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iviling 于 2015-2-28 14:15 编辑
0 g; R8 X3 [! a. T; A# J3 L
1 j4 R- R1 h8 f最近感叹日本马桶盖的帖子挺多,年前央视晚间的24小时节目也专门报道过,并且采访到最先在博客上发文说日本马桶盖如何如何火的那个人。; i1 k7 ~+ }$ e: G5 Z: s
& Y6 A# m; W, u, A
先歪点楼,说日元贬值。安倍经济学刚开始搞的时候,日元大幅贬值。我一个朋友在日本,当年的收入折算软妹币是20万年薪,日元一贬值,当时没有兑换的日元折算下来,那些年的收入成12万年薪了。而且他没法把日元存到微信支付宝,存日本银行的利息是……不过汇率之下,日本国内的商品,自然“便宜”很多。
6 O4 b5 v0 J" V/ u) B$ [' F
% |. w1 r" B6 p4 A4 \有朋友送我一日本购买的弹盖式保温杯,恰好公司也发我一口类似保温杯,对比学习了一下,大伙讨论讨论。0 S: U9 g% X Q7 L9 T+ e- e* H
5 |3 z5 a) E+ r
图1淡紫色的就是“日制”的保温杯,黑色的就是国产同类款式保温杯。仔细观察,“日制”的杯子表面喷含金粉效果的亮漆,国产的杯子为黑色亮漆。同样使用两年,国产杯子在边缘区域部分漆已经脱落,“日制”的则完好如初。当然,我们可以姑且理解为黑色杯子我拿着进车间下库房,用得比较费。
* L8 [! [& L3 R7 J6 k6 ]图2和图3,对比两个杯子的锁紧与解锁,“日制”的靠摁金属色按钮下边解锁,国产杯子靠按按黑色按钮的下边解锁。原理相近,日制的金属色按钮,特征明显,任何智商过60的人第一眼就能知道那个按钮是出发机关;国产的也有细微特征,但抛开民族主义情节,如果没人实现告诉你哪个是哪国产的,估计一般人都能感觉出哪个更高档。高档,premium,这个词在本文还会反复提到。4 J; Q6 s, F. C' ?( V3 o6 C
从图2与图3看,保险的设计则着实可分高下。“日制”的保险靠沿圆弧移动的“闩”挡住按钮动作实现保险;国产的保险靠扣住盖子的外弹动作实现保险。功能理论上都一样,可以锁住,防止意外泼洒,实际使用则不然。首先是“日制”的杯子从开保险到开盖子即使是个小妞,也可以单手操作打开杯子;国产的虽然在杯口附近设计了缩小口,但即便我的大手,单手操作开保险也略微不便。客户体验略有差距。再看实际功能上,“日制”的保险凹陷在表面之内,且运动方向垂直于杯子方向,不易被误触发;国产的则保险显露在外,使用过程中容易首先被剐蹭失效,而后按钮被触碰,里面的水就必然泼洒出来了。我就有一次重感冒坐公交去医院,路上睡一觉,水泼洒出来到裆部,醒来以为自己已经病到大小便失禁了,哈哈。
0 t0 R0 |( I. i: j4 _2 P" W( T# f& z9 J$ r5 B+ ~+ |$ b. O
, R+ v1 H/ ^$ I# N- A
图4和图5,对比两个杯子的解锁卡钩。“日制”的杯子有两个相对的钩子,操作者按下按钮,左边的钩子解锁,右边的钩子挂住。即操作者按下按钮时盖子不会立刻弹开,松开按钮的时候,盖子再弹开。国产的,只要触动按钮,盖子就立刻弹开。这二者没有功能上的区别,也许有操作体验上的感觉。我们都知道,以前的收录机,比较高端的收录机在按开盒键后,磁带盖子不会立马弹开,而是略带阻尼,慢慢弹开。日本人这种设计,也许就是追求的这种“高档”的感觉吧?还是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d J0 n, K* T/ @" _再看图6和图7,“日制”的出水口和进气口在外观上共口,内部分叉;国产的出水口和进气口分开。二者功能上是相同的,防漏效果我也倒置试验过,没有区别。那么问题来了,哪个看上去更“高档”,premium?注意看盖子上硅胶密封凸起。3 J/ ]3 R: D$ B) S7 y( I* Q9 X
再回到盖子外边的细节,图8,图9和图10。
! n: \1 u! y* h: p* d+ M/ \" e$ J% d2 x6 P5 e1 ]
图8中,“日制”的杯子盖,在转轴和按钮的设计处理上都尽量压缩了突兀的特征尺寸。按钮突出高度低于国产,转轴则借助斜角让出的尺寸缩在里面。这两点的细节,可以避免放进包包或者揣进兜里是的令人不爽的剐蹭。图9和图10,两种盖子的弹开机构处理细节也很不一样。图9的设计,充满毛子式的暴力美学,设计确实很有创意,一根密封圈解决了两个问题,盖子弹开的“扭簧”有了;盖子转轴的轴向窜动也靠这密封圈也别住了。图10 的设计,则通过凸起,把扭簧则隐藏的彻彻底底。那么,哪个看起来更高档?而且日制的轴,采用空心管胀两头的方式轴向固定。国产那种虽然正常使用不会掉,但万一家里有个熊孩儿,拿牙签把轴挑出来呢?盖子就可能被里面蒸汽弹开,喷出来烫着熊孩儿……; x. X2 T. Q o" N( z- C! G
4 f" g6 @7 j2 [
M$ f" J% n! `& i9 N5 u/ X- E, T% g再注意图11,“日制”的杯口下方贴有标签。标签上写了3条信息:放入热饮时小心烫伤,开车的时候不要使用,这个标签不要撕。贴标签,且强调不要撕,往好里说是为了提醒客户使用时注意事项不要受伤;往实在里说就是为了自保,按照欧美日的法律,将来客户使用烫伤了,你贴了标签就没事,客户故意自己烫自己的,没贴就是制造商的责任……这个,国产的杯子没有标签。不过话说回来,看图12和图13,“日制”在杯底有型号,序列号,商家名称,还有“泰国制造”。“日制”加引号,其实就是因为杯子是在泰国造的。这杯底的标签,既是对自己品牌的宣扬,也是一种担当。用鬼子的杯子把自己烫伤了,如果他们设计失误,可以去找他们算账;用国产杯子像我那样,如果水再烫点就可能烫伤了小鸡鸡,只好自己兜着……! t2 A: r& Q- S
刚刚拿到那个国产杯子时,我发现那杯子的保温性能很棒,隔日茶依然烫。年前我用热电偶做了温度对比。50°C的水经过一晚8小时的降温,如图14和图15,日制和国产分别降低16和18度。总体都不错,不过国产的保温性能还是逊色一些的。温差怎么产生的,我试图找到。不知道是不是杯子内部的涂层。如图16和图17,日制的有,国产的木有。而且,看着那淡灰色的涂层,是不是有种之前提过多次的词汇——“高档”。1 `' f8 j( b* q" b8 k. f' _$ v
保温性能差异还可能是什么呢?杯身材料不一样?都采用弱磁不锈钢材料,日制的杯身材料磁性略小于国产的。抑或是真空杯的真空度不一样?) B; p; x6 z% x9 O4 a8 Q
0 E. k" z7 X) f7 M3 g不能图片表达的差异也有,比如操作按钮,日制的可以听见清脆的“咔吧”一声响,国产的听不见,你不知道是否已经锁住,得松手观察才知道……
$ k* G0 [( u% ?: U% e/ k
+ z' M, D0 s) U' {我仔细找了半天,总算找到可以阿Q一下的不同点。如图18和图19,在注塑模具上,国产杯盖的分型线位置设置巧妙,几乎找不到分型线;泰国产的日本品牌杯子则有明显的分型线,就这点,日制杯子有点小瑕疵,显得不高档。- |) t% `7 |% R% k# u; @
我曾觉得那个国产杯子保温性能不错,送了一个给别人。后来才被告知,这玩意送得贱了,价值软妹币不过30元。我就淘宝了一下,确实那么回事。现在淘宝上有说“韩国正品”的,价格软妹币39块,外观设计和机构处理和国产的一样,你们信那是韩国的么?说道韩国,去年有个玩意想卖出去,后来没下文了。听说人家现在指定要韩国的,再调查,同类型产品的美国市场几乎被韩货垄断了。我只好联系在美国那边的哥们,先发货去美国,然后他再弄成“Made in USA”卖回来。没办法,这是前人玩下来的规则,没有足够力量打破和制定规则前只能遵守规则。8 r* R) p7 r. h7 H
/ p- X5 I" |- s; ]! \# ^, P* A+ L9 V' J* b9 f5 u
也有东莞制造仿制日本设计的,外观一样了,里面部分细节依然很糙,价格58。相比日本的杯子,动辄150以上的价格,差异不可谓不小。
& `! l7 R# @$ e7 u) U3 p1 V$ i
在回到赴日买马桶盖,这类型的盖子10年前国内就有,而且就是日本品牌的,日货当年售价就是1500软妹币,现在还是1500软妹币左右,而现在赴日购买通常在3000软妹币左右。干嘛费那老劲,说明什么问题?我脑子简单,不解呀。# n4 z' k5 X: x& [2 Z
; I3 Z. u; \' R. W% L! H5 {0 h5 C# t ^- } S4 c2 j! B
$ z" Z7 T5 u' x3 g& x1 `2 O2 M+ z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