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机将信将疑地看着高级技师,让他说说理由。 $ T9 _, L* r: W# U, M/ R: @“两个原因,在一般零件加工上,或许不算问题,但现在加工的这个零件情况有点特殊,我数过,8个工位共有13把刀具,特别是上3位的内螺纹丝锥、外螺纹梳刀和带弧度的锥体刀架占位较大,切屑又细长,落下后和下面的成型刀如木工刨花般的切屑缠到一起。当然,当加工完一件活刀架后退,主轴转位时,装在刀后的高压冷却油管本可以将切屑冲掉,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冷却油出了问题。这类机床用的润滑油是10#机油,冷却油10到20#机油均可。厂家为了省事,可能一直都是用同10#机油。10#机油与20号机油相比,润滑性能好,但粘度比较大。机床一次要加三百多公斤冷却油才能循环开,刚开始油温度低,粘度大,从油管出来,虽经过高压泵加力,但分散到十几支油管压力明显不足。当然,连续干上1-2百活后,油温上来就好得多了。油凉,冲击力不足,加上切屑多,且又搅成团,多轴自动车各机构的排列本就十分紧凑,而处在下边几个横刀架内边的单轴定位螺杆,和主轴鼓上单轴定位螺钉之间的距离本就很小,如果冷却油压力不足,切屑掉在哪里很容易卡住。定位螺钉和螺杆之间垫了一层切屑,这把刀加工的外圆自然就大了。这种事情,如有一个好的操作工就可避免,因为早已养成了的职业习惯是,当加工完一件产品时,利用刀架退回机床转位的瞬间,两眼迅速扫视全部工位,并把还存留在刀架上的切屑,用钩子勾掉。这事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机床转位的时间3到5秒,十几把刀,看有几把刀上还存有切屑,是钩、挑还是拨,整个反应过程,用计算机处理也有点紧张。可见这不是一日之功的事,米机又没当过操作工,自然想不到这些。如今被一语点醒,就对高级技师说,你来看机床,我来替你验活。一连干了50多件合格活,眼看大功就要告成了。米机突然大喊停机。( V7 t% A5 ?) O% U9 X, u- _, ]2 H 停了机床,高级技师莫名其妙地问,又怎么了。! H1 Q+ y, P6 V( g" A* f$ v a 米机把一件活放到杠杠指示器上,从指示器的百分表上看出,孔深超差0.01mm,再量另三个孔偏浅得已接近极限,刀具已没有调整的空间。- d; O+ g6 @+ j* q9 Y- { 这四个台阶孔是用一把四刃四阶梯组合划钻精加工的,高级技师不以为然地说,把那个孔深的刃用油石鐾下去两三丝就行了。& E* ?- O/ {4 C! v7 P6 a# Y 米机想了一会说,你看剩下的料已干不出一轮活了,再从国内要料,是要追究责任的。现在是刀具出了问题,才浪费了料,责任不在我,我可以让厂方再寄一把刀来。这把刀不能动。我要带回去鉴定。" b3 U {( \/ ]5 k3 x 高级技师推开一根料管说:你考虑的也是,但即使寄来了新划钻,这剩下的料也还是不够,你怎么办?1 \. ~4 K6 }. ~$ E' b 米机开始头大了,汗珠也冒出来了。 * O7 G/ l/ L; H- r5 p6 z9 ?# x3 `高级技师说,我倒有个办法,你看行不行? 9 N/ N7 ]+ S: ^) P( T4 s米奇疑惑地看着高级技师。 - a; e: c7 ]0 t8 ^! m' F, q8 p高级技师在自己的工具柜里取来一把一样的阶梯划钻说,这机床用的精划钻和我们六轴车一样,换上就可以用。从私人角度考虑,你仍然要向国内厂家要刀具,刀具来了就算还给我的,这样你可以早回去几天。至于料……6 P; q+ K9 ~& N+ |7 L; H4 l% V 米机看了一眼来时见到的那一架子中国铝棒料,咧嘴笑着说,中国刀具加工中国材料,最佳组合。+ D4 {$ W9 z2 E" w! ` 其实,米机怎么折腾那是米机的事,高级技师没必要为一个美国技师操心。现在也没有谁再说天下工人阶级是一家了。他一直担心的是,国产铝棒料一根料常有粗细不均的现象,有时还超出规定的范围。由于自动车床送夹料簧每次加料时试一下夹簧松紧后,正常工作后就无法知道松紧了,当然有时料突然外径大了,夹簧太紧,机械保险就断了。但偶然也会别断夹簧杠杆,形成机损事故了。对老米机床的保险系数不摸底,不知用中国的材料,一旦材料粗细不均,机床的机械保险销能不能被及时切断,当然这种实验是违章的,米机不愿用中国料也是出于这种原因。现在是他把自己逼到死路上了,为了个人的利益,他也只好接受了。不按要求办,他肯定要赔本,按着要求办,只要憋断杠杆他也会血本无归,但那毕竟是极其少见的现象。其实老米的机械保险系数和中国机床的保险系数没多大区别。只是过去两国交往太少,互不模底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