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制造业现代化的人才考量(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15 17:1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江  刘伟民  李振明
 
    制造业发展要求突破技术与人力资源瓶颈
    当我们考察全球经济中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时,可以发现其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特征、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性特征。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必须先发展低科技,进行资本积累,然后升级换代,进人中科技和高科技。而现在中国在各个层次都齐头并进。”(高柏,2004)我们不妨总结中国产业发展阶段一结构一地域的关联性,如表1。
 
 
    从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看,成熟的市场环境、强大的科学基础研究机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金融机构是实现产品创新(自主创新)的优势条件(如美国);而官民高度协作、全球性的技术跟踪、实用主义的反求工程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市场战略则是实现产品模仿创新和制程自主创新的制胜法宝(如日本);还有以高加工度产业为引导,以代工(0EM)等形式起步,从产品与制程的模仿着手,以制程的改进性创新为主,实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地位;同时随经济与技术实力的增强日益注重发展高技术工业(如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
    既然中国要谋求国家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就必须从以上三种创新模式中吸取经验。在追求高端科技和保持低端经济规模的同时,还必须非常重视发展、提升中科技以及重工业。因为“中科技提供的就业比重非常大。如果中国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高质量劳动力两个层面的结合,将产生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高柏,2004)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必然战略选择。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产品为服装、机电、家电、化工材料、船舶、集装箱等,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途径是代理品牌加工,其显著特点是劳动密集、资源高耗、管理简单、生产原始、高污染、高强度、低成本、低利润等,也是所谓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看,提高低端产品(低科技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中科技,改造和振兴重工业都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提升开发、生产及其组织管理过程的质量,优化价值链和强化分工中的专业水准,这种挑战必然反映到技术和技能人才这一发展的瓶颈上来,也必然反映到这些职业人才流通的市场化、职业资格的标准化及其教育和培训机制的现代化上来。
    此外,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 (industrialization)以后才进入信息化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的,而我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就面临信息化的挑战;当然,也获得了技术跨越发展的机遇,就是把信息化挑战转化为机遇,把发展高新技术与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结合起来,把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产品原创新与技术一制程一工艺创新结合起来,把信息的产业化和产业的信息化结合起来,以缩短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周期。这样也对技术和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浙江省前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经验是得益于观念和体制先行,中小企业发达,善于组合生产和创新要素。但随着改革深入、加入WTO、西部崛起,竞争的全球化,创新资源要素争夺将更激烈,该省体制先行和组合利用外部人才技术资源的优势逐渐失去,而自身科技教育基础薄弱、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短缺经济时期以量的扩张占据市场的企业急需向技术内涵质的提高、效益的提高、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转变。
    在全球化分工中,中国大陆成为生产、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趋势较为明显,如东芝等跨国企业纷纷进入浙江建设厂区就是例子;同时,省内企业不但要形成、提升自身的技术、管理、市场等比较优势,还要着眼国际市场走出国门;而制造业中原创新人才毕竟是少数,企业的主力军还是适应技术、制程、工艺创新和技能发展的高素质员工。如,浙江平湖由于最近几年的投资发展和经济繁荣,其中仅一家日资企业投资两亿多美元,3年内每年约需招3000多人。但该市每年的职高毕业生还不够这家企业的招工数(黄新茂,2002)。这一形势下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根本推动地方工业和经济发展。
    从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等现阶段发展需求出发,积极探讨适应制造业腾飞、技术跨越和企业二次发展需要的工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无论对于制造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储备和开发,产业技术升级与区域经济的持续进步,还是从教育体系的完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乃至城市化和社会发展出发,都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历竞争日益加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企业适用性程度低时有所闻;与此同时,媒体对“高薪聘技师、待遇超硕士”之类的报道也非空穴来风;再如温州模式的背景之一是:品牌产品崛起的背后往往有从上海、内地“挖走”核心/关键技术人员和“老师傅”等人才策略;在职业技术队伍资源薄弱的同时,大中型企业下岗率、青年待业率却居高不下。这些耐人寻味的现象从另一侧面提示了“高技术水平、高技能、高适用性都并不等同和体现于高学历”,说明发展工业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教育结构平衡的重要性,不仅直接关系到区域产业二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设,而且关系到人才流通以及就业与再就业机制的良性循环乃至社会的稳定与文明、公众职业素质和全面发展。
    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要反映企业技术环境的变化要求
    由于传统工业的持续进步,信息化、技术升级、企业运营模式的变革加上资源、环境、安全等因素,使适应技术跨越发展的工业技术人才培养更加复杂艰巨,对地区和产业发展也更加具有普遍意义。职业院校的课程和环境应适当体现相关的情境意识和常规知识。
    制造业发展和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发明、开发或已有产品的更新设计;包括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包括流程工艺的改进和革新;包括员工、用户人性化的生产或应用界面的进步(工业工程)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常需要参与相关设计或计划的具体的物化的实现过程。
    制造业技术跨越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统技术、制程、管理、市场互动等系统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即对企业的物流、作业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管理、组织结构、生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控制,实现企业运行自动化和企业制度的现代化。除了设计与生产环节的CAD/CAM,CIMS应用外,企业的信息化还包括通过应用企业资源计划 (ERP)软件、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供应链(SCM)管理软件等企业应用软件来提高企业的系统效率,其中也包括与外部企业及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的信息耦合、联网等(Dell公司的产销特征就是典型)。
    例如,从浙江省企业信息化的一般规律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特点在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即分为设计生产流程与控制信息化——决策与管理电子化——电子商务几个阶段,杭州机床厂的CAD应用、祐康食品集团以ERP/EMC/EB为主的的“三点E线”交易配送管理就是其中的例子(王大安, 2003)。这些进步与市场竞争中缩短设计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技术含量的需要密不可分,同时也离不开城市IP网等信息基础建设发展的社会信息化背景,并构成“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要的具体内涵。
    制造业信息化涉及的人才至少包括机电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工业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背景的设计、技术、工艺、系统规划优化等人才。其中工程师当然最好有个人的跨学科背景,及团队的跨专业合作;同时,需要能适应制程、工艺创新的技术员、技师、程序员、技术工人、市场人员等配合工作,以实现系统内涵和运作方式的更新。
    除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外,技术跨越发展也表现为高新企业中先进技术的集成升级。如UT斯达康的便携电话小灵通经由产品技术、功能、性能的升级换代和网络设施的改进普及,加之单向、低费的用户实惠,形成了脱颖而出的市场竞争力,对传统的手机垄断构成了挑战。这类企业的技术人员具有知识化和信息化的特征,而东方通信等企业从事生产加工的技术工人则主要接受从事装配、测试性的业务培训。
    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应该根据产业的现实需要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包括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智能操作型人才,进而灵活地形成自身的专业化培养特色和优势。基于浙江省多数企业的制造系统在适应产品更新、确保加工质量精度和产品可靠性等工业基础支持方面常处于劣势,成为阻碍工业进步的瓶颈;而信息化带来的技术跨越机遇更未得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方面广泛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保证;廉价劳动力的过剩、企业家对技术培训的相对忽视等也都阻碍着科学技术及时、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制约了在全球市场中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现场培训都欠发达,教育工作者也有必要跟踪、了解、预测社会和市场需要,研究基于技术跨越发展等要求的企业人才结构、组织、职能、运作方式变化的特征规律(如生产的信息控制和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等,进而归纳相应的专业、准专业等各类技术人才规格类型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特点;解决好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以及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问题。
    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过程模式应适时创新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达程度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与文明程度同步,而且可以发展成为贯穿从低到高各个培养层次的独立系统。如台湾就有与普通教育横向沟通而又具有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到技术学院(包括硕士、博士)自成一贯的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并实施轮调式建教合作(产学分工合作)等培养模式。其技术和技能人力培养在劳动力密集的技术加工业发展历程(即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过程)中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在台湾产业结构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的今天,这一体系的价值作用仍不逊色于各级普通教育。新加坡也类似,在1972年的改革中,在教育部设立工业训练局,大幅度扩张职业技术教育与训练 (李国鼎,1994)。
    技术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主体有学校、企业、行业、社会机构,也有政府及公共服务机构等的协调参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类型多样,背景复杂,办学基础和实力的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明显。尽管我国已有多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但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发展的内涵规律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成熟的理论指导,与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还有明显差距。现阶段的突出矛盾有学制单一,非学历教育多样性不足,培训市场缺乏规范和欠发达;教育过程脱离产业现场实践等。人世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培训内容、规格的国际化趋势、传统办学体制的市场化挑战、劳务输出的国际竞争等都要求我们吸收多种职业教育模式,加快改进职业教育的办学/培训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培训方法,形成多元化培养模式和职业教育体系(马树超,2002)。
    浙江等地制造业具有以专业市场为导向的按区域、行业、技术的群集分布特征,如乐清的低压电器、绍兴的轻纺、台州的摩配、衢州的化工、嘉善的木业、义乌的日用品等。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行业和专业性特点,同时产业结构又具有较强的地域化分布特点,.因此地方政府、产业、学校可以加强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建设办学和培训基地,优化办学体制与机制,更有定向性地培养制造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专家、技术员和高技能人才;包括为民工就业前和就业后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提供教育资源。
    区域职业教育可以区分行业共性的通用技术技能及关键、核心、特殊技术的不同层面;在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基础上,职教体系应区分不同主体及合作方式,如地区或行业中心辐射,使中小企业的共性培训能借助行业协会的组织和资源共享、互补;而官产学功能联合,如地方政府设立生产力发展中心或区域性的特色产业培训基地,带动技术培训与交流;职业学校则需要克服封闭办学、脱离产业需求背景的作风,大胆引进产业技术技能师资资源,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组织模式也应尊重产业需求,注重专业复合(如信息化加强)、形成学制多元与进程安排灵活的弹性模式。可以从培养对象类型、学制沟通、办学管理、进程安排、产学分工、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技术/技能实践环节、创造性学习能力开发、动态适应、教学培训质量控制等角度全面、系统和创造性地构设多元培养模式,并在现实可行性分析基础上,针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制定具体可行的对策。
    行业和企业直接参与办学可以推动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在我国职业院校中,那些从普教转到职教的学校在经费支持和设备条件、应用技能教育、教学实习以及毕业生就业方面往往都不如那些行业专门学校。但不少原有行业中专(包括并非不景气、没有减负压力的铁道、电力、建材等行业)在改制、减员中被剥离转到地方教育系统,使得原有的产学联系被削弱。
    而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和企业如果不参与办学势必削弱其人力资源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能力。有些企业在扩大规模过程中已经面临由于技术工人、技师的需求增长而导致的人力资源危机。因此,企业创办培训机构,或与学校共建基地,或企业投资和参与建设职教集团,学校进行市场开发实行订单式培养等都是必然趋势。在一些沿海地区,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可以依托职业学校办学经验和资源,吸收内地生源促进就业,以及向内陆省份进行教育输出和投资共建,建设连锁培训学校和机构,都是可探索的策略,同时在符合产学利益和效率前提下,促进产、官、学合作,丰富职教资源,推动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在专业设置和课程、环节培养中应结合就业导向进行设计,注重学校间、校企间的资源互补,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虚拟教学等手段,构设必要的技术和技能培养情境,以弥补学校教学与实际就业应用的差距。值得强调的是,在制造业现场环境,技术素质和其他职业素质是不可割裂的。因此职业教学情境必须建立技术知识行为与人际合作、生产环境维护等细节教育的联系,如此培养的人才,其技术和技能效益才不会被非技术素质(劳动纪律、工具维护习惯)等的不足所损害,由这样的员工组成的企业才可能有专业精神和水准。

《职业技术教育》2006/21综合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3-15 18:01:04 | 只看该作者

Re: 制造业现代化的人才考量(转帖)

呵呵,职业教育,我技师学院应该在全国还算有名字。90年代开始参加全国1类2类大赛,有10多次拿过全国第一。省第一等多项大奖,这些看起来是很诱惑人,但是问题也不少,虽然这些都是技术高手,知识面的限度具体的一个专业上,还没有真的做到一专多能的地步,现在学院开始注重这个方面的问题,提高学院教师的学历及大学继续学习计划,培养研究生的技术人才。
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学院的明天还是一直处于中国加工技术的前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4-2 19:18:56 | 只看该作者

Re: 制造业现代化的人才考量(转帖)

学院虽然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现在能够真正的使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院校能有几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1-12 11:49 , Processed in 0.05206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