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的公司的供应商Bob Liu (August 15, 2010 12:42 AM) | 评论(15)
$ J! | Z O% x: k) q, u2 R1 q) C; a# e$ ]5 t3 Z+ _9 m
2003年我刚到硅谷的时候,公司的一个资深技术权威告诉我,在某个技术领域,他寻遍全球,发现最好的供应商仍旧在硅谷,就在公司周围几十公里的范围内。这些供应商也已经是公司的供应商。我是新手上任,半信半疑,总觉得现有的供应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总觉得能找到更好的供应商,不管是价格还是技术、交期。于是不断地收集样品,做测试,现场访问,断断续续三年下来,才彻底相信了这位权威的话。
0 M6 i' ~% L0 f5 t) w小孩总觉得别人家的饭香。很多采购与供应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也是如此。当自己的供应商不愿一再降价的时候、当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当质量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当生产线断料停产的时候,别的(八成也是竞争对手的)供应商就成了情人眼里的西施,恨不得马上转厂,好像这些问题随之就迎刃而解。但是不要忘了,每个供应商都会有问题(要不公司化这么多钱雇这些采购人员干什么?)。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那山不见得比这山高。
' A t3 ?& ^" W
/ J0 d+ S2 V% i# ^% v) e# \5 T0 {; y, x1 V" s* D$ w* Z
问题出现了,临阵换将,几无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持现状,一起解决问题,先度过难关再说。这并不是说不导入新供应商,而是时机不对。未雨绸缪,在导入新供应商上,你得是提前准备。对供应管理人员来说,就是要提早、系统地考察新供应商,保证总是有潜在的供应商存在,既防现有供应商坐大,也防现有供应商出现大的供货风险。这事在现有供应商出事或没法合作时来做就太迟了。等事情都发生了,你加入生产、设计的行列,一起声讨现有供应商,那只不过是在掩盖你的不作为,更准确地说,你的失职罢了。
& O0 x4 T, b6 \/ X% D
y* Q4 ], D1 R: }" P有一个职业采购经理人,满天下找供应商,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供应商。她说自己的供应商技术能力跟不上,价格优势也没有。问问供应商,他们却不愿意跟这个公司做生意,因为朝令夕改,令出多头:采购经理说做这,质量经理说做那;今天要朝东走,明天又要朝西走。价格谈判也是纯粹的利润转移,几轮下来这业务已经成了供应商的"鸡肋"。想想如果找了竞争对手的供应商,一段时间下来不也是同样问题嘛。这让我想起刚入供应管理行业时一位资深物料经理的话:我们所作的就是把好端端的供应商给搞破产。这是针对他当时所在的公司而言,但放到别的公司,恐怕也是适用多多。
; L- _3 B! Q- G% ?8 x3 w
% ^7 L7 R# q v9 a& v- T有句话,大意是你不管努力做什么,只要制度、系统不变,制度、系统的力量总会把你拉回原路 - 说白了,你所作的无非就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举个例子。中国在上世纪动不动就精简机构,把很多人从政府、事业单位转入独立核算的企业,但是几年后,机构又变得跟以前一样臃肿,或者更甚。因为系统、制度性的问题没解决,例如在政府人员的特权、高待遇驱使下,人们都削尖脑袋往里钻,而政府机构也有系列的"激励"机制来多雇人,例如预算按照人头来就是最简单的一个: 你的人越多,拿到的预算就越多。再如美国的大企业,经济危机一来就大幅砍人,经济一旦回升,经理们就想尽办法来多招人,本来一个人能干完的活,就争取招两个人。为什么呢?背后的激励机制在作怪:没人会因为雇人太多而被炒了饭碗,但如果任务完成不了,不管你为公司在人员费用上节省了多少,你的饭碗就可能不保。这放在供应商管理上,就是只要你不改变你管理供应商的方法,不管你选择了什么供应商,八成都给管成同样一个下场。想想我们做的,从供应链角度讲,有多少是在增加价值呢?这就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一样:大家都很忙,但经济没增长什么。违背规律的努力其实比不作为更恶劣。
7 L+ ^5 V0 V4 v" C) C1 k" ~ R9 w4 S" f- B1 D. J
只顾埋头拉车,而不去思考,就成了职业经理人的悲哀。其实常识和思考更重要,而不是具体做事的能力与技巧。前者是形而上,后者是形而下。只要你按照常识办事,你的结果至少是无功也无过;违背常识,你的结果则至少有50%是功不抵过。现在回想起古代的科举,还是非常有道理:科举其实重视的是做事的常识,即事的对错;而不是从技巧上讲该怎么做事,例如这数学题该怎么解。"文为心声",你写的也体现了你所想的。科举无法系统地排除庸才(因为庸才可以是那种懂得对错但不懂具体做事的人),但能系统地排除那些"歪才"(注意是"系统",而不是排除"所有"的),即知道怎么做事但不做正确的事(例如希特勒)。社会也罢,公司也罢,都是异常复杂的系统。庸才不作为,无非是对系统没有良性推动,系统仍旧可以利用自己的平衡机制来发展;"歪才"的有作为却是破坏系统的平衡,造成的危害就大了。"中庸之道"其实和"无为而治"形影不离,贯穿了中国的大多历史,也是为什么中国能够在五千年间能够屹立世界的原因之一。
F% t. {5 z6 W
- e4 i4 {- m( x0 `* A# D6 n! W4 i0 @ b3 e" V5 Z8 h" R/ c7 w
凡事做之前想一想,你是在顺应规律,还是在违背常识?宁肯做庸才,也不要做"歪才"。符合常识的无为胜过违背常理的有为。放在供应商管理上,就是现着眼跟现有供应商解决问题,这包括改变采购方的制度、流程和体制。买卖双方的问题中,绝大多数都是采购方的问题。"会抱怨的怨自己,不会抱怨的怨别人",认识到自己是问题的根源需要勇气,而改变它则需要领导力。你不能从修改供应商的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供应管理职业经理人中,大多数人是从供应商的角度解决问题,这些人也注定只能做职业经理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地维持现状);很少数的人从采购方自身出发,从完善自己的系统、流程和制度入手,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成了领袖。而且只有能从采购自身解决问题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领袖。回想那些获得美国《采购》杂志的"采购金牌"的首席采购官,无一例外,他们都是从解决内部问题出发而系统提高了采购与供应链的水平,有多少是因为换了多少供应商而出名的呢+ C v0 o" m- a* _4 i/ d
" K9 [- I( P3 R3 o$ f" W; v$ v
6 L2 s+ h7 h6 T1 t+ @" f0 v4 o' n! G! N& 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