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深层氮化处理工艺(专利号:91107261.6 ) , 强化氮化处理工艺(专利号:91107260.8),离子氮化件沉淀强化处理工艺(专利号:89104125.7)技术等 .
4 Z2 \$ ^ S- g, m* E g; r ' X, g2 r R/ t Y; d
专业承接:碳钢,合金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高速钢,铸铁及粉末冶金等金属零件的离子氮化处理。; [% a$ [: h9 {1 u9 U# i
1 x, n: m' i! u; L5 ^: L( p
离子氮化简介:
, j. v* v8 v1 Y/ w4 p离子氮化是由德国人B.Berghaius于1932年发明的。目前我国在离子渗氮的某些理论和技术方面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技术是在0.1-10TOrr的含氮气氛中进行,以炉体为阳极,被处理工件为阴极,在阴阳极间加数百伏的高压直流。由于辉光放电会产生象霓红灯一样的辉光覆盖于被处理工件表面使其加热升温,同时依靠阴极溅射及离子化作用等进行表面氮化强化处理.# |5 n! k$ W0 Y r7 `
有效地去除金属表面钝化膜,在工件表面生成硬化、防护层,能显著提高零部件的表面硬度,增强磨损抗力和抗咬合力,提高疲劳强度和抗腐蚀性能,从而提高零部件、工模具的质量,延长使用寿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 I+ O' e; m" y, \& n% L; Q 一、技术先进: y8 U4 N2 P; A& C$ m9 U
1﹑离子渗氮:可获得高韧性的γ′相(白亮层)或无白亮层的氮化物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能和高的疲劳强度。 ' h( H) W. K' R) [" o; a. e+ H/ \5 v
2﹑离子氮碳共渗(离子软氮化)和离子氧氮碳共渗:时间短,效益高,能获得ε相为主的耐磨,抗擦伤的白亮层,特别适合碳素钢和铸铁零件。3 V( f: U/ W; E' @9 |4 x) Y
3﹑离子硫碳氮共渗:时间短,效益高,可灵活控制化合物层,获得多种类型的渗层,有很厚的ε相,白亮层,有自润滑作用的FeS层,具有极小的摩擦系数。5 Q2 v$ ]+ m1 s$ z
二、性能有优良
9 Q2 N4 [6 _3 J 1﹑环保节能2 X! N4 n7 l% d! ^' P+ c- H( Q
由于离子氮化是利用辉光放电直接进行加热,不是依靠化学反应作用,而是利用离子化了的含氮气体进行氮化处理,且可获得均匀的温度,与间接的加热方式相比效率可提高2陪以上,(能源消耗仅为气体氮化的40-70%,耗气量为气体氮化的百分几)无需具备防止污染的环保设施。因此,离子氮化法也称为本世纪的‘绿色环保氮化法’。; Q# X( A8 }9 F5 k( Z! n
2、渗速快
; B9 D; B5 Z6 e2 l0 v8 d离子氮化不仅氮化能力强,而且可使工件表面活化,产生加速吸收和扩散的缺陷,因而离子氮化可以大大缩短渗氮时间,特别是浅层渗氮时更为突出。例如渗氮层深度在0.3~0.5mm时,离子渗氮的时间仅为普通气体渗氮时间的1/3~1/5。
. y5 V d; w( t* z, f 3﹑极小的变形
) j `; W! T" t9 X# B由于离子渗氮是在真空中进行,因此可获得无氧化的加工表面,也不会损坏被处理工件表面的光洁度,而且在低温下进行处理(380℃起即可进行氮化处理),被处理的工件变形量极小,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常规热处理无法解决的问题,能满足高精度零部件的要求,处理后无需再进行机械加工,即适合成品件的处理。
* a% {2 o4 _/ e/ ?. h8 ^# \3 X
1 `& f( ^2 L) ~& z# z2 Y9 G, a 4﹑良好的韧性
& z& c% w8 l3 _ ~6 a* @ 经气体氮化和盐浴氮化处理的工件表面通常会出现较厚(20um以上)的化合物层,这是由于e+γ′两相组成的不均匀混合物层,里层则为扩散层。因此,在化合物内产生三相显微应力,若在此方向上再约略加外力就会产生微裂纹,此裂纹逐渐扩展而使整个化合物层剥落,含鉻,铝渗氮钢的化合物层很脆,气体氮化后一般都要把它磨去才能使用。而辉光离子氮化可通过控制气氛中氮和碳的含量比,或氮气和氢气的比例,可以获得5-30um的脆性较小的 ε相单相层或0-8um厚的韧性γ′相单相层,也可以得到韧性更优的无化合物层而仅有扩散层的渗层,这样可以不需要磨削直接装机使用。综合所述,辉光离子氮化法通过调节氮气,氢气及其它气体(如:碳,氧,硫等)气体的比例,可以自由调节化合物层的相组成组织,从而获得预期的机械性能。/ V# y, N' j% x, a: |+ V
5﹑无需去钝处理% ~4 A% i# C0 D( g+ t' T* x
由于不绣钢表面钝化膜的阻碍,传统的气体氮化前必须做去钝处理,因工艺十分繁杂,且不易控制,效果难以保证,离子氮化因溅射作用,可有效地去除这层钝化膜,无需去钝处理,因此离子氮化工艺为不锈钢的表面强化处理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4 k+ K' ]( a# `
* I, f1 m. _7 T$ S2 Y& O! i1 c" Q% a* `! ]1 t+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