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色石油”再昂贵,也没能抵得过周期的循环往复;就像新能源汽车的大势,此时也已经锐不可当。4 p+ h: m9 I5 d" a: _$ j& e
0 J A1 u" l& R$ V4 e) x
怎么涨上去的,就如何跌下来。
/ |( D( Q/ i% Z u" U) m
/ m+ q* ]8 B$ z4 w汽车市场价格战热闹,电池原材料尤其是碳酸锂的市场行情,也随之波动。显而易见,两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而是贯穿了整个产业链条的相互影响。+ e% ~( ]7 N2 P$ [
) s2 k/ ?) @$ j1 h' D( Z回顾过去,以碳酸锂价格飙涨为由,不少车企哭天抢地,转头便将多余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今,碳酸锂价格暴跌,叠加价格战的大环境,新能源车企们又是否愿意重新把价格调回来?
; q( d6 t& F) \$ }* G1 h% F0 d
% w: ]" I& S: j2 q, I0 B! b事实上,降本增效永远是工业制造发展的关键,汽车行业尤为如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致使汽车产业非常依赖于规模经济,特斯拉之所以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一骑绝尘,依靠的也是规模化作用。
/ J( Q/ b9 {! @: K) l8 q8 N% p, i( z" `
简单来说,规模越大,平摊的成本越低,所以特斯拉才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价空间。
( Y$ N; |' w4 F
D& K0 ]1 R7 a! T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蔚小理也好,小米、集度也罢,新造车势力们,只要是未来发展的不错,都需要经历一次类似特斯拉降价的阶段。然而不巧的是,当价格战的号角吹响,一切都变得身不由己起来。
0 b" p, j$ ~3 [$ i- T1 @! ^* M, V5 j4 T; X* D4 {! w
平心而论,如今的棘手之处在于,消费者需求减弱,车企不降价就没有市场份额,没有市场份额就难以形成规模,没有规模就很难平摊成本进行降价,而车企越不降价就越没有市场。如此循环往复,情况只会越变越糟糕。
) ~$ S+ `) X1 }$ R6 g
9 q; a- i' \7 R) a. a5 [* L) ?而另一方面,作为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的碳酸锂,成本价格一路走低,可以说是今年汽车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好消息。至少从造车成本上来讲,碳酸锂每下跌10万/吨,每台车就能节约3000元的成本。8 K4 |* H. \4 o8 ]
' R+ U6 k( e0 a2 p' N# Z, a# r那么问题来了,车企们真的甘心,顺势而为、降价放水吗?- k0 O- Y a+ [4 ]' W7 y
7 B( g0 k( Y% F" U. W4 N$ K
01
7 X$ E( X5 I- z: {$ k# N
6 q0 _9 i( Y- @周期与趋势的碰撞# n1 _ X+ z1 t" u
! C- A( ^5 E" R0 S2 h- N' b, O显而易见,以碳酸锂为首的动力电池原材料,正在进入下行周期;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历程,也巧合地来到了关键节点。. z( K$ T9 c2 N# F* V
- @, N; H0 [' c
两者的碰撞,不仅仅会对上游原材料供应商造成影响,更将推动整个汽车行业格局发生变化。" I' j8 \: W1 Q9 ?( n) b
7 ^1 r1 A+ b4 T9 r, y人们印象中,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外,恐怕只剩下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才算得上新能源汽车品牌。' t/ a! r5 B% l+ K2 K0 a7 t
# e- ` ^0 x% A' I' m- @ ~6 h
究其原因,在今年价格战之前,汽车市场曾经有过一次营销大战,“500万内最好的家用SUV”“50万以内最好的SUV”等宣传口号,层出不穷。借着去年声势浩大,蔚小理得以逐步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T7 ]. e$ y* H) n, c% N) U
- p" ]4 Z9 [8 F. Z$ q' Q% W! W然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消费者观念开始发生巨大改变。与广大消费者所期望的性价比不同,以蔚小理为首的新能源车企,反而依旧坚持着“高端”的标签。( Z8 ]" k# E9 b3 f' Y+ ^
( V6 d9 z5 F8 y, k, Y如此一来,它们都去做高端,20万以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谁来主导?. B6 d! t; a4 A+ L, V
/ W- P) x7 S# }$ i* A- A
毫无疑问,这次碳酸锂价格的断崖式下跌,为传统车企的转型,带来了契机。
4 K! p2 U, E2 R, l/ [9 y7 X4 y4 W% K) ^9 _+ \- y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是主要门槛,而动力电池的成本,在其中占比更大。随着碳酸锂价格下降,动力电池成本必然下滑,传统车企就可以借此,进一步摆脱动力电池的枷锁,着重在用户广为诟病的设计、体验上发力。: @# |& K/ d' X4 q0 ]
% N# O2 _6 }5 t* d
而在中低端市场层面,尽管如何也绕不开比亚迪的影响,但20万以下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动车型、纯电车型,依旧是一片蓝海市场。恰巧,对于该价格区间的车型,人们的需求也是更为旺盛。4 A* y# t2 n$ D& w
$ B! k' [! k7 b$ N8 H+ v油电同价不会是终点,随着碳酸锂的进一步下探,规模优势的成本分摊下,电车会比油车更便宜。到了那时,传统汽车品牌下的“新实力”,将会比无依无靠的“新势力”,更具备优势打价格战。1 c& k. v% B# }* `
) h( P+ Z/ P' d0 s& d! g& r$ n) j
12万的C6告诉我们,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不合适的价格。抛开品牌形象的伤害不提,不少造车新势力其实也只剩下降价一条路可以走,比如零跑、哪吒……: \! A3 s: `- _1 F& ^
, f% `+ |7 Z1 D4 m+ n放大到整个产业链,关于“新能源产业链的困境”,坊间最近流传着这样一段话:磷酸铁在等铁锂厂给单,铁锂厂在等电池厂给单,电池厂在等车厂给单,车厂在降价等消费者买单,然而消费者都套在了新能源股票上。
; {8 Z/ T1 G: L. u% s" @$ }0 u
0 i, T' f. Q) h+ Q7 j如此荒诞的一幕,却阐述了大部分的行业事实。毫不夸张地说,本次碳酸锂价格暴跌,撬动的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甚至可以说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更进一步。: u( V9 ]0 ~( y0 y _: m
2 a: B6 Z( n% a, _2 ~$ r
那么,接下来呢?
& c0 q7 q+ X. F+ i9 n
# |0 f- C% v, N7 p02
, Y) a/ v C/ h0 o2 z7 h- ?# p- N/ |; Q" g* U7 U: A8 x6 a
油车与电车的转折之战
) Q% D, O% ], E( t
1 l* s% J. H+ t0 G1 `& M- t如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所言,锂盐有60万元一吨的昨天,就可能有10万元一吨的明天。1 `3 z# Y7 u$ d
+ q$ z# v8 k$ _
随着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跌,宁德时代的“锂矿返利”计划,想必已经没有了那么大的吸引力。相对应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们,也不得不吃下昨日之因果,承受高收益之下的高风险。/ F: k0 J$ o4 Q
0 `( j0 n/ @+ Q而那些囤积居奇、高位站岗的中小厂商,只能独自面对破产的风险。) Q, N' Z/ W& v3 P7 ]
" I1 U' P8 w5 h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内某动力电池龙头产能利用率严重下滑,开工率40%左右,而且前两个月,排名前几的电芯厂开工率都不高。连带着更上游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供应商等,也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2 J2 E* T' x1 x+ s
8 F6 \* [/ P: I( k请注意,如今的市场,已经不再是曾经的繁荣市场。2023年以来,俄乌战争、后疫情时代、美国加息、地缘政治等一系列负面因素接踵而至,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使得整个汽车行业承压甚重。0 i+ {3 A3 T1 q! F/ E
) Y: O- l0 r; l+ ]一方面,汽车行业需要承担经济复苏的大任,保住增长;另一方面,刚刚走出疫情阴霾的消费者,紧缩了消费需求,油车也好,电车也罢,都面临着需求量、订单量减少的窘迫。
) C, N" w. J2 ^+ t! e8 U3 G' S; n$ M3 ^3 y
此时,3月即将耗尽,以武汉雪铁龙发起的燃油车补贴降价大战,也将暂告一段落。之后的市场走向是愈发内卷,还是趋于冷静,依旧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经此一战,新能源汽车的份额会愈发向上。5 x# s( m: `% W: |2 W. [3 o$ k
+ z. @4 N v, D2 Z乘联会数据显示,虽然2月的乘用车销量有所回升,但自今年以来,不论是零售量还是批发量,均同比大幅下滑,高者下跌近19%。: s* M: w" _( P: Z$ _
7 e2 C/ r0 Q0 @, ?, l' O
而顺着乘联会数据进一步查看,大盘如此下跌趋势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销量,反而出现了逆势飙升的情况。尽管其中比亚迪“居功甚伟”,却也能看到市场发展趋势。
, L+ @: ]! t: v; a( N8 J+ {- E& K$ c9 ^
无独有偶,李想也发出了类似预测,声称到2025年,新能源的乘用车占比会达到70%以上。* |) \5 Y# M+ n5 d8 o) s& `
" t. B! I( m$ _
* b+ z0 s5 A+ _) M+ R) @0 F5 I7 q" k( i0 r. c8 |1 ]
关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车型,坊间一直存在着颇多争议,如:里程焦虑、充电焦虑、动力电池成本高……然而,大势不可逆,时代正推动着整个汽车行业向前。
% N$ B0 X4 {. [ o+ c. m
* b0 b" O* P4 S4 G1 ^ L# f! l; S不难预见的是,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逐渐形成规模优势,进而占据到足够多的市场份额。
1 w) t% o+ H; w' T) [3 C: w3 ^! t# u
它们或许是奋斗在一线的造车新势力,也可能是传统品牌孵化出来的“新实力”,但绝对不是那些装睡、对新能源熟视无睹的“顽固份子”。9 O. {9 G7 _3 `* s# A
. H, T# f6 \7 Q: |
事实上,碳酸锂暴跌,给了新能源汽车正式进攻燃油车的底气。尽管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在价格战的困局之中,但也只有经历几番这种血与火、生存与死亡的历练,才能熔炼出真材实料。+ t( [- R- r2 n1 A$ O) [2 \
0 @/ L! r' P' A" I& I6 j既然舞台已经搭好,那就静待各大品牌的粉墨登场、大显身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