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现状' C/ C4 z0 K l, \
从目前来看,CAD的技术革命已经十多二十年没有出现了。就现在的工程软件的主体造型模块来说,能办到的事,20年前的也能办到,只是说麻烦一点。从PTC最近几年的研发人员比例来说,管理软件、系统集成的开发人员已经两倍于CAD工具了,SolidWorks也比以前抽调了更多的人员去做管理系统集成。$ h# W! b0 d- h. C* p* v
( c7 S. k5 c: P0 s" ^/ ?; S7 aCAD软件最近十年,全都是操作方式的简化(以solidworks为代表)、图标界面的优化美化。所谓的直接建模也好,同步建模也好,根本没有在核心算法上有什么革命性的发展。所谓的同步建模,历史模式下进行直接建模,方便编辑任意几何疙瘩,拜托不就是把移动面、偏移面、旋转面、面面对齐做成了特征吗。solidworks的直接编辑工具栏都有类似的,你看下solidworks插入菜单面子菜单下的移动面命令是不是和这个类似,而且外来的非参几何疙瘩是不是可以对某个面做偏移??solidworks一直都可以编辑非参实体疙瘩,只是没有做到像UG这样同步建模那么花哨,你不会以为在非参环境下还是参数环境下添加移动面、面调整大小之类的特征是什么很了不起的高科技吧?说到不依赖于建模历史的同步或者直接修改,笑话,你目前创建的移动、偏移这些所谓的同步特征就是最后一个,它之后还有任何特征码?你把这个移动偏移特征作用的面的生成特征(你这个面的生成总归是前面拉伸啊 旋转之类生成的吧)改一下,你看这个移动偏移会不会跟着改。creo一样半斤八两号称非参参数无缝融合,历史无历史切换可逆,比UG聪明,耍了点小花招,direct模块貌似是非参直接建模,实际上创建修改过程给你一一记录且隐藏下来,然后parametric模块给你呈现出来,真的以为有什么火星黑科技???' p7 [5 f, k3 T9 t) r# y
o1 I Q: R: p# `* u再一个就是专业模块的增加,什么模具设计、功能特征模型呀、齿轮建模、支架结构、底盘、车架、船舶等等专业模块。
! [) ?- j3 d, ^- @0 S
1 u* n; |- N; C1 N: i. N* z一个参数/变量化(混合建模包括在内)、约束求解器、全数据相关这些算法和理念;20年前的发明! r6 i$ e. b( B9 w
一个是实体数学模型及其算法(边界表示法、体素表示等等);30年前的发明% g- F S$ S/ T V! c( c( C
一个是曲面数学模型NURBS(贝塞尔精度、调整修改有缺陷);30多年前的发明5 o) F' A( Z7 e& J" z @2 h
/ C5 v# w/ X/ f0 s- h+ e现在主流CAD厂商都把精力花在3个方面:2 o7 p. ^" k- r1 R0 y) ^8 ]
极强针对性的专业模块开发,知识融合知识工程,如针对底盘结构,针对压力容器的专业插件模块,让以前成熟的、优秀的设计能够通过软件固化下来,其底层本质扔是基于成熟的几何算法与参数化,及成熟的逻辑描述语言,二次开发语言.
, t Y7 k X* N- k设计上下游各研发业务的集成,如管道模块、电缆模块、制造模块、CAE、模具、ECAD协作,理想就是上游数据的修改能够关联传递到下游,各模块的无缝集成。如camworks、elecworks、 route 、logopress30 u9 T4 W0 P5 i
( d; i; F/ s& ]7 a9 P8 {% p; y
平台化,可以说这是CAD厂商目前的重心,也就是开发重心在PLM上。与PDM/PLM的全关联深度集成是追求的目标。EBOM、工作流、工程变更等等能够单一数据源、全业务关联、甚至在PLM中对CAD/CAE/CAM数据进行组合、修改,无缝提CAD/CAE/CAM中的任何数据属性,所有环节数据的修改能够被全业务相关环节响应,并形成闭环控制。EBOM MBOM PBOM的无缝转换。同时PDM/PLM能建立在抽象的架构体系上,提供方便、灵活、完善的客制化工具及方法,通过现场实施客制化能够适应任何企业任何刁钻的业务。
2 u" W% S- Z4 Y8 e# H
( G4 O* A* W; f$ ?' \二、参数化
2 g& [% F) ] o% z% l$ R对于快速消费品,也包括任何工业工程产品设计的概念设计,确实是非参的优势。但概念设计,草案设计,也许根本用不着这些软件,一张纸一张笔就OK了。对于任何产品,需要详细设计,就必须严格的规范设计,特别是大型项目,大团队协作,而且能实现设计知识的固化与流程化、自动化。这个的实现最好的方式就是参数化。
3 n5 W- q5 ~0 e8 \& I
: t9 s# W; K/ E无论是用哪个软件,上哪个PDM/PLM系统。所有详细设计模型都不能有非参数据,哪怕哪个实体、曲面体去了参,外来导入转换的数据(如step 格式转换,inventor转进solidworks),都必须有源全参模型,并通过PDM系统挂接管理,而且都有备案(转换报告会保留)。非参数据根本入不了系统,标准化那一关。参数化建模、制图也都有严格的规范,如元件间的WAVE链接不得同级,越级WAVE链接;对象属性值、引用集(辅助几何体不放工作模型引用集)、图层严格的规范、特征公差,质量设置。否则一个一查,到处都是叉叉。定期,信息化与标准化系统人员会对系统数据进行清理备案整改,进一步筛除不符合企业数字化设计规范的数据。
9 E# E* n( E0 m! c& b: h1 M" s/ P( c B" U9 ^; T
个别成熟的设计,比如通过solidworks的配置,系列零件设计表,设计库,driveworks设计自动化插件等等将成熟设计经验固化为自动化的设计知识库,供企业高效重用。到数字化总成,及其在PLM进行统管的时候,得到的就是一个健壮、架构清晰、重用性高的电子数据仓。在质量追溯、工程变更ECO等环节发挥了巨大优势。
( D7 @. ~5 c4 ]5 W+ X7 k& E7 r& G- W7 X. _" Z3 _- K( C
四、大公司大项目
Y# w3 H3 M: H5 B& Y9 f/ x2 h0 }不懂得参数化的都是水平低下的。更准确点,在制造业,不懂得或者玩不好参数化的公司,都是技术管理差劲的公司。对于制造业,也包括建筑业,创新、创意不是随意的不受制约的,尤其对于大型团队协作的项目。创新创意的管理。普惠公司(普惠是什么来头)之前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是蛮支持的,但是技术人员的积极、繁多的创新提案,方案的讨论实施试验给公司造成了极大的管理困难,并造成很大的浪费。在引入精益思想之后,创新提案得到分类分级,每项创新必须够级之后才能得到研发立项试验,不够级的创新方案不被讨论立项采纳,如果认为工程师自己觉得这个方案能够带来足够大的效益可申请流程上报和标准化进行评审,如果得到认可,可依此作为新的创新方案级别。通过此方法,极大减少了很多微不足道、难于实现的、冲突、效益不高的创新,方案的提交数量下降了一大半。减少了大量的浪费和管理成本/ a/ L3 d. @. v' U' v4 G$ y9 d
; i6 e: ?- _7 f+ d6 O大企业,大项目团队厉害的是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所有人都是体系下的一个螺丝钉,包括总设计 总系统工程师 规划师等等,他们熟悉的是总体结构和布局。小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可以很熟悉其下的分部件,而大公司却对分部件根本不熟悉,只把它当做有按需输入输出的黑箱(更多的时候这些高高在上的总工、总规划师做的是项目管理的事情,连具体的布局设计规划设计都很少参加)。
2 t- h* J9 M O9 |; |在这种体系下,必须依靠规范的研发流程、标准规范将团队甚至集团公司约束起来,各司其职。可以说小公司式的管理方式在复杂项目上根本不具备与大公司相比的竞争力,或者说想去参就去参的作业方式哪怕你召集向大公司一样规模的技术人员,也根本不可能组织起复杂的大项目开发。不是人的水平问题,是体系的问题。2 f, U9 g- P: i2 _
所以说复杂大型产品不可能参数化的说法,所以都是非参的为主,都是想当然的说法。大项目产品设计的详细设计恰恰需要参数化,而且要非常规范、自顶向下、按项目WBS的运作方式参数化。
" ^5 l; D8 n- Q# }9 E7 x8 X; r" K P3 S3 n2 ^% y# ^- H3 d+ B
点评:4 O( K- H- h. m! k% k/ B
软件都是辅助工具,好用就行: v7 v( b( {9 D: z' b9 c# @* a9 L
6 O. ?( y% G2 }, b& g4 U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