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师出高徒,此话不假。1999年,中国政府表彰参与“两弹一星”的二十三位科学家邓稼先等。他们中间,十九人是叶企孙的学生,两人是叶学生的学生,另两人也与叶有密切的学业关系。- H" z8 F0 {6 P8 H 叶企孙何许人也?央视节目主持人柴静写过文章,她偶然在一次飞行旅途中得知叶氏之伟大。叶是大师的老师。他是前清时清华学堂第一期的高材生。十三岁即考入。因其父是举人,家学渊源。后赴美入芝加哥、哈佛等大学,是物理学博士。他在美国的老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布里奇曼。- ~$ h% ]) r8 n0 w+ s' U9 m 中国出过不少大师。如华罗庚,是被熊庆来这位大师发现的。早先华罗庚也没有什么响当当的学历。沈从文、梁漱溟等均受当时的高人引荐。* F4 O* g6 l! y" _4 P& w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师可贵,大师的老师更是独具慧眼。 ! h2 D2 ?& q+ y5 L 如今许多人慨叹“中国出不了大师”,其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常看“官衔”、“文凭”而忽略真才实学。大师的老师们,一是学问高深;二是品德高尚;三是胸怀宽阔,志存高远。他们不一定是“高官”,而是真正的高人。问题是要让这些不是高官而确实是高人的人有足够的话语权、推荐权和培养权。这可能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重要方面。千万要防止内耗、嫉忌、排斥、堵截。, C% h& d+ j$ l2 q# D6 `7 z 森严的级别 ! b& n( b3 G& n5 @* |# c5 N" M 中国的官本位,等级森严,十分峻刻。不仅生者,逝者亦如斯。4 N; o5 s! ~$ [0 b, l 我在处理一件丧事的过程中,体会到此事非同小可。原本是一位老同志逝去前,嘱咐儿子:“我与你妈,一生为革命,南征北战,聚少离多,我死后无奢求,但得与你妈同穴而眠长相守。”他儿子说父亲一生清廉,别无他求,只此一事可否?我贸然答:“当然,当然,夫妻生死同眠,乃天理耳。 ” / e f4 T9 ?, M5 C! S 但到了殡仪馆,馆长嗤我“不学习中央文件”。为何?老同志是九级干部,目前不够上雨花台,但可上菊花台,他夫人是十九级干部,对不起,不在一个格子上。他问我:“你知道什么人才能上八宝山?而其中又有一室、二室……都要按级别来。 ”$ Q9 k& ^: z. l) q 这就把我问住了。我夸下海口在前,至此难以下台。最后是通过地方,合葬于打游击的茅山之麓。 ; N3 L& L1 v. w9 K- B7 L$ ?' k 至于活人的等级差别,大家熟知,不说也罢,问题是死了还不得平等,或“从宽”一些,悲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