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建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新思维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11:24:44 | 只看该作者
四大因素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 ^' r3 x/ O+ r! }7 M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早在100多年前就疑惑: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下来。对此,人们一向认为这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或是小农经济的局限。但我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后认为,中国人创造力不足更多是当今教学方法的僵化与知识运用的不足所造成,这主要有四大因素的作用。
6 o, u, f" y$ X6 N: y
* x) D2 X6 J4 O0 D6 P2 _# j扼杀因素一:思维标准化
- T$ T. G1 n' v0 w0 F8 G4 W9 _8 I$ f, H$ }* C, W
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它突出表现为:思维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而这一切都可谓时下之“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后果。”。例如,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对此该省上万名家庭健全的考生竟都以‘我自幼父母相亡,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任成长至今’的公式化的虚假构思开题,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u6 A* x# v1 H3 n6 L
- f5 I) Z: ^" r
所以,再没有比高考更加助长人的思维标准化了,因为所有的知识获取都应是‘进行时态的’,而非是‘完成时态的’。可高考的训练过程却让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当成完成时态,促使孩子在学习中,只在乎“什么是标准答案,”不在乎“知识是怎样获取的”。其结果,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趋同,想象力越来越枯萎,满脑子装的尽是标准答案。换言之,知识传授的僵化是思维标准化的罪魁祸首。而没了想象力与问题意识,哪里来的知识的更新与进步?!
' [) i( g( H# F1 `6 E7 U5 T5 Y6 `. p( s9 N+ V
西方教育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例如,中国人讲辛亥革命,必然是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到头来要求学生像流水账一样记下这一切;而美国人讲独立战争,就会要求学生做小组研究,探讨其发生或不发生的原因,到头来连独立战争是否会发生都是一个问题。
; |2 x" ?0 o* S5 p  A8 w
5 A- l/ D% D# w# y% | 扼杀因素二:知识无活力化4 z) {) R; Q" Q

+ W/ U0 ^9 _5 c% S6 r知识无活力化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见树不见林,学不致用”。具体地说,知识无活力泛指学生不能主动地、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学以致用的愿望与实践。6 A# Q3 M* p+ E) g' J

, m- }% E& [7 I9 H6 @& Z3 a  r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都是基础学习,学过的知识现在用不上,将来会用上,所以不必强调学用结合,这其实是知识无活力的认识误区!因为如果知识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能排上用场,那么那一天算是某一天呢?!西方的教育多倡导发现式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它可使学生立即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而我们东方的教育多是灌输式的学习,背诵式学习,它指望学生多年后才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1 D( z3 E- {  y# c8 L: n- U" J1 x6 [/ Y4 M: b
什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拿到一个好成绩,还是将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我在哈佛读书时,他发现一个大二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给一家日本的杂志投稿,讲述他在哈佛的读书经历,深受一批粉丝的喜爱。结果这家杂志社出资邀请他到日本去做巡回演讲。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因为在我24年的学生生涯中,前22年的学习都是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从来没想过把自己学得东西卖出去,而那个哈佛学生在大二时就活学活用,现买现买,这不就是知识活力化啊。于是我也把自己的作业整理了一番,开始投到国内的杂志投稿,终于在32岁那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说来真是太迟了!
* }- o3 ~# @1 o8 ~
( X  [2 ~5 M; m总之,知识的活力化就是要有学习的觉悟——当你没有觉悟时,你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而当你开始了觉悟,知识就会变得主动起来,也更早能实现其价值。”所以,知识的学习应该使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而非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动。岳博士的“知识活力化”经历对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学业成长当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M6 b1 b% F5 @) n6 s4 P
6 `7 A0 \; E; \  _! {
扼杀因素三:发散思维发展受阻
+ i8 {, X0 W) Q6 J$ }$ |. U7 k( q3 v) h4 y+ m
发散思维发展受阻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心理学认为,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9 j) k' {/ K% X4 ^7 [

9 y3 W# Y4 i! }+ T9 m换言之,聚合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就是演绎、归纳思维,而发散思维就是想象力,就是形象思维。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加1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1加1可以有各种答案,如等于3(如夫妻结婚生子),等于1(两个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等于0(两个人闹矛盾,互相拆台)。而在汉语中,它还可以等于二、十、王、田等,凡此种种都是发散思维或想象力的表现。4 w) `7 N9 F0 D) f6 F! ]

8 z9 T- s1 r& V- u+ _' M" ?/ k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步发展,才能使人既有知识基础,又有创新能力。可惜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中,聚合思维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的。换言之,一个人在入学后,随着他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他的想象力也在日益下降。这种情况到了高中阶段可谓达致登峰造极!它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做,对世间万物形成了大量的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为加以矫正,我在香港城市大学特别开设了一门创新与问题解决的课,在课上,他时常与学生做发散思维的活动,如回答《脑筋急转弯》中的问题,发现杯子的100种用途等,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问题意识的能力。这些活动都深受学生的欢迎。8 q. |3 ]9 t. b' }2 s4 G' }

+ n* L  w1 \8 p. h% w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岳博士认为,爱因斯坦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同步发展,互为补充,而非想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那样相互排斥,互为冲突。& ^  p& g2 l4 i+ S1 j$ T& c7 h, ~+ }- z

1 |6 W; R* l2 e( g扼杀因素四:创造力认知非凡化
) r3 U3 b( Z  F7 Z* ~5 U; S- }1 P3 ?& ?- K8 ]5 J* s* E" g4 V4 ?
创造力认知非凡化,也是扼杀中国人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向受到“非凡论”观点的影响,即将创造力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明联系起来,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是特殊能力的表现。如果这样看创造力,我们这辈子永远也出不了头,因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牛顿、爱迪生、爱恩斯坦这些人的水准。”1 s, ^* d( c; @, O
, S3 E* r6 a$ E% z: n
对此,我们要走出创造力认知的“非凡论”的误区,大力倡导“平凡论”观点,将创造力与日常生活的革新变化结合起来,把创造力当作是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不断加以开发和利用。其实,创造力是多元化的、生活化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 J! Z* e; o8 k4 ~% P
' D" ]! N: Q$ E% {0 a3 B例如,每年春节前后,香港的中餐馆都会上一道菜,叫做“金银满地”。它其实就是炒鸡蛋,其中蛋黄为金,蛋白为银,图个吉利,突出表现了生活创造力!还如,郑和率领万人舰队六下西洋,这可谓他非凡创造力的表现。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郑和根据在航海中的风向,储水的竹筒,船员的铜钱等发明了麻将,这虽是平凡创造力的表现,却对中华民族贡献突出!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摆脱对学术权威的顶礼膜拜,通过教育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发现平凡创造力的种种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11:26:3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经典名言”做事先做人“有效地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11:40:58 |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涛哥明确指出:“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已经不需要在意识形态上证明自己的政权的合理性,接下来要做的事是激发中国人民曾经引以为荣的超乎寻常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做出非凡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11:51:07 | 只看该作者
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我们缺什么?: e" o0 k" _- }6 k. t& B
首先,我们缺乏对做中国人与做有创造力人之不协调的文化反思。创造力倡导人们要有批判精神,有问题意识,尽量发挥个性、做事独立自主,这都需要我们勇于表现自我,突破面子心理,“该出手就出手,当出头就出头。”这些特征都与中国文化之讲中庸、重谦虚、求面子、随大流等传统相冲突,其习惯养成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要清醒认识的是,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不仅是对个人创新潜能的开发,也是对中国人文化自我的挑战。+ G! b7 [  g+ |9 x$ h1 S/ @

: N& u1 Z/ G9 T% _/ @5 a  其次,我们缺乏对创造力之大众化的认知。美国创造力协会倡导,创造力是人脑的机能,除了白痴或脑疾病患者外,人人都有创造力,发展潜力基本相同。陶行知[1]也早在1930年代指出;“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创造力表现是无所不在的,深入人心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刻追逐、体验创新的乐趣。由此,我们要走出创造力神圣化的光环,首先在生活中寻求创新的自我实现。6 b7 S& h3 _! w# M* ]) d* ?9 q
3 ]. G, R, ]: Q: s5 b
  第三,我们缺乏对创新价值判断之审美性认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创造力的认知缺乏艺术性成分,中国人对创新价值的评断多以实用济世为基础,以社会影响为宗旨,缺乏对创新之纯审美价值的重视。这种认知范式与西方社会之看重创造力之多元表现的文化传统(如在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上的表现)有明显不同,它使我们难以对创新的唯美表现发生兴趣,也就难以养成多元化的创新价值观。
# J& M' c5 N; a8 b4 a2 f# r. a% ]" u9 {$ r6 U
  第四,我们缺乏对创造力之幽默表现的认知。大量研究还表明,中国人很少将创造力与幽默感结合起来,而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幽默感不仅是创造力的突出表现,也是人格完善的核心指标。虽然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乏诙谐调侃的成分,但幽默从未成为创新能力与人格修养的核心成分。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幽默感还时常与“耍嘴皮子”、“哗众取宠”混为一谈,这严重误解了幽默感对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10-4 18:12:3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资料,很深刻,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2-18 12:32 , Processed in 0.05159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