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9 g1 C1 X' t4 C/ B5 b" a$ F
0 ` G3 l1 ~$ V2 e8 M5 v% b
成立于1999年的老牌中国白酒制造商贵州茅台,最近在几股神秘流量的加持,一下子成了“被钉在热搜上”的天选之子。 2 p3 c ]2 {9 d% x9 o& O
先是在9月4日与瑞幸联名推出“酱香拿铁”,在刷屏各大社交媒体的同时,单品首日销量超过542万杯,销售额突破1亿元。 / m" d- b/ Z! b& Z& Q" ~; b: y
1 h$ ]2 P& A+ E; @2 l) s% s
9 Y9 [" Y! ^ B9 P' @
要知道,瑞幸品牌内的首个S+级单品——生椰拿铁,单月也就卖了1000多万杯。若不是受制于产能,“酱香拿铁”只用两天,就能轻松把生椰拿铁碾成渣。 ' F A( E. Z& P! o
十二天后,贵州茅台又宣布与德芙联名推出茅小凌酒心巧克力新品,2颗要卖35元。尽管这个价格一点也不比进口高级巧克力便宜,但依然挡不住茅小凌开售一秒钟,即宣告售罄。
! H, C2 X4 {" `. f
5 Q+ q, F$ X# i/ Q1 g# s4 e
, p- P, ]5 B' v
再加上之前与蒙牛联名推出的冰淇淋“一盒难求”,茅台已然将自己锻造成了一盏晃瞎人眼的“行业明灯”:但凡能沾上一点边儿,就能躺着赚取“泼天的富贵”。
* J: p1 b1 `+ n' H: Z- A
Y: h) e0 k0 U, r H- }* O
虽然是一个自带流量深不见底、高端形象深入人心、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用户掏钱饥渴度拉满,且每次合作能愿意让伙伴先赢麻了的顶流品牌,但茅台一直在绞尽脑汁地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可无论是冰淇淋、咖啡,还是巧克力,都只能算是“第二增长曲线”基础版。倘若茅台真想让自己的业绩增长,划出一道前无古人、后或许有来者的激增曲线,最简洁高效的办法,就是果断投身在中国最容易赚大钱、赚快钱的事业: 7 ~7 q, {! O& W" K( F
造车。 说得再具体点,是造当下最炙手可热、霸榜热搜能力一点不亚于茅台的新能源车。 茅台造新能源车这件事,干起来比说起来“简单”:
% y2 d& b% [: f
首先,找一家有生产资质,但已无力回天的“濒死型”车企; 然后,重金从行业挖1500名汽车工程师,派到该车企驻场,不分昼夜地钻研魔改大法; 随后,凭空生造出一套汽车行业评价体系新标准:“含茅量”,让配合度高的KOL按照约定价格转发扩散,增强用户感知; 最后,在北京鸟巢开发布会,邀请用户、媒体、大小供应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塞满场馆。内涵对手、定语拉满、金句炸场,让每一张椅子上坐着的人都热泪盈眶、振臂高呼:独占鳌头! ) A' O% C! m" z9 G* z0 V
再配上一张“24小时大订超过8000台”的海报,这车,就算是造成了。接下来,等着数钱就行了。 ; q4 L& [6 |; `( e
当然了,其实造一台车远没有这么容易。 虽然新能源车比传统燃油车好造,但也绝非毫无壁垒。之前从互联网,手机,房地产,家电,出行,安防等各个行业,奋不顾身跨界而来的大型公司,除了蔚小理、华为、零跑等小部分玩家还确认存活,其它的大部分要么长眠不起,要么奄奄待毙。
^" u- Q0 `; H$ d9 V2 @
表面上轰轰烈烈的中国新造车运动,实际上早已一地鸡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