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日系品牌是整个汽车市场里,对”电动化“最为反感的派系,倒不是说,他们有多钟爱”燃油车“或者多喜欢与“节能减碳”为敌,而是他们对新能源几个字的理解,与咱们的认识有着比较大的不同。* ~$ ?7 J" Z2 g \8 L
1 h, f1 L) [+ v& L4 X; O
毕竟,要说在汽车节能减排问题上的努力,日本人的确是走在我们之前的,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让缺气少油的日本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开发“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 F+ z% f3 z" C w4 c. s! m# `$ P# [0 ?; D# g( C
所以他们积极地开发混动系统,成为了燃油车时代的”环保先驱“,至少在省油节能方面,日系车的确做得不错,油电混合的动力模式,的确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人类的”能源焦虑“,但依然要使用燃油的特点,注定了这也只是一种过渡方案。( Y% v. J5 L7 X8 j
- d q) i- O) X |) I于是日本人也思考起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方向,只是与中国和欧洲不同,他们坚信”氢能源”才是未来,而不是靠着锂电池供电的EV汽车,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也造成了他们后来在新能源转型方面的落后。, R! e% p5 A# ~& ]' E) u
+ W/ H5 U* x8 ]% n6 H
客观来说,氢能是一种全球公认的清洁能源,理论上讲只要制备技术成熟,就可以实现零污染,因为氢能在制备时只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相较于”火力发电“这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方式,的确更加环保。! s/ O2 `/ ~2 \8 U( S0 y( \
; n. {/ h y3 G6 d+ V0 t+ f
其次,氢能的原材料主要是水等化合物,比起石油来说,基本可以做到“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加之氢能还有利用率高、运输存储方便、重量轻等优点,因此它也被广泛的用在了重工业及航天领域。1 y& r7 ~' k; r: @5 N. h# h7 T
6 w% x# I& ?" t7 D' d' E, \% n. {所以从长远来看,日本人钟情氢能的想法似乎没有太大的逻辑错误,但问题在于,他们忽视了循序渐进的规律,即便日本有这方面的技术优势,但苦于市场规模太小,氢能源无法大规模推广,从而实现量产商业化。
7 X4 v* F; q4 `( o$ _( n1 V' M# o5 ~- D% p
中国当然也明白“氢能源”的潜力,但从实际能够落地的角度来说,中国优先选择”锂电池”这条路更具合理性。) x5 D5 m% K, K
; ~& s* v4 p- Y/ u$ I* t* H; p
毕竟中国全球最大的电网电力系统,只要能够架设起充电桩接口,并且让车企给汽车装上成熟的锂电池,咱们就能够实现从燃油到纯电的过渡,至于后面是发展氢能源还是其他的燃料电池,就要看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L2 T6 V" y3 r h! F3 X
: c* e/ }& X5 _; {- B6 N r$ s7 q# _相比之下,要想从零打造氢能源汽车体系的难度就要大很多,若只是小规模的工业应用倒还没问题,但汽车毕竟是庞大的产业。$ A% ^9 U8 Z7 A9 b1 J
1 F1 c- b- U0 _8 V# c首先氢能源易燃易爆的特点,使其必须要修建能够保证安全的制备存储设施,其次还要从头开发一套氢能源动力体系,这对于转型期间的中国车企来说并不容易。! l" T0 q: N; Z6 X
9 c8 ~: w! N5 J" L P( {, Z' ]不过,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成熟,在拥有了稳定基础后,中国也开始尝试在”氢能源“等新型燃料电池方向上努力,例如吉利就一直在研究”甲醇动力技术“。而国内也有不少氢能源带头的示范企业出现,比如上海上海博氢、广东合既得、广州摩氢等。
% R/ b) h @' y5 Q8 H- w( G4 s$ U! D+ E$ s) O( F$ v$ U. J
说到底,有了扎实的纯电和插混作为铺垫,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转型这条路上根本不慌。反倒是日本在“纯电”和“氢能”之间摇摆不定,陷入了深深的能源焦虑。”燃油车失势,新能源市场又占不到优势”,这是当下日系品牌不得不面对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