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年底企业间货款结算期、员工工资支付期和银行贷款还款期的叠加来临,锂电行业又在经历着一波大浪淘沙。2 b T' H* g% M5 k+ a
- F |% f/ L) F$ Q% I+ m) A 【高工锂电专稿】 【《高工锂电》 1月刊 】随着年底企业间货款结算期、员工工资支付期和银行贷款还款期的叠加来临,锂电行业又在经历着一波大浪淘沙。被淘汰出局或不堪压力主动出局的企业不在少数,前几日在网上疯传能叫得上名的倒闭企业就有30多家了。- J* W: ]& A" T+ R/ i8 E0 X
5 T! v" u7 k' h
上周,江苏某中型电芯企业王总千里迢迢来到高工的办公室,一开始聊天的话题就颇为悲观,要拜托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转让其工厂。其实就江苏市场而言,电芯企业并不算多。王总的工厂在经营的4、5年里,规模基本维持,即使在决定转让的这个月,为了赶制一批订单,工厂工人还连续加班几天。8 G8 S' q2 Y0 m( i4 ?0 J- c
`7 d, }; u- l2 S 王总不差市场,不差客户,准备离场的唯一理由就是差钱。曾几何时,王总的客户——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企业开始拉长货品的账期,往往一个客户几十万元价值的电芯货款能拖欠几个月,甚至1年。而对于老板王总而言,工人每月工资拖欠不得,物料采购款拖欠不得……每月产值数据还算可观,可也仅仅是账上的数据,现金流经常紧张,还需要自己补钱。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讲的就是这种苦衷。长期的压力让王总终于痛下决心:“做电池生意太苦,没法做了。”
- Z: u. R, ~$ o) y; K# s7 L
( v, b4 O6 t3 A& N4 `; G2 a; i d 沉浸行业多年,王总的苦我懂,对锂电中小型企业来说,他几乎挑不到不还价、不挑刺、现结的优质客户。大体来说,客户不断延长账期的理由大多是以下几种:“我的客户还没有给我结算呢”、“你给我再宽限几天吧”。这些理由真的让人苦笑无语,账期怎么可以传递呢?他人拖欠怎能成为我拖欠的理由呢?但事实是,延长账期逐渐传染,成为锂电行业一个泛滥的潜规则。1 U8 c- S5 X. ?3 q/ F" h
' j/ K' y, r& n 恶劣的商业环境成为了企业“死亡”的诱因之一,并且在行业纷纷盯着“动力市场”这块大蛋糕时,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随着国际锂电巨头在中国的产能逐渐释放,其持续降低的制造成本及一致性较高的产品,必将加重国内本土锂电企业的生存危机。) D4 \* I3 ^" T7 x+ t4 j; w
4 M( P; O3 z" Y. [9 |, V
除了外部商业环境因素,企业自身对产业链的定位与把握也甚为关键。在国内锂电产能低端重复、同质化竞争的困局下,没能跳出红海的企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乱了方寸,采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下策,配合延长账期的双重“钜惠”等手段向市场进攻。导致企业在订单额和毛利率尚可的表象下,减去银行贷款、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售后服务、设备折旧等款项,收获着与辛苦付出不成正比的微薄利润。这类企业以二三线企业居多,当然也不乏产能排行靠前的锂电厂商也同样陷入亏损的行列。
. o" T+ F. z6 |& D' {' D. ?7 V
# @9 \. t/ Z+ s! L$ q 另外,国内企业的经营者风险管控意识较差,没有健全的风险评估、风险预测及风险应对机制。企业如同人一样,如不能精心照料,任凭其风吹雨打,则少不了要得病。生病后又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很快会病入膏肓。/ t# [. ~5 V4 E
* w# t$ V- \- z0 t9 J* n. S
面对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电芯企业只有从“价格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等强身壮体的战略调整,才能顶得住大洗牌的“病毒袭击”。选择差异化发展则是永远不会错的明智选择。例如当行业扎堆涌现电芯时,部分企业可选择PACK业务,当行业单体电池居多时,部分企业可以从事电池模块业务或者电池系统集成,避免盲目无序投资。
( c9 |6 Y% R( i2 v7 F( `
% Q0 e/ t6 ~3 q2 Y- R 再者,企业经营者必须甩掉“一年发家,二年发财”的急功近利心态,需要从投资风险的角度,从对员工负责及对社会负责的角度,把企业经营当作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而不是一场百米赛跑,否则纵有天时、地利,也难逃“三年倒闭”的悲惨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