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螺栓连接,要刨去预紧力。我查阅手册后,发现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1 [$ W- N% g0 G1 e另外,平常总是看到“预应力拉杆”这个词,比如德国某公司的铝型材挤压机,就采用了预应力拉杆方案。* P, C [+ O" g; h* a2 t) ~% x
我研究了一下,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在被连接的刚度远远大于螺栓刚度的前提下”,螺栓连接是不需要刨去预紧力的,并且,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预应力拉杆”方案才能发挥它的优势,既它的“疲劳应力幅”才能降低。) a, q: H7 m$ E j+ T5 i
1 r2 r4 `, c: \+ k$ H) }设定符号如下:: t) K# J7 N/ c. e
K1:设螺栓刚度. Q, I) N" n E7 c1 | |( a
K2:被连接刚度
; T* V# j3 q7 Y+ D8 E1 O$ LL:被连接件自然厚度" L j6 n1 s2 l% [$ B
△1:预紧时拉杆伸长量
- z+ u8 b* R8 A△2:预紧时被连接件压缩量
5 X7 W0 g0 v) ?; v△1':加载后拉杆伸长量,△1'=△1+△23 u. Q, ?! t* k r4 c) U+ w. i. ]
F:预紧时拉杆受力; A/ W' s! e9 L0 `5 e
F':加载时拉杆受力) ^/ R) x6 h# f4 ~# Q! _8 I
则拉杆预紧时:+ {9 T/ i: ?0 i. [0 N( d& J/ `) T
F=K1×△1
# p. d' X5 L% U& x$ k2 ?F=K2×△2
8 ~" E% y3 J9 w3 V7 K假设被连接件受载时,界面处于刚分离状态(△2=0),则:1 J! B0 i) o1 A, ^/ L
F'=K1×△1'=K1×(△1+△2)
" y# c* h4 c1 m" s9 W8 {1 z则:. \9 H$ x. N9 s( M) c
F'/F=[K1×(△1+△2)]/(K1×△1) = 1+K1/K2/ [0 u. U4 [) b+ _. {
可见,只有当K1远小于K2,亦即“拉杆刚度”远小于“被连接件刚度”时,拉杆最大力与预紧力的比值才会小,应力幅值才会小。比如说,当K1/K2=0.1时,拉杆的应力幅只有预紧力的0.1倍,应力幅越小,疲劳强度就越高。也就是说,拉杆受载时的应力与预紧时相差不大,也就不用刨去预紧力了!
" ~; }- f- C: O- O/ s6 O/ |& X手册上说,在被连接件之间,不要使用低刚度的垫片,我想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 v; H5 K* a5 U7 F1 \3 W% R2 l3 a* g! t4 E
我们反过来考察一种情况,假设被连接件是弹簧,那么其刚度非常低,假设是拉杆的一半,那么K1/K2=2,则拉杆的应力幅是预紧力的2倍。这个时候,对拉杆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因为当拉杆的变形达到极值时,整个作用链的变形还小,这时被连接件也就是弹簧,还仍然出力,并且作用在拉杆上,对拉杆是个大损害。而反观上例,被连接件刚度大时,拉杆的变形还没达到极值,被连接件之间就已经脱离了,就没有力作用到拉杆上。
3 r, w0 H7 D/ u. a4 B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