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ζ_伊_加_η 于 2014-8-21 12:35 编辑
4 O4 }- d s3 m6 r/ j
) r1 G( e. R( z! M4 a所提及的零背隙和零误差(或者说公差)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必威APP精装版下载大神请指教。
1 a( L7 e! L4 x7 E: H以下是我接触的一种产品;
$ | V) {' D _0 q2 {5 W一、结构
0 ]5 r4 p, r! H5 H 如下图所示,该结构和涡轮蜗杆类似。但是,如红线标示的部分,不同于传统结构,这个位置是一个曲面。
0 a7 i( t: r W4 R' I9 N 这个结构在使用中带来的结果如下;. I" ~$ s& n5 {5 C; a
a、保证了更多的滚针轴承与凸轮接触,从而提高了可承受的扭矩。 G% @$ m: U% {3 p
b、在精度方面,必须保证每一个接触的部分完美契合,因此,也比圆桶状直线涡轮的精度高 8 Z: C" c k; a
(这个只是理论,如要证明,我的表达明显还不够确切)* r! U) L1 B3 ~1 c' R/ Q+ Q# E
c、最大转速,效率(噪音) —— 滚针轴承带来的滑动摩擦很好的解决了寿命和噪音问题,效率肯定比滑动摩擦的高。0 {5 M2 j* \$ Z5 Z
& m' o8 h) E8 O1 _8 e9 C& t- b
! p" a, \5 L$ _3 r+ _二、原理 及 精度
: f5 s. c% x3 v 如下图所示,通过左右两颗滚针轴承,达到互相抵消正负方向的力的效果。9 o! b! N7 c6 K7 F2 A
从而确保了零背隙这一要求。
+ [, A+ K8 m6 l K! x- Y; A 注:这只是设计上的零背隙,实际使用和零误差不同。具体会在下文论述。. k3 \3 ~# `1 S7 S
" c0 L7 h8 u4 M7 O. d
/ K2 j& ]0 B$ C M. u1 L三、对比普通结构 —— 区别
6 O o! S, z* J- n& c2 j 所谓的“0”背隙,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验证。
& I" i/ x2 b+ @: F0 V 即;将减速机正转,停止,翻转。# A" q+ Q4 Y$ t6 }2 G
如下图一所示,CW和CCW转动,因“二、原理”所证明的正负两个方向互相抵消咬合,
' p6 R9 l7 @7 w. U& Z& w. B 因此,正、反转的曲线几乎是重合的,因为它们理论上时一样的。
5 d9 o6 ?* Z4 ^( m1 a) W8 u (图一)
- C9 @, s$ r {% \! w
7 g) v' Y& m/ A+ ~$ |, p$ c (图二)# u/ t" @. T5 ]
# k; p0 F8 L- g8 A; c8 P
- J- A& T, _0 q- W0 m
如图二所示,虽然这是一个极端粗糙的例子,但是,表达的思路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 s" w0 |5 ~; U( g6 V 如上述结构,正反转,必然会因为背隙而产生误差。
. ]+ S7 f. [# j" @4 b5 f9 ]/ @+ z% D' P) a
四、结论
( K6 h# v. P9 @0 F+ ~ 从结构上避免背隙以后,还要看控制系统。当控制系统采用闭合回路元光栅的时候,减速机的输出精度实际上与编码器的精度一致,
7 h( T$ T% X3 E% N5 S 最高是1″或者2″。
& _4 `: |, K3 i6 x" K
: y1 f1 |0 O5 C+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