平台吸引制品订单,而非仅仅把设备卖给别人来任由他人搭建制造平台。 如果按照美国的模式,塑料加工设备除了自身的智能化之外,要与设计、研发、售后服务进行网联。那么设备自身的先进性、智能水平和与美国的标准、制式、接口、运行方式和习惯、等等等等的兼容性就值得设备供应商加以关注。 对机械制造企业来说,对两种模式都要有相适应的市场化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