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问题描述:0 c' t/ W6 U/ E6 A: ` 弹托弹芯结构具有轴对称性,取总体的四分之一进行分析,几何模型如下图所示。 5 g8 w$ K V3 ~0 ^3 T ~共有两种材料:外围弹托为金属铝材料结构,内部弹芯为金属钨材料结构,两种材料结构之间锯齿状啮合紧密。7 f. h/ d X7 A4 a6 ^2 D
4 A# Q; c' k$ }- x" R7 K# y% x
* E$ O7 h' q$ J! `7 ^, g8 v图1 计算模型剖面图 (单位:mm) 5 g( G# W$ e/ @. H7 K! R4 u 7 J2 i6 Z+ n; t) `7 r7 T2 z& [
0 x0 m" I, k! _+ @/ s图2 计算模型侧视图 8 n& M: Y9 c- ~4 F0 v6 ^2、材料参数: 4 Z/ M" @8 e( u( O- u; c# B只有两种材料:铝和钨。! C1 ^* F! H o$ p 表1 材料参数取值' B0 t1 q& ]1 O) b, v+ l6 ` 参 数 弹性模量E 泊松比 密 度 X向加速度 Y向加速度 Z向加速度 i }1 k% K( N5 R5 x# Y& H" d: q单 位 N/mm2 g/cm3 mm/s2 mm/s2 mm/s2$ w; f h ? M, i( K 金属铝 1.03×107 0.33 2.7 0 0 0# a! {; h$ n B3 z8 J9 R. T2 G: Z 金属钨 3.6×105 0.346 17.6 0 0 0 ; G# K, h' s4 R% w% O' ]+ L3、边界条件: ! \; ]0 P8 w" r* a; ?, n9 `由于结构的轴对称性,因此在四分之一剖切面处施加法向位移约束,另外在金属铝结构外表面两处位置(如下图位移边界条件所示中“黄色”面)施加沿轴向的位移约束边界条件。 3 P- K5 R. I( _! W3 Z+ W( u3 I" i7 |' Y8 q v" h
9 ~# Z7 U4 B' u0 _ 1 M( i: b% ]+ m. q" e
! l8 L; ~* H! Y" _图3 位移边界条件 ' H' {1 v: C; j Q/ X # T4 L# Y9 n6 M5 J$ |1 w3 L0 k" E& |# M! w 金属钨结构沿轴向的顶面和底面,以及金属铝结构外表面、金属钨结构外表面的局部位置施加应力边界条件(如下图应力边界条件所示中“蓝色”面)。 9 v$ k3 y. U7 U 6 M3 d; T+ U2 ^+ A8 r s9 D+ B: w$ V, v. x$ |图4 应力边界条件 0 a; v' o R0 ]% b4、计算方案3 R. F# y3 `: k 设计了两种计算方案,施加不同的应力边界。2 ]% `' ^+ W$ [2 I8 a- m0 P) t 对照图4(本页)中应力边界条件的施加,两种方案如下表:8 A7 X z9 S! a) H {! W% M ^ 表2 不同计算方案下的应力边界. B, n0 {' \- E" _/ \6 T- c/ m 边 界 应力边界1 应力边界2 应力边界3 @7 x; {2 y2 v单 位 N/ mm 2 N/ mm 2 N/ mm 2 / P% q0 Q9 d8 z+ _方案1 362 800 600) B: [- p8 W5 m' {& d 方案2 362 200 3623 g2 ~3 \ R: R% a7 e 注:“应力边界1”对应图4中的“蓝色”边界“1”;0 d' p3 I) T! ~! m! }9 {; j “应力边界2”对应图4中的“绿色”边界“2”; 9 C" ?4 L- H; M4 S“应力边界3”对应图4中的“黄色”边界“3”; 8 Q7 L# x" c+ p* K5 T应力边界以正值“+”为“压应力”,负值“-”为“拉应力”。; K0 Q7 l1 M" L- L3 k4 D$ w 5、网格离散 , v6 ?, a3 L* U采用四节点四面体单元剖分三维网格。* V! v7 p0 k5 X( c; h7 b) `$ H 剖分结果:节点总数:18,379;4 l% ~9 ^2 N' R. ^) H6 q 单元总数:87,318。 - J+ o, l6 z" N9 E- ]" p6 J网格质量良好。' r9 ?- y/ p5 A, \- P, M+ Q ~7 w) v6 A- H
6 w5 m% f7 K1 ^; n 图5 三维网格图- p7 l3 _4 f( g8 \, [& R 1 `3 Q* U" W9 J3 G - n' j3 M% p l) j 6、计算结果$ C$ ?/ b" ?' v6 G# k. f 位移: 6 x. I, g1 D9 o& I在应力边界作用下,轴向最大位移为0.017 mm(如图6中的“红色”部位)。 ; J( |% e5 t1 b! x( c6 ^9 R$ v9 L5 j0 o- B7 w1 w+ r& f
+ t' H% @* L( D5 q4 C" E6 n) A9 m/ O图6 沿轴向变形云纹图 (单位:mm)) ~9 q5 }" p5 P, D, q; r* x
! Z2 y8 X& t! j
% o2 m' E4 K, \( E8 P N5 Y 图7 剖面变形前后对照图 [" ~' O4 j1 d: C& V应力/ }2 {% {5 h% v* ]' o7 L 最大拉应力1552 MPa(如图8中的“红色”部位),最大压应力3110 MPa(如图9中的“蓝色”部位)。, n: h4 J! Q) |+ u& F n, T& N 8 z3 _* A( J- p Y 图8 第一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N/mm2) 0 m+ l( l* f" _+ v% M 9 y( x \& y+ o7 y8 P; J% M' N+ a6 m2 R" T" p6 t7 T4 M
# ~, f0 {" s( W+ c" j& j 图9 第三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N/mm2) 1 T" m, j: C; B" Z( g5 q ( z0 N& p) u) K4 q B6 ^
! f1 b+ {; ^" f8 L% H. j图10 剖面第三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N/mm2)* F- F0 Y4 B0 m, w/ S! w 7、考虑部分接触计算 ; {! w7 q/ _% Y; W. A前述两方案中均假定弹托与弹芯之间锯齿状啮合紧密,无相对变形。 * R) x6 A: ~. [: C本计算认为弹托与弹芯之间部分啮合紧密,而部分则存在缝隙,如图11,共在11处布置了宽度为0.01 mm的缝隙。 3 ~6 z$ `9 J$ k+ K 6 j$ P3 c- r. E! S$ m! w/ I4 N
# g: @% m3 a, A/ C图11 缝隙分布图- k l5 f! m6 i, l) X- k: n, b 计算位移结果: h# R4 @5 `0 o& k在应力边界作用下,轴向最大位移为0.005 mm(如图12中的“蓝色”部位)。 1 l3 k- I8 s- B! E5 T. J4 j6 A ( o' t8 M3 C/ T; y' X9 ~9 i 1 T ~& a4 v/ o8 y/ H
2 x2 V; d: u, }( _图12 沿轴向变形云纹图 (单位:mm) J+ G, A/ p3 u. a$ D( C0 i计算应力结果:" m1 K5 M& P" ` 最大拉应力681 MPa(如图13中的“红色”部位),最大压应力3202 MPa(如图14中的“蓝色”部位)。& J& b" m$ K$ s% D$ V
" |4 J+ ~* z, u: @. ^ 4 z+ l) f& {- h
# T. C5 {( P3 ] @" z 图13 第一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N/mm2)) C8 u/ ?- f5 ]- @- i" ~! L
. n! h$ c# ]$ |. F8 H % ~* _& D4 _3 i7 {* ^- ~
/ y! P- Y% [/ W图14 第三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N/mm2)# {: ]: Q0 _! L0 n) v
3 e9 _4 |7 w" h( w2 y. r! r' c
5 t _0 L3 R1 G图15 剖面第三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N/mm2)9 H+ ^/ r' ^& Y3 |' D! A 0 G3 U; b5 c% X3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