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没有管理更可怕的是过度管理(转贴)
" [4 P# p: [" U1 g! i好友康至军在朋友圈里说“比没有管理更可怕的是过度管理”,我刚点完赞,他又发了一条“造成过度管理的三大罪魁祸首:商学院,咨询机构,和我们自己。商学院的纸上谈兵,咨询机构的化简为繁,我们自己的崇拜复杂。个体心理是根源,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继续点赞。
, }* z. J8 ]4 g6 r! g; f
3 B1 g \2 Y9 V4 m1 I4 b6 D2 H# ]我不知道康兄是如何定义“过度管理”的,估计着我们理解的差不多。按照俗语,可能有很多解释,比如瞎逼管理,鸡毛令箭式管理等等。抽象来说,我认为可以是一种对管理科学的教条式应用。
9 n: j0 _5 |2 M6 w# l3 n" j% ^+ N0 [/ n5 `
我自己便遇到过这样的老板,让我哭笑不得。当时我们一起创业,公司只有十几个人。他按照大公司的思路,把我们这些人分成了五个层级。每天用稻盛和夫、马云来给大家洗脑,把人家后来取得成功套在我们当时的语境中。9 B( O" n& X% m# R9 j1 ^
7 k4 F( r5 R" h$ ]! D大家挤在一起办公,有事情就是喊一嗓子能解决的,一定要走严格的流程。上报给主管,主管再跨部门协调,还要有CEO的最高指示。这一趟流程走下来的效率远远低于喊一嗓子、大家咋咋呼呼在一起讨论的效率。
; h: e% Z* m7 o! u! y3 ]. p2 B1 q; G' M6 o1 z P( j
不主张员工之间有私交,可是,如果没有私交的话,谁特么愿意苦哈哈地绑在一起创业啊?
9 A4 w C' C/ v1 m% K; W. w( G1 i* T; `( ]6 F) H. X, O
那时,经历最多的就是开会,老板有云,大公司都是开会开出来的。他开会的目的也不是沟通,而是分配任务和监视行动。一旦遇到有不同意见,他就拍桌子,“我是CEO!”5 p* h0 `0 y/ K' T9 J7 E2 b
5 y; c1 u3 N; h. D我开始以为他是做媒体时间长了,自己被那些成功学色彩的企业家报道忽悠住了。后来发现这只是表象,或者说他不把大公司和马云那套搬出来,就会让别人认为他没有企业家梦想。
- ]" P' \0 `- Z! V3 s1 w: R- \6 i! a7 a8 E
顺带说两句创业的事情。我自己经历过几次,后算是想明白了,梦想是说给自己的,实惠是用来捆绑团队的。当你的梦想让创业团队感到痛苦的时候,证明你的创业基本失败了。所以,我一直很反感黑马大赛这种东西。他们这些人排挤掉了创业的暗黑面,却把成分最少也是功效最少的那些伪光明拿出来分享,毫无道义可言。
5 S; G. B& a" _& T" o
; r# |8 ?# d- \接着说我那位创业老板。对大公司管理方式的迷恋,根本在于他对于权力的欲求不满,或者说过多的创业家故事,最终淡化的是背景,强化的是个人英雄情结。如何成就个人英雄,唯权力耳!* E* P3 ^( U1 L6 f( F# z- H
* @1 w) Z6 I6 r2 {0 l% g. z0 s0 X在创业公司进行过度管理的结果是,我们整个产品运营部离职,早期的创业团队在瞬间就土崩瓦解,代之以高度职业化的新人。后来据我所知,这位老板现在很舒服,因为下属的职业化恰恰满足了他这个“管理者”的权力欲望,没有争辩,没有讨论。但是,也据我所知,这家公司早已人心涣散。* d5 [5 w& @+ h3 F4 ~3 S' I6 T" X( b5 G
( \' z ?9 i9 ^4 M
康兄提到的三个过度管理的根源,我非常认可。
+ v6 s* `* K% M1 l5 ]* u- ?' j5 Y9 g7 }) \+ f3 y! R" `4 E
首先说商学院。中国商学院是一个培养PPT演讲家的地方,这里就像一个顺畅的经理人流水线,知道如何找数据,知道如何构图,知道如何超链,……,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说人话。0 B& J* \; v3 I; k$ |
2 S9 ~; q' L9 a. f说个段子吧。某企业高管有不少在某牛逼style的商学院上学,一次在给老板汇报工作的时候,老板勃然大怒,“你们在商学院学的就是照着表格说话吗?”照表宣科是一个极为偷懒的方法。下面的人把表格和数据做好了,中层领导熟悉一下内容,然后就照着念给老板听。可是,老板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你对于具体问题的思考过程。
0 [( ]" s1 [4 F' e
% W. L0 y: U5 R# \! R我理解的商学院是一个思维养成的地方。商学即人学,人学即思考之道。认识世界的理论,才是商学理论的根源。就看现在战略学的几大流派,无非是几大认识论在管理上的延伸。
0 [" H" _" ?+ D' p" E" i' N" w
; l- z! B% r2 A, w# D现在商学院教授的是什么?是工具化思维,一种外向思维模式。可是,从教授到学员,既没有科学管理的素养,更没有思维养成的意识,结果就是把自己也作为了工具。
( X) f+ z5 C" a/ f
9 A) g4 ^' |5 W0 M" R2 E再说咨询公司。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十几年前《对话》做的那期“麦肯锡兵败实达”的节目,估计是后来跨国咨询公司公关做得好,很少看到类似的案例了。事实上,咨询公司扮演的都是文案贩卖者的角色,有IBM的人对我的一位好友说,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写文案”。文案漂亮,把一句话说得清楚的事情,一定要有自创的管理理念绕着弯子说一遍,这是咨询公司的普适路径。
' f9 O- M/ g b% [+ `8 \) Y) t' x: Q) z! d
估计我要是往咨询圈子里扫一扫,骗子名单不会短。(顺便在这里征集一下关于IBM咨询的素材,可以加我公号,直接交流)/ U& f0 ?5 r2 c- x9 m o! m
5 g0 K/ V% g- c
咨询公司的做法常常是夸大其词,用各种案例来置换目标企业的现实处境。换来换去,咨询公司并不能为企业解决真正的问题,就像有的朋友说的,他们不过扮演的是企业心灵按摩师的角色。1 `( f$ ^( D5 O. J4 h; G
- w# M$ c1 g0 W$ W——“老板,来个大保健!”
* \$ J5 D7 w! S D P. }) A" c& F# w; r( a
康兄说的第三点,个人的迷恋,就是我之前说的那位老板式的权力快感。当然,媒体要至少负一半的责任。管理类媒体早已偏离“管理”二字,而是打着学术的旗号在塑造偶像的这条路上走了很远。这种去严肃化的操作思路,也算是导致我不再踏入这个圈子的原因之一吧。
* e3 ~7 p; B) h( a. s1 M8 Y
& y) Y+ `- H, Z( D权力崇拜,借尸还魂,这就是——臭不要脸了。
# x6 O: k4 U& u* T1 A# [ D
) M) N2 d z& u" D/ _末了,推荐康至军的著作《HR转型突破》。我们既要谈论主义,也要解决问题。康兄这本书就是集合问题与主义的优良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