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这么多年书,却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答案显而易见:读书的人多了。从2000年初到2022年,高校毕业生增长了十倍有余。高学历者比比皆是,有限的职位和资源自然变得更加紧俏,于是造成了大面积的学历贬值。 3 N& b$ x' B$ t6 H
而今年夏天,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全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在流行读书改变命运的2000年,这个数字还是95万。
1 H# ?) n# t. q6 }% ]* v6 N l
与此同时,今年三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城镇16-24岁青年失业率,已经上升到了19.6%,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与去年七月出现的最高失业率(19.9%)几乎持平。 0 h9 X% R* f( F. P: j# U& Y( a9 F
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现状如何?他们的偏好、心态、选择又与往届有什么不同?对此,DT财经做了以下观察与分析: 这届大学生,正面对着怎样的就业现状?% K; G$ V9 @" z0 U
去年毕业季的艰难,许多人还记忆犹新: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截至2022年4月30日,单单是A股上市企业中公布了人员变动的公司,就裁撤了将近91万人。 8 j$ ?, X; ^, O) ]) `
今年的毕业季,也并不容易:
8 @6 U9 d1 N3 {' j+ F2 |' W
实习了好几个月,已经谈好的转正HC(headcout)说没就没; 过了初面等待终面,却被HR通知岗位取消; 甚至已经收到offer,拒掉了其他公司,却在最后一刻被撤回offer……这样的情形,在2023届毕业生的求职路上,比比皆是。
( H$ Y b9 X3 L8 V# r L
不过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对不同学历的毕业生群体而言,困境的程度稍有不同。 " L6 i+ T' u- K8 j
本科生的处境最为尴尬:对学历门槛要求高的岗位,本科生往往不如硕博生吃香;对实际操作要求高的岗位,本科生又没有大专生来得技能对口。
& w5 b$ J* [' z
因此,夹缝生存的本科生,获得Offer的比例同时低于硕博和大专毕业生。 0 f( t9 F0 X- F2 m
本科生难找工作,也是人才市场供需错配的具体体现: 白领工作供大于需,导致学历内卷; 而蓝领工作需求旺盛,却供给不足。 这也就造成了本科生两头不讨好的现状。
: ~' }1 }! y, R ?" y/ M
同时,本科生内部也有一条明晰的鄙视链:双一流>普通一本>普通二本。处在夹缝中的夹缝里,二本毕业生也是收获Offer比例最少的应届毕业生群体。 不仅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处境不同,女性和男性的就业处境也有很大区别: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截至四月,男性获得offer的比例整体高于女性,且学历越高,两者差值越大。两性就业难度差异的背后,是仍待改进的社会现状:
5 U$ T! b( _% ]) h' k9 f
一方面,目前仍然有大量行业和岗位偏向招收男性,招聘过程中对女性婚姻和生育状况的歧视也仍旧存在。 这不仅影响offer获得比例,在薪资上也造成了长期的性别差异: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2021年中国职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男性平均薪酬比女性平均薪酬高出2087元。 + Z1 n1 ]5 Z6 @7 u0 b
另一方面,也因为教育系统和社会环境改变缓慢,目前女性在人文学科类专业中的占比仍然很高,而在理工科专业中占比则明显更低(例如,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华东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女生占比66.4%,而在武汉理工大学同届毕业生中,女生只占了30.8%)。而人文学科的就业率与毕业薪酬,也可想而知地在所有学科中垫底。 . p" z: Z( g" }' P5 @# o+ i9 [) P
据麦可思《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统计,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平均起薪最高的专业TOP10,无一例外都是工科专业。
6 x9 ^' x; v" { _& O7 m; p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截至四月,2023届高校毕业生中,人文学科毕业生的offer进展最慢,只有41.3%获得了offer,排在工学、经管、理学、语言类、医学之后,与offer进展最高的工学(56.9%)相差超过十五个百分点。 + |- j& v) W5 i5 x/ f+ S+ @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有什么变化?+ i# D5 c. {2 e8 U2 Y# x$ M" q
人文科目的衰败,似乎已经是个既定现实。因此,文转码意向高涨,多少是意料之中:在豆瓣,专门的“转码”相关小组就有五个;小红书上,近半年内“转码”相关笔记达到3970篇。
: z8 W/ L2 Y( d/ u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3届毕业生中,也有超过八成非数字专业毕业生,对转向数字专业深造表达了兴趣,但其中大部分(67%)都因为没有基础、阻力太大而无法实践。 9 H* V! f+ s/ U4 V
当然,焦虑的不止人文学科毕业生。总体来说,有66.7%的毕业生都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反而越焦虑:79%的硕博毕业生对求职感到急切。 硕博毕业生的焦虑心态,也转换到了行为上,将近一半人都会投递50份以上的简历。而这个比例在总体毕业生群体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8 h! ^) e I4 T% I: |
% ~0 N( H. c. i
处在学历鄙视链低端的毕业生,觉得就算有机会也轮不到自己,更容易选择彻底躺平;而高学历的硕博毕业生,对找到理想工作仍有一丝希望,于是更挣扎、也更焦虑。 . u$ w# T0 c# j c2 {
但同时,即便是硕博毕业生,也在调整自己的期望。 7 W5 L2 D' C$ D' B! o$ V+ A
2023年,比起北上广这样的传统一线城市,更多的硕博毕业生把希望放在了新一线城市(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期望在新一线找到工作的硕博毕业生,从2022届的30%上涨到了40.5%,而期望一线的持平在30%左右)。
2 a* v3 v0 k6 |/ D7 z) Z' ]
比起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有更多的人才政策优惠,生活压力也更小:
) R0 u4 N5 {- X3 {/ F3 L5 I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到杭州生活,她甚至不需要先找到工作,就可以直接落户杭州。并且在找到工作后,可以领取1万元的生活和补贴,并持续三年领取每年1万元的租房补贴。学历越高,补贴金额也越大;
6 R) b1 R3 e- @# g- t7 x3 | a
但在北京,只有少数高精尖人才、或进入重要岗位的毕业生,才有资格作为应届生申请落户,对大多数人而言,即便北漂多年,也很难拿到一个户口。
1 m6 ~. x+ I; c# {9 W1 `0 s* \; H# @
或许一线城市有更多大公司和大平台的机会,但对于很多维持生计都困难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落到实处的薪酬福利(69.3%),以及稳定生活(40.7%)的基本保障才是他们看重的。
9 Q8 ~/ x+ c, A# i2 k
在他们眼中,“能够学习新东西”(25.2%)、“兴趣至上”(8.3%)这些因素在求职时已经越来越无关紧要。
2 u- p. L3 c5 p+ q/ M" Q0 A
就业环境的艰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届毕业生的偏好。但同时,这样的考虑,也是后疫情时代下,年轻人全新价值观的体现:根据DT财经《2022年疫情影响报告》,“大城市”、“成功”、“大厂”、“大公司”、“努力/事业”在年轻人心中的重要性在疫情后都有明显的下降。 ) H, \: C2 c+ a( p& ?1 j
而心态上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 [5 _( U" }7 r5 o( R1 N 心态转变下,大学生就业方向有哪些新趋势?3 ] O3 k& Z! u l
虽然单位就业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去向的大头,但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相比往届,单位就业的比例又上涨了7.2个百分点。相应的,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从18.6%下降到了13.3%。
+ b* `! W& R! n
暂无具体就业打算的毕业生比例也上涨了3个百分点(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并不包含在内)。
0 W* _( p$ ]) r9 D. U: X" N3 y* `
在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前,求稳是主旋律。
3 [. a( T; z" K2 `
而最稳不过体制内。但如今,考公的独木桥也在变得越来越窄:2023年国考总报名人数突破250万,相比去年增长了50万人,同比增长25%,达到了近十年之最,资格过审平均竞争比为60.5:1,最大竞争比超5800比1。
9 r1 y. M3 `: U& {- d, n+ ^
激烈的竞争,以及各地公务员大幅减薪的现状,也让更多毕业生转向了处在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的国企:相对民企,国企有更高的稳定性和保障;但相对体制内,国企的进入门槛又相对低一些——但也低不到哪儿去: ) A# J& J$ ~5 D. g' n+ _5 g& Q
2023届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期望进入国企,这个比例相比往届稳步增长。 可想而知,今年想要进入国企的应届生,将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4 ], H7 Z- e+ f" Y
与此同时,民企的吸引力正在持续下降。尤其是房地产、文化传媒等下行行业,期望进入的毕业生比例都明显减少。 ! C3 Y& ^$ q8 p7 ?( j
2 D' h8 P/ p- _. k) }
虽然短期内,大厂裁员、降薪不断,但互联网仍然是薪资与前景最看好的行业,应届生对IT行业的期望也相对稍有回暖。 & j0 ?9 @2 |! M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得益于今年开始的经济复苏,想进入制造业的毕业生也有比较明显的增长。政策利好下,也有更多毕业生对环保行业产生兴趣。
% A) a; W$ o" R
第一轮春招已经进入尾声,但还有一半应届生没有拿到offer。 焦虑想必难免,但互助、倾诉也许能对减轻压力有稍许帮助。 另外,退一步了解市场局面,不一昧地责怪自己,也同样重要。
( W J! z0 }9 X* p.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