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zerowing 于 2015-11-29 18:26 编辑 9 c; V5 }" J' O 1 M7 V) Z D! H5 D唉,看来某人是写不动了。俺不想多评价,但看到那句曲柄惯性力无用,俺就知道是个什么水平了。没事儿,你不写,我写!俺还可以告诉你,写得有据可查。算了,归正题吧。 - y1 o+ Z4 i$ `7 h0 `/ Z. `: O+ k7 o 我其实挺纳闷的,求解位移曲线就求吧。你愿用什么用什么,非一边边强调用矢量。意思非矢量算不对?) k$ o2 i' b7 Y, z/ } 来吧,先算位移,速度,加速度。 8 O% z0 b/ M: z: f 9 O1 X6 y3 m& J7 K# S4 w , D& u: Y( R* J. ~' {6 w基本字母表示的意思都已经在图中了。哪位有不解可以问。字不好看,凑合下。第一张图是以负载为标准计算曲柄环节需求的。因此主动力可以认为是F。其中,F是连杆滑块限位合力,F=Fg-Fj。Fj是滑块部分变速运动的加速力,也就是所谓的m*a(不单是滑块自己),Fg是负载力。说明一点。一个系统受力分析,最忌讳把虚拟力画在上面。所谓,虚拟,是不存在的力。而虚拟力一定存在一个和其等大反向的加速力,这个力是实际存在的。受力分析画的是这个。同样的应用,在曲柄位置处,我画出了向心力Fr,而不是曲柄惯性力。 + p' B# e G* `0 T n+ Y$ h" o" t% X" P/ b/ w# g 第二张图,是以电机驱动为标准,计算输出扭矩所能提供给连杆的力的情况。这里其实有一个很细节的部分。电机是否能够衡扭矩,是否能够衡功率,切向力FT是否一直存在、等大。这个先不展开。先计算现有的。; f7 z# D0 }3 v/ y7 j% e7 p8 _$ K 第一张图左上角已经写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过程,不重复了。直接得结果。5 ]3 {& i5 i0 S9 R- m' K 9 O3 z% I8 M1 I, ?- @) E7 N # G8 c1 g! ~, T- x% h0 b$ l
& V# u, g1 c1 g k% T& X7 q& _( [5 c f5 s: ] ; K0 L- ?5 w: U1 n
# i7 X) d' }! W) E+ y" Y9 C* d2 @6 q说明一点,m1,m2是什么。当我们认为连杆有质量的时候。分析这个机构就需要将连杆的质量分质点当量化。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简洁的手段。m1是靠近滑块端的当量质量,m2是曲柄端的。m1*l1=m2*l2。式子中,m0是滑块质量,mr是曲柄质量。mj是滑块部分的总当量质量,mr是曲柄端的总当量质量。 : w& q# W; i7 m; ^' F/ d# V# ^7 M3 u- l( ^) e/ j0 `
" ?0 O1 p5 w! {7 z Y. Y9 o. r, E/ h" v: Y1 `1 ^$ i3 g
! H# o( h1 ~* ^ X5 e 1 x4 @% [1 }4 T继续,我们设定一组参数,来看看最终的情况。这里要说明,最终的结果会根据你的数据不同而不同。不同的负载,不同的四连杆参数,不同的质量,角速度等。有兴趣的大侠可以自己尝试。. q; p& i) }4 @: x9 o0 q
3 Q8 c$ A' U3 r" i2 yG' \0 ?2 Z9 a3 H# m9 l# l 连杆力需求曲线$ D! v1 T) `) X6 k
% _" t; h( I$ u; h切向力需求曲线 0 y \6 r* j! V2 |! x% H - i- @' g/ ~8 ]# h a, t径向力曲线。这里插一嘴,通过改变负载等参数,下图不一定都为负值情况。 R8 ^0 X/ Y8 D$ c0 \% E4 p' w1 g# b' i* \
% S$ [/ s3 y& C! Q, I 1 D( A: X9 n9 q6 \. [0 b/ Y ' O( m: v6 z% p$ ^: j2 H# ?3 J* u: T' h5 z/ o; W! k+ k+ q 从整个分析中,肯以看到,所谓的倍力,其根本原因是曲柄惯性能的作用。这也是很多曲滑机构中大量使用飞轮的原因。比如高速冲裁机等等。由于飞轮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选择小型号的电机,就可以完成对冲击能量要求很大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间歇的方式,使用小功率的电机去回补飞轮损失的能量,为下一次耗能准备。3 T: Q. A' ?! j5 W' D9 p+ x
+ W3 s4 h+ }9 ] ]/ U @想了想,补充一句:文中的数据都是随手给的。不一定合理,不能反应实际的变化情况。出图的目的只是表明函数的连续性和极值性。有大侠愿意提供参数的,我可以根据参数修正出来。" c. V8 l4 c( n7 S: V
; s7 _4 q! X+ `/ F2015年11月29日修订:认真思考了下又,觉得关于曲柄惯量的部分如此叙述并不好。最后一部分的恒定切向力的描述也不好。于是予以删除。具体更新到总结中。" v2 O9 ~8 r/ \% H 9 Z1 u: t8 i# n) p 2 l1 z: r6 x2 M! Q- L
( ?6 q0 t1 m; u1 ?1 b& V$ p* R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精彩资料|主题: 153, 订阅: 44
- ·曲柄连杆|主题: 9, 订阅: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