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壹佰米海洋 于 2016-2-18 16:49 编辑 & N( T8 i& O% E) V" Z$ b% n" m
]6 I4 s- s& K2 [# b8 s) s" j
问题描述% k1 P, S, [2 ~( l. B: D+ p
进气管和歧管通过O型圈密封,进气管属于快换卡头的连接方式,装配操作时工人只需手动将进气管压入歧管对应的孔中即可。8 f+ ]3 c% a' g
( ?# e7 l/ ~; K. K- s2 L) L- D1 k3 a$ }
(图片插不进来了)
) e- l7 ^# N- D5 k/ g进行泄漏测试时多台产品该连接位置发生泄漏,于是开始排查原因,发现连接处很容易松动,用手摇晃一下就会发生大量泄漏。对已经下线的合格产品拿回来再测试,用手晃一下也会泄漏。这下麻烦大了,意味着几个月以来生产的产品,这个位置都不能晃动,一旦晃动即有发生泄漏的危险。
& H0 K8 i. ~, ^排查原因& x; \( T$ F7 E
经三坐标检测,O型圈密封位置歧管孔的直径超差,公差为+/-0.05,实测值比上限超了0.05-0.08左右,由于是塑料件圆度不好,实测值为0.07左右。看来是这个孔干大了,所以密封位置间隙增大,导致泄漏发生。% P" }& E. V$ g; J# V( b! z
连续测量了5个件,都超差,包装好返回供应商测量,供应商测完了说合格。一个简单的孔,三坐标测量,直径能差6、7道?疑惑。还是这个件,供应商再包装好拿回来我们测,他们人员也到场双方进行对比,原因终于出来了,测量没问题,评价方式不同,我们用的是最小二乘法,供应商用的是最大内切圆。供应商修改模具,修改测量评价方法,重新供货,测试,不漏了。
0 Q/ ~3 v1 u1 ?- `% D9 x总结
3 r: D# w1 T) V塑料件圆度不好,但是图纸没有给出圆度公差,用最大内切圆法评价直径显然不合理,不知道为什么最初他们这样选择。解决问题期间曾经找了几件进口歧管做对比,发现用进口件不漏(即使用手晃动),测量结果发现进口件直径在中值,国产件偏上限偏得厉害,圆度虽然没有图纸要求,但进口件圆度0.03,国产件圆度0.07,如此,泄漏容易发生也是正常的了。/ r0 W3 W& z h m
思考' ^+ |' e9 q* z/ M* K
最大内切圆法有什么好处吗,什么时候适合使用?& p: {! c4 ]0 b3 G; ?& O+ F; X5 W( n
密封连接处用快换卡头合适吗,没有结实的固定经常晃动年月久了是不是也会容易发生泄漏?! P/ r+ b' W" ~
进口件基本都按着中值去做,国产件就这么爱偏上限吗,成本使然还是什么作祟,国产化了的东西真的就赶不上进口的?; D5 T- X( v7 |% [3 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