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F0 n6 ^# f
你说的是哪个时期?解放前夕?从1920年到解放前,我国钢铁工业因为连年战争,钢铁工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冶炼工业人才可能都出现断层,怎么会有高质量的钢轨呢?) Q( ]; X! b0 V* ~' B: Y7 Q1 {
这个文章说的是近代1870-1920之间中国的钢铁事业中的一件事。
& i$ s7 G$ |) L/ \5 ]& ^2 L9 D
8 I, |, o1 n2 {9 }& U(一)中国近代工业的全面起步; V2 {) O0 J+ t. k3 S2 s- B' T; l
1885-1895,中国钢铁工业由于当时的形势使中国军事工业的强化而全面起步。当时全国钢铁呼之欲出,比如,9 N' ?/ B: |' \
(1)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贵州清溪钢厂;
" u! c/ q0 i! a/ J4 a N3 G! d! x(2)第一家炼钢企业——江南制造局钢厂;5 ]4 v; n# ]$ x# G' b
(3)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汉阳铁厂初创。* \) _% D+ |- X( |& q, M
在汉阳铁厂建成之前,福州船政局拉铁厂不具备冶炼能力,产品不进去市场流通;清溪铁厂建成不久即停止生产,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也不具备冶炼能力,产量低,规模小,生产的钢料主要满足局内需求。从对全国经济的影响而言,以上几家企业的作用十分有限。从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量,汉阳铁厂是中共钢铁工业的摇篮,其创建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全面起步的标志。
& e) y, I! g+ \7 q- k 从张之洞一手造汉阳铁厂的事件本身来讲,用“丰功伟绩”来形容其对中国钢铁工业的贡献一点不为过。其认识准确反映了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适应了经济发展要求。汉阳铁厂的创建,使得中国人谈论钢铁建设不再只是纸上谈兵。从此以后,国人关注的不再是要不要发展铜铁工业,而是如何发展社大我国钢铁工业。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敗的教训,它们都对以后中国铜铁工业建设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感性认知,影响着后来的建设实践。而且汉阳铁厂本身就是个大炼炉,在以后数十年时间里,走出一批又一批治金技术人员和钢铁产业工人,而这些都是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
& b+ `, s1 n$ F9 u W# K% m6 P( h3 T, s
(二)近代钢铁走向衰落(1920-1927) _1 i8 k. h6 u' m1 Z
1、汉冶萍公司停止钢铁冶炼活动
$ V3 y9 `! q; m 自晚清以来,汉冶萍公司便承载着国人钢铁强国的梦想。民国初年,公司规模继续扩张,但这是适应日本钢铁工业发展需要的结果,因而使得公司生产结构畸形发展。但即便如此,受一战以及公司管理层策失误等因素的影响,被公司上下寄寓厚望的大治铁厂迟至1922年和1923年オ相继完成一、二号炼铁炉建设工程。而当时正值国际铁价低落,洋铁跌价傾销,公司生产大受影响。抛开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不论,护法战争期间,正值钢铁价格暴歌,公司出产多决定盈利多少,但战争导致燃料运输中断,又ー次冲击公司生产经营。紧接着的北伐战争彻底结束了汉治萍公司的复兴希望。
9 N1 ~) j0 v* M& Y) ~5 l) `( m/ l
) w4 ^7 f5 r4 r$ @; |! B, L2、1927年中国钢铁工业的衰落面貌; {- t7 a! ?! I1 R6 R& k/ e
" K3 V8 h2 R5 P2 k/ W3 d1 B 到1927年,中国钢铁工业整体呈现出极度萧条的景象。铁矿开采方面,各大铁矿公司依然开工生产,但中国内地的铁矿公司产额受战争影响,减产较多之相对应的是由满铁控制的振兴公司产量大幅度增加。东北地区成为中国铁矿石产量最多的地区,超过全国产额的一半。这是日本扩张东北铜铁工业的结果。生铁生产情形极为惨濙,除由日资控制的本溪湖煤铁公司和山制铁所开工生产外中国独资的钢铁厂几乎全部停产。" W. W7 g' }+ t/ G9 b2 x
; G6 F; C) F: i! M3、日本对中国钢铁企业的控制" D$ Z. B* l/ |
2 n* B3 k" F% }* |4 l: l
中国铜铁工业衰败的一个外部表现,是在生产关系上沦为日本钢铁工业的附庸。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一关系在1910年代中期即已确立。但由于1920年代中国钢铁企业纷纷衰败,丧失了摆脱東的希望,使得这一关系被车固确定下来。日本通过以下方式逐步实现了对中国钢铁企业的控制。一、以贡款方式最终确立对汉治萍公司的控制权。二、以外交手段获得东北铜铁资源的经权。三、以合同收购方式掠夺皖南铁矿资源。/ A. L0 q5 B: Q. c7 z4 U
$ u) m2 u, N& u; ]" O
9 T! S! |7 I1 }) }8 q: C% U
" L$ P- |7 F3 `- v! b. V/ `, }& M1 M, K+ |& M, f
+ r4 | a( u& }' ?4 X
推荐阅读《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史》。
- [9 ^" A6 ^: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