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度过高:( h* h9 B5 N2 k0 y( Q 1.混料:比如碳钢里混入合金钢,此时硬度要超过我们预期值。可根据实际检测的硬度与回火参数,重新回火。 ) I% S; G" k- H2 X2.材料改代:用合金钢改代碳钢,但材料改代信息未正确传递到热处理工序。与相关部门联系,落实实际材料后,重新回火。! P3 O, C/ d% p. O+ n 上述两种情况实属管理上的问题,热处理工序是无法解决的。 . a' @, t: M) O& k, x" d3.回火温度或时间不足: 0 q6 W; {9 k. J N3 O⑴设备存在隐性问题,实际炉温偏低。重新校正控温系统。$ |. z& D- y2 F4 O ~, j' A ⑵回火时间不充分或回火温度偏低,致使部份工件硬度偏。产生的原因是:在生产中拼炉生产时,回火工艺参数不精准,部分或全部工件回火时间偏短而导致硬度偏高。此时要精确计算各工件的回火时间和温度,选取一个合适的温度与保温时间进行回火,确保每种工件的硬度都达到要求。% E s' r; `3 Y$ P- W 二、硬度过低:) v( A4 c0 f. L! ~0 Z, K1 c 这是生产中最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也是不容易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对生产的危害性较大(浪费能源、影响生产进度),也最让人头疼。 / J1 M' l5 F3 k' }$ H- K Q& S1.材料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与防止对策同前面。若检测硬度不超过140HB,此类材料可以直接扔掉,连火花判别都不需要。$ V8 f; x' i0 w9 J% U% K- j1 \0 ~ 2.热处理工序淬火问题: 8 [, G: J+ S1 m( o工件要保证回火后硬度达到要求,先决条件是淬火要达到规定要求,至少要比最终要求的硬度上限高50HB,才可能通过回火而合格。而这是我们在生产中最容易出问题,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经常有人回答我:“一直都这样淬火的,不知道今天为什么不合格?”淬火工序容易出的问题有如下:) |+ Q, q7 |) z9 a* n8 c! ? ⑴加热温度不足。# d2 b! Z! G( G$ W0 L) h; z! y 比较多见的是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温度差不多,也许可以淬火。认为平常淬火时工件颜色也偏低,也淬起火了的。殊不知,忘记了未完全奥氏体化与淬火过程中奥氏体的预冷是两回事。加热不足的时候,在奥氏体中存在未溶铁素体,是要降低淬火硬度的;而在淬火过程中预冷时温度也只有不到800℃,但此时过冷奥氏体是不会析出铁素体的。这是对奥氏体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I8 W4 L$ M" x4 j ⑵冷却上存在的问题。 8 d7 l4 Q" D$ r) S! P9 F冷却上存在的问题只有一个,冷却速度不足。但产生冷却速度不足的原因却是较多的: 2 D0 X |$ V: p& x: v+ W预冷过度:为防止工件淬裂,在冷却时先适当预冷再淬火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掌握不好而低于Ar1时,发生先共析转变出现先共析铁素体,将降低工件硬度。同时,对于要求严格的工件,是不允许发生先共析转变的。此时按正常工艺回火硬度将低于规定值。在预冷时要注意观察工件温度,同时也要提高辨别温度的能力,避免工件预冷到Ar1以下。 ) N9 u0 b) L' C) T在冷却介质中冷却能力不足:以淬水为例,一是当水温较高时(如超过30℃,是生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情况),将严重降低珠光体转变区域的冷却速度,此时任你怎样将工件冷却,想淬硬已属非分之想(因为已经部分发生了非马氏体转变)。二是装炉较密集的工件,如在介质中移动能力不足,蒸汽无法破膜,将导致局部特别是中间的工件淬火硬度不足。需要随时关注冷却介质的温度,观察装炉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0 L, P+ B# H9 ?, P4 o! k! { 上述两种情况,将导致工件的冷却速度以不同方式越过C曲线。淬火后将得到各种各样的混合组织,如:铁素体+马氏体、铁素体+珠光体+马氏体 、托氏体+马氏体等等,这些组织通过回火后,检测硬度都会低于正常值。/ `2 Q) m% V; h4 f% Y& e7 _" c ⑶淬火冷却时间较短。 4 T+ d2 S$ \3 D由于冷却时间较短,致使工件实际淬火结束后的温度较高,而工件本身淬火并没有完成,回火后硬度低于正常值。淬火结束时,工件的温度一般要低于材料的Ms,否则回火后将导致硬度低于正常值。在淬火结束时,让工件继续空冷一会,观察工件温度,如温度较高,应补充冷却,使工件温度降到合适的程度。当然,有经验的可以从工件出水时收水的时间来辨别工件温度。 ' Q. l& C2 B$ [! A⑷回火上存在的问题。 ( n' x! [$ H; x( c3 u回火上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回火保温时间过长或保温温度较高,也有设备问题,如:热电偶退出、控温系统控制误差较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