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工”不强,从深圳、上海、苏州,到北京、南京、杭州、成都,诸多重点城市吹响了“回归制造业”的号角。
想将制造业重新装入人口密集、土地拮据、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不得不面临产业空间的供给难题。表面上看,传统的工厂、园区,与现代都市形态难以融合;深层次的关键问题是,城区工业用地极其紧张,用地成本持续增加。
于是,“向天空借空间”成为优化产业空间的解决思路之一——打破“横向”扩张的逻辑,让产业“垂直生长”。近年来,“工业上楼”的概念逐渐火热,不少城市将此作为探索工业载体空间优化的共同选择。
目前,政策出得最多、热度最高的地方是深圳。
2022年底,深圳提出要连续5年、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向社会提供“工业上楼”的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估算这1亿平方米的空间,相当于约10个蛇口工业区的土地面积。
今年初,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表示,“要加快推进‘工业上楼’,新增2000万平方米低成本、优质、定制化厂房空间,加快老旧工业区更新改造。”“工业第一城”将“工业上楼”这件事提到了“深圳制造业当家的金名片”的战略高度。
一些与会人士谈到,“深圳引爆了今年‘工业上楼’的旋律”。于是我们看到,更多城市开始跟进出台鼓励“工业上楼”的政策。
“过去几年,很多城市都在‘退二进三’,把制造业迁到郊区,把城市中心一些老旧的工厂改成商业圈,或是文化地标。”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先进制造业中心所长王昊在演讲中谈到,“但是我发现,现在随着‘都市工业’的热,很多城市中心对厂房的刚性需求反而在提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