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中,为了对付纳粹德国的坚固目标,英国天才科学家巴恩斯 沃利斯应英国军方要求,发明了空前绝后的巨型炸弹——“地震炸弹”,并成为是有史以来投入使用的最大吨位的炸弹。4 E' u9 z( C, G% G0 \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材料科学、建筑技术的进步,各国纷纷给高战略价值目标穿上越来越厚的钢筋混凝土“铠甲”,或将其埋藏在地下深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后,英国对轴心国高价值目标的攻击提上了日程。开战伊始,英国只有 113 千克和 226 千克两种规格的航空炸弹,还都是一战末开发的“老古董”。很快,英国工业界就应英国军方要求,开发出了自重 1,800 千克的“饼干炸弹”,不久又在其基础上研发出“超级饼干炸弹”,重量达到了空前的 3,624 千克。但在对付德国的加强防御目标(尤其是钢筋混凝土顶部的潜艇基地和坚固的桥梁)时仍“心有余而力不足”。英国科学界的有识之士注意到了了这个严重的问题。1941 年,巴恩斯 沃利斯在一本名为《对轴心国的攻击方法》书中,提出了一种 10 吨级超级炸弹的疯狂设想,一方面借助超重型炸弹的震荡波摧毁建筑物的地基,一方面依赖龙卷风一般的空气冲击波杀伤敌方目标。
) l4 M1 S7 A- g 1942 年,英国皇家空军敲响了巴恩斯 沃利斯的门,请他研发一种能对付坚固目标的航空炸弹。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航空工程师,巴恩斯 沃利斯曾担任飞机总设计师,还发明了著名的弹跳炸弹(专用于攻击鲁尔水坝)。这一次,他接受了任务。
( n" h2 W S& I
$ ?, J: r- ?1 q! [. U要达到军方的要求,首先炸弹要足够大。在巴恩斯 沃利斯的设想中,有 6 吨和 10 吨两种级别的重型炸弹,依靠其巨大的重量、超高的速度所带来的超大动能贯穿目标建筑物顶部混凝土防护层或地基、爆炸并将产生的能量传递给建筑物,或者在地基下形成膨胀的空腔,以达到彻底摧毁的目的。这种空前庞大的炸弹产生的威力不逊于一场小型地震,因而得名“地震炸弹”,后来的实战也证实了它的效果。9 \5 T& N; c# h1 O0 {& q
为了使炸弹尽快形成战斗力,同时考虑到兰开斯特轰炸机的携载能力,沃利斯率先展开了 6 吨级地震炸弹——“高脚杯”的研发。 高脚杯炸弹的自重达到了惊人的 5,443 千克,带尾翼长 6.4 米,最大直径 0.965 米,长度和直径之比达到了 6.67,既有利于减小空气阻力、提高降落速度,又能加大对目标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内部填充 2,359 千克的铝末混合-D1 炸药,占炸弹总重的 41%。由于掺入了铝末,炸药燃烧更充分、剧烈,爆炸脉冲持续时间更长,威力超过同等重量的 TNT 炸药的 50%。生产时,铝末混合-D1 炸药在熔化成浆后,被工人小心翼翼地倾倒入倒立的弹壳内部。! w2 o6 E# c1 n+ ^( w2 O* M9 U/ F
$ J6 g# p2 t) e0 F9 {) t& W7 J6 ^" |
5 U7 C+ T7 {$ T/ _% m: i
巴恩斯 沃利斯为高脚杯设计了一副修长纤细的流线型身材,由于弹体外形酷似一只高高的酒杯,因而得名“高脚杯”。高脚杯可以在时速 270 千米的条件下从 5,500 米高空投下,到达地表时速度超过 1,210 千米/小时,可穿透 5 米厚的混凝土层,产生直径 30 米、深 24 米的弹坑。但过高的速度也产生了不少棘手的麻烦。首先,高速度会产生巨大的撞击能量,剧烈的撞击会导致弹体变形、引信失效、或过早爆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巴恩斯 沃利斯为高脚杯戴了一顶坚硬的“铠甲”——一副坚硬的强化钢外壳,炸弹壳头部还设计有一个经过特别强化的钢锥,头锥处的厚度超过 10 厘米。这样就保证了高脚杯的穿透力;其次,实验中发现,高脚杯在下降过程中难以保持稳定,总是会莫名其妙的“翻跟头”。经过分析,发现高脚杯在突破音障时会失去平衡。相应地,沃利斯把炸弹尾翼稍微扭曲 5°,加强了陀螺效应,使炸弹在下落过程中始终围绕中轴线旋转,既不会出现俯仰和偏转,还改善了了高脚杯的精确度。
3 m# G6 a( e+ U4 u, X# E8 ?" Y设计完成后,高脚杯被交往维克斯公司生产。该公司是英国著名的飞机制造企业,在这里诞生了喷火式战斗机等著名飞机。高脚杯过大的体型不便于流水线生产。为了满足铸造和机加工的高精度,大部分零部件都由经验丰富的工人手工雕琢而成。比如说,为了提高侵彻力,高脚杯弹头外壳由经过特殊硬化加工的高强度钢制造。弹头在机加工阶段要求保证高度对称,以确保最佳的空气动力学效果。5 j1 c" `8 e, ^6 |
普通航空炸弹在飞机返航途中会被扔掉,以免着陆时的震动或碰撞引爆炸弹。但高脚杯过于昂贵而稀少,没用完的高脚杯往往会被带回基地。每当兰开斯特轰炸机带着高脚杯炸弹降落时,机组成员总是在心中祈祷炸弹千万不要爆炸。
0 F1 `- O3 R) |" V' ]. ~' s. }, W* F
" M% i- x( F& f% C* ~高脚杯还有一个美国远亲。由于英国产能不足,英国人曾把高脚杯炸弹的专利授权给美国生产,美国人在高脚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 T-10 炸弹。T-10 炸弹于 1944 年末研发成功,重 5,665 千克,装 2,495 千克的黄色炸药(占总重量的 44%),弹壳头部还设计了一个穿甲弹芯。当时的美国军方被太平洋诸岛上的日军堡垒搞得焦头烂额,如获至宝的美国军队打算用它来清除这些堡垒,为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两栖登陆扫清障碍。但原子弹的出现使 T-10 炸弹失去了用武之地。
0 w5 O( F) J6 {# O: \6 e7 P+ b8 e# T" u: v
高脚杯炸弹虽然空前,但它同巴恩斯 沃利斯心中梦想的 10 吨级巨型炸弹仍有不小差距。恰巧实战中发现,兰开斯特轰炸机有携带 10 吨级炸弹的潜力。于是沃利斯展开了 10 吨级别炸弹的研制。新的炸弹被命名为“大满贯”(grand slam bomb,又名巨响)。
( G5 i' c3 z( `5 V 1943 年 7 月,巴恩斯 沃利斯开始了高脚杯之后的下一代地震炸弹的研制。大满贯结构几乎和高脚杯完全相同,但重量却达到了 10,000 千克(22,000 磅),几乎是高脚杯的两倍。大满贯带尾翼长高 8.08 米,直径 1.17 米,头部由加强弹锥保护。炸弹的总体色调为暗绿色或灰色,尾部为金属原色。头锥处涂了一个很细的红圈和一个较宽的绿圈,铝圈上用钢印标注了“高能爆炸物-D1”,表示内部填充了 4,144 千克铝末混合-D1 高爆炸药。大满贯对土壤层的贯穿力为 40 米,对混凝土层的侵彻深度可达 6 米。它是核武器出现之前,人类制造过的最大的爆炸物,也是迄今为止投入实战的最大爆炸物。( d/ X- M! H2 v( B) w+ t1 M
% U2 r6 L, Y4 R" G8 v6 E3 {
% t: k& a7 `' [3 G! @
4 Z* e, a* J% Q2 ~4 ^) J0 m为了携带大满贯,兰开斯特被适应性改装,飞机背部、机头的炮塔被移除,部分装甲也被拆除,机腹炸弹舱门被取消,只在腹部凹进一个巨大的区域以悬挂炸弹,挂弹架进行了特别加固,同时还换装了马力更强劲的“梅林-24”发动机。改装后的型号为兰开斯特 B.I 特殊型,主要由精锐的 617 轰炸机中队使用。改装后的兰开斯特看起来光秃秃的,被飞行员们笑称为“糖块”。从高空投下后,大满贯会在下降的末端逼近音速——330 米/秒,并以近乎 90° 的角度撕开地表、侵入建筑物地基,随后爆炸并形成巨大的空腔。& s& O* @ F% B' ^1 `
" p) p$ y& e5 N* O8 I3 X0 Z/ L6 l
$ O' k5 @* c) c其机上普遍安装了炸弹自动瞄准装置,可提前计算以补偿高度、速度、风速、空气温度和压强的干扰,命中精度相当高。
* ~3 F$ E! x8 g3 \: B1944 年 6 月 8 号夜间,617 中队的 19 架兰开斯特轰炸机各携带一枚高脚杯炸弹,轰炸了法国卢瓦尔河上的水运枢纽——索米尔市的一个重点铁路隧道。这是高脚杯第一次投入实战,行动大获成功。其中的一枚高脚杯击穿了隧道上方 18 米厚的土层,完全摧毁了隧道。
3 V& T! m3 Y6 Y8 b& `高脚杯最负盛名的行动莫过于击沉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提尔皮茨号的装甲实在是棘手,在其中部主甲板下,有长约 150 米的装甲带,装甲硬化厚度达 203 毫米,将弹药库、主机舱、主锅炉舱等要害部位全部保护起来,即使首尾遭到重创,也能保持不沉,浮在水面上等待修理。高脚杯钻入了提尔皮茨号的肚子里,在艏柱后部靠近水平龙骨处爆炸,将右舷炸出了一个 9.7 米宽、14.6 米长的大洞,上甲板像薄饼似地向上翻卷着。损伤部位全部进水,舰首吃水增加了 2.4 米。这是提尔皮茨号最严重的一次损伤,也昭示着它的末日不远了。5 U3 m* r# k4 ?* h& ^/ {
' F; f( O" j3 n% d& R! J
被炸伤的提尔皮茨失去了机动能力,被拖到挪威南部作炮台用,以防御盟军在挪威登陆。最终被英国皇家空军击沉,提尔皮茨被两颗高脚杯击中,一颗落在 B 炮塔附近,随着一声闷雷般的巨响,几十吨重的前主炮塔被炸飞,炸起的铁块甚至飞到了 3 海里之外。另一颗高脚杯贯穿左舷锅炉舱上部的装甲板,将左舷外侧炸开一个大洞,破口从主甲板到装甲甲板、鱼雷舱壁、直至龙骨,长达 14 米,左舷主锅炉和主机舱迅速进水,舰体左倾。紧接着,第三颗高脚杯命中了左舷三号副炮,引爆了弹药室。8 r2 @0 Y `/ y0 `. G2 {% T* J
+ F- V, R; i# [5 A; E0 l高脚杯出生半年后,大满贯也来到了这个世界。1945 年 3 月 13 日,大满贯首次试验成功,迫不及待的英国人就把它派上了战场。3 月 14 日,英国空军飞抵比勒菲尔德铁路大桥上空。轰炸机在 4,877 米的高度投下大满贯。重 10 吨的大满贯脱离机身的瞬间,飞机陡然一轻。紧接着,投弹手发出“炸弹偏离目标”的报告,失望的机组成员踏上了归程。但返回基地后,轰炸评估报告却让机组大吃一惊:大桥被彻底炸垮。原来,虽然大满贯偏离目标 20 多米,却炸出了 30 多米的深坑。巨大的震撼竟然引发了一次小小的地震,产生的“地震”效果使大桥的多个横跨梁倒塌。90 多米长的桥面在大地的晃动中垮塌,完全不能修复。& |9 X; a5 v: E" J* N
0 H6 u' _5 {; ~$ B1 d. r
英国还曾打算欧战结束后,派遣 617 中队远征太平洋,用地震炸弹为美国登陆日本助战。但“小男孩”和“胖子”的降临打断了地震炸弹的征程。从 1943-1945 年,英美两国一共制造了近 1,000 枚地震炸弹,为二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逝去,只剩下寥寥几枚地震炸弹,安静地躺在博物馆的某个角落里,向游客诉说着曾经的光辉岁月。
% F( Q$ B" Q6 d) ^8 a' d9 m, A% }, N+ N- \( e# r' \# }6 F
点评:
' {& z" @/ r1 R3 Z这就是计算的力量,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n! k: F/ J3 m/ y$ }
: D6 \# A. \/ n ["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