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六角车 于 2015-11-15 14:17 编辑
最近浏览军事网站时发现,六角车床的广告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点开发现,生产厂家不是生产了几十年的南京机床厂,而是浙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厂。再次看到这种机床不由得感慨万千,这种出现于一战时期的车床,在零件加工时的效率远非普通机床可比,辉煌了一阵之后,大部分功能被全自动车床所代替,具体介绍看我以前的帖子。一次不顺溜的打工经历 说说目前的二胎政策,绝非偶然,这与近些年已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用工荒有很大关系,很多企业发现,即使出高工价,也招不到足够的普通工人,更不用说有一定技能的技工了。国家这才发现,不管用什么方法统计出人口仍在增长,但现实是,现有的人力资源短缺,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潮已不可同日而语。不管国家如何调整生育政策,但要等到新生一代成为劳动力,都得到二十年以后,这对眼前急需劳动力的民营企业来说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我在不少帖子里说过,机械制造是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行业,即遇困境,就得謀出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改原来的人力密集型生产,为知识技术性生产。看到不少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从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行业的进步与落后,与老板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老板的视野不开阔,企业的发展空间也就狭窄,老板的视野开阔,企业的发展就顺利。 大道理说到这里有点空,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再复杂庞大的设备,都是由一个个零件组装起来的,零件制造的价格直接影响了设备的价格。为此降低零件制造的成本,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了。零件是设备与人的组合产生的,一个企业,有了产品就得考虑用什么方式制造了。选择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人工与设备,如人工便宜就尽可能地多用人,少用或尽量使用简单便宜的设备,以降低制造成本,即劳动密集型方式,条件是得有充足而又廉价的人力资源。第二种方式是技术密集型,整个的生产过程是,把原来几到几十道工序的加工过程,集中到一台设备上来,优点是可大量节省人力,大大提高产品质量。问题是一,设备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二,有关技术人员难培养或难聘。说到根本,是老板的思维,还停留在已经习惯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所以,要走出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中国什么人才设备都不缺,就是缺少有胆有识的老板。不是我的思维狭隘,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国人对老美的制造业都很佩服,我就拿一个美国老板来说说。我在不少帖子里都提到六轴自动车床,并选为我的头像。头几年的事,一个美国老板来到西安,说要开办一个专门进行大批量零件加工的工厂。大批量零件加工这个领域,可是西安机械制造业的强项,这个美国老板单枪匹马来这叫板,胆子不小。首先工厂选址,离西安40多公里的一个偏僻的乡镇,租金自然便宜。唯一的优点是紧挨高速公路和火车站,这个美国老板,既不带产品也不带技术,更不带设备,只有美元。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有钱就好办事,尤其是在中国。老板花几百万美元,买了十多台沈阳机床厂的六轴自动车,及与之配套的设备后,就聘了一个西安人当总经理,自己只管联系订单,签单结账,别的什么也不管。国内老板最忌惮的是买得起设备,聘不到人,尤其是像六轴自动车,这类结构复杂的设备,正规工厂使用时得多工种合成,技术员编制工艺,设计专用工装刀夹具,高等级调整工,专业机修工。这三类员工缺一机床都不能正常工作。这是很多老板不敢选用这类设备的原因。但这位总经理对西安的企业很熟悉,知道我厂六轴自动机实力雄厚,聘到一个中级技师,条件也很宽厚,这个技师和单位谈好,长期上夜班,白天厂方车接车送,两份工资全挣。这种设备看起来复杂,其实只要有一个好一点的技师,就全搞定了,至于看床子捡活,一个农民工可以同时看两台。 工厂运转几年,估计投资早已收回,美国老板放手不管,由总经理承包了。这种设备的生产线,一旦进入正常运转,干了几年的操作工,也基本掌握了简单的刀具调整,和机床一般的故障排除。技师也就显得轻松的多了,给人的感觉是个可有可无的闲人了。对拿着高薪,却没多少事可做的技师,总经理心里有点失衡了。借故把技师辞退了。没多久,接到一批订单,新聘来的技术员,编的工艺,加上很少接触更换加工零件的调整工,半个月也没把机床调出来,眼看要违约了,总经理再去找技师,技师已退休去外地打工去了。 这就牵扯到了一个用人的观念问题,为了利益最大化,尽量的少用人无可厚非,但这有一个原则,得分清那些人是可有可无的,低薪解聘都不足惜,企业必定不是慈善机构;但对那些举足轻重的人,宁可高薪养闲,也不可轻易解聘,这类人大多都是企业可遇不可求的,一旦失去,对企业即使不是灾难性的,也是重大的损失。很多企业家过多的强调大的时势不好,时势没好坏,这才有英雄辈出。任何时势都能造英雄,就看你如何驾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