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般习惯上把工业发展文明进程分成几个类别,一类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内在推动型的缓慢发展模式,这类工业发展不是受到外部的威胁,而是内因起作用的,他们的发展持续而缓慢,从没有间断,无论是外因还是内因都无法阻止其技术进步,哪怕是最艰苦的战争时期,其技术进步都是持续的。 " E! t* i! R9 F) i4 @5 I9 d& ~! a/ m5 w; U/ x- Z 另外一类工业发展是外因推动的,比如受到外部势力的严重威胁,战败以后的反思等等,这种例子很多,比如中、日都属于这种类型,但日本和中国又不同,它的工业发展一经启动,很快就转化为内因推动的类型,而中国一直是外因推动的类型,直到今天,始终没有转化成内因推动的发展类型,这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2 H, K! ~! x" r! J. p5 w - _* ^; ?- w! C# v* ]2 [8 Q 世界许多国家都研究过中、日的甲午海战,都有大量的研究文章,而比较奇怪的是中国这类资料最少,可能是大家不希望记忆这些耻辱的历史,但反过来说,我们又最讲究以史为鉴,就像做一个工程,哪里做错了?一定要仔细研究,为什么错了?但我们恰恰是最不喜欢研究错误出在何处?很奇怪!) {( v/ L; q% }7 M0 T, {1 p
# E. d3 ]7 I; q& r. @) P我喜欢军舰,有时喜欢看各种类型的资料,特别是早期的战舰,还喜欢读那些著名设计师的资料,发现一个问题,清国的许多战舰是世界著名设计师的作品,说起那些设计师,当年的名气比设计‘鸟巢’的家伙名气要大许多,在其家乡受到持久的敬仰。* F' G/ J- [5 f0 f& ]5 K ; j8 W6 `) ~; P! ?0 g6 F 看当年的方案,细致而实用,到处都体现了那个世纪末的技术结晶,而不是被现在的一些伪军迷形容的‘烂船’,看当年的一些合同和那时的技术附件,也非常详细,哪条船加装‘水线装甲’,那个钢厂的装甲都写的非常明白,炮管采用德国的,而炮身和液压驱动机构采用英国的,这都体现了那个时代几乎是最高的技术水平,同时价格也算公道,没被外国人骗了。 & v1 h* G7 h, ?; i1 ` 6 }% b9 V) k9 h: d7 o, b1 s最为大家熟悉的,恐怕就是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致远是没有重型水线装甲的中型舰艇,不是谁贪污了水线装甲的钱,而是合同里没有,但它装备了速射炮,主要功能也基本是拱卫旗舰,北洋舰队中邓氏是最具‘西派’的人物,也是治军最严格的家伙,其炮火的准确射击水平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但船上烧的劣等燃煤和数量乏觅的弹药都最终导致了邓氏的悲剧。 4 b& }4 j! U6 f/ i! P. M& Y # w6 {4 `0 `( Z3 z5 @弹药打完以后,面对日舰炮火,邓氏显然无措,当时舰体已经受损,而年久失修的水密门又在严重漏水,邓氏担心的是可能回不到港口了,按他海龟的经历和洋人的海战教科书,最后一章就是撞击,这在当年的书里是有的,并且有详细方案,关于速度、倒车的控制等等,且该舰的设计有撞击的结构。并且邓氏还有舷侧鱼雷可以使用,会知英人轮机长以后,舰船加速准备接近日舰,同时准备发射舷侧鱼雷,只可惜功亏一篑。但船到底是怎么沉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舷侧鱼雷爆炸,另一说是锅炉舱爆炸,但完全可以排除的是受日舰鱼雷攻击,因为日舰并没有挂鱼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