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向左看齐 于 2009-4-14 23:48 编辑 ( u4 v; N" @9 G% T9 g* ?* |, Y! a# J: z$ L; U! P5 |; r3 {/ `0 R 国外有一种6冲程发动机技术,把传统4冲程内燃机扩充两个冲程,用来喷入水,利用内燃机余热加热水形成蒸汽,体积膨胀做工,相当于把液氮或液态空气换成了水,同时又解决了膨胀所需的热能。否则液态空气汽化所需热能还真是不好解决呢。 * G# [, @+ c& H3 F) n0 |6 c1 s( ? 我把那个6冲程发动机的信息贴在这里吧。链接如下: ! N' s5 w- R' Z0 z/ \0 |http://auto.163.com/07/0604/11/3G52FKCT000816HJ.html ! u4 ^9 P- G, o% Z内容如下: , V6 h0 s$ J e) u& C' d3 W美国工程师发明6冲程节能发动机 与中国专利类似2007-06-04 11:57:46 来源:网易汽车频道网友评论 9 条进入必威APP精装版下载 ! [, s, b2 D! g( K ) g7 F1 F. E7 B* l2 ~% r
- 在通过在气缸里注入冷水令其瞬间汽化的方法,美国工程师设计的新型发动机最高可节油45%,不过两年前国内已有类似的专利申请。
% H0 s8 m# o0 { z/ O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频道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5 | m7 _" I6 m已经77岁的美国人Bruce Crower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来研究怎么才能令赛车跑得更快。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则是一台6冲程发动机,比普通的4冲程发动机多出两个冲程——省油的秘诀就在于这多出的两个冲程以及古老的蒸汽机技术。& ?. N5 x7 f+ O/ F: ^- m' v
7 u2 z/ [$ Q. z# w/ a: S1 b 7 {, Y1 o5 O E. p) h( i2 y 6 v" [! W) K2 `5 `. k2 i普通的四冲程发动机把3/4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了。Crower的发动机则利用了部分散发的热能去制造蒸汽以回收部分本来会损失的能量。 " W6 V& h y! e k( t. O p1 ]9 @/ G6 R6 |9 U: } 在普通四冲程发动机的“进气-压缩-燃烧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之后,第五个冲程开始的时候,把水喷进炽热的气缸里面,水马上就变成了温度高达816度的蒸汽,体积急剧膨胀1600倍,同时气缸内压强急剧增大,推动活塞再次做功——如此一来,每6 个冲程中就出现2个做功冲程,而消耗的燃油却没有变化。到了第6个冲程,发动机把水蒸气排放到一个冷却器,水蒸气在那里重新变成水。 ( F% K0 c6 O, Y& o) |/ h9 ^& [' `0 g+ L j, Z; @3 A! ^ 根据Bruce Crower的计算,这台Steam-o-Lene发动机能比传统的四冲程发动机效率提高40%。如果是柴油机的话,还可以再提高5%,也就是说,实际上可以省油约30%。此发明刚刚获得美国《Popular Science(中文版称〈科技新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发明奖。 & Q7 E* [) ], E' s# \3 Y4 G, T; N( i$ w' Y3 K2 g& h7 J3 T$ p" M0 Y 图为新型6冲程发动机的草图不过根据网易汽车的最新调查,来自山东省东营市的一名王先生已经在2005年7月22日申请了一项类似的专利,专利号CN200510044165.X。3 S7 X& o9 L9 v( U- A! i2 z 摘要:一种六冲程节油内燃发动机,涉及现有内燃发动机的高压油油泵、喷油咀、冷却循环管路、活塞、活塞缸,其特征在于在缸盖上设两个喷咀,一个喷油咀、一个喷水咀,在发动机一边安装一个高压水泵,喷油咀的进油管接高压油泵出口,喷水咀的进水管接高压水泵的出口,高压水泵进水管接水箱的出口,改变油咀的喷油角度,改变排气角度,增加喷水角度,使活塞产生六个冲程,即三个冲程后增加一个气门开放排气冲程,增加一个喷水汽化作功冲程,增加一个排汽冲程排汽。 ; K5 P7 N* ^9 l5 I4 q2 |主权项:1、一种六冲程节油内燃发动机,涉及现有内燃发动机的高压油油泵、喷油咀、冷却循环管路、活塞、活塞缸,其特征在于在缸盖上设两个喷咀,一个喷油咀、一个喷水咀,在发动机一边安装一个高压水泵,喷油咀的进油管接高压油泵出口,喷水咀的进水管接高压水泵的出口,高压水泵进水管接水箱的出口,改变油咀的喷油角度,改变排气角度,增加喷水角度,使活塞产生六个冲程,即三个冲程后增加一个气门开放排气冲程,增加一个喷水汽化作功冲程,增加一个排汽冲程排汽。 0 ~/ Y2 R5 i8 |- J1 P根据这段描述:王先生的发明似乎跟美国工程师的这项发明有不少相似之处。而实际上,在1954年3月在美国注册的2671311号专利就已经体现了这种设计思路。目前尚未有任何关于各方发生知识产权纠纷的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