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993|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13 21:3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篇帖子我已在alibaba上贴过,但没有任何答复。希望在这里有积极的回应。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深奥的研究性的问题”,但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我不指望这一研究为我带来收益,如果有人觉得这值得一用。我希望能与您交个朋友。

@( @+ M2 L j' w& f# F. y6 h

我已在以下几个必威APP精装版下载发表过该帖:(我也曾在其他几个网站,提出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但好像都未有积极的答复)

r% U# {: E2 v+ _0 W5 F

http://www.meshingwithgears.com/wwwboard/messages/4157.html

/ x. ^/ f" I: B8 Q* K8 v

http://club.china.alibaba.com/club/post/view/98_9197581.html

+ _7 q6 ^; _ F! H/ b

http://www.eng-tips.com/viewthread.cfm?qid=147089&page=1

! w# f+ H3 V# f

 

" j' |+ L# A3 e

各位前辈同行好,我从事于齿轮行业。希望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使用公式。一直以来对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公式存在疑问。《齿轮手册》上的公式要求量棒或球处于同一齿轮端平面,但实际测量时,这是不合理的:量棒或球和齿廓的两接触点与测量点处于同一横切面时(对于测量球,须处于同一过球心的横切面),其才处于受力平衡状态,而此时两测量点不可能处于同一齿轮端平面,而在轴向有一个偏移量。相信大家有同感。据说有用夹具强制使量棒或球处于同一端平面的做法,在下不敢苟同。
经我的研究用以下公式可求得正确的跨棒距:
x/sin(x+pi/z)=(tan(betaM))^2
用以上公式求出x(x其实是轴向偏移量的周向偏移角)
其中
pi=圆周率
z=齿数(当齿数是偶数时,x为零。可在pi/z之前加上(1-(-1)^z)/2 使其在z是偶数时为零)
betaM=量棒中心螺旋角(可通过量棒中心轴与齿轮中心轴的距离rM求得)tan(betaM)=tan(betab)*rM/rb=tan(beta)*rM/r
其中
betab=基圆螺旋角
beta=分圆螺旋角
rb=基圆半径
r=分圆半径

然后用以下公式求得跨棒距(外齿时,dp前为+,内齿时,dp前为-)
M=rM*sqrt(x*sin(x+pi/z)+2*(1+cos(x+pi/z)))+dp
其中
rM=量棒中心轴(或球心)至齿轮中心轴的距离,《齿轮手册》上的公式在偶数齿时是正确的,rM这里不多说。
dp=量棒或球的直径
可在pi/z之前加上(1-(-1)^z)/2 使其在z是偶数时为零。

计算结果在betaM小于45度时,比《齿轮手册》上公式的结果略小。
我已对自己的研究作了整理。如果您对此有兴趣,我愿贴上来大家分享。
我也曾经给drgear.com寄过信,但未得到答复。也可能我是错的,希望大家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08:37:02 | 只看该作者
2 \5 M- }+ U1 I  U- @) H( M
谢谢楼上的帖子。附件是我的详细推演,请指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0-6-8 19:29:3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個發表的人應該是 "洪芝云" (浙江中威汽車齒輪箱有限公司)
4 b7 n* ?+ N- d+ M! \3 f於 國防出版社 1979 年 "齒輪與蝸桿M值計算"  , 我在台灣找不到原始本書 ....
" c: W9 a' U' Q+ w' t) _8 \, m我比較了您的公式與他的公式 # [( f& Y3 [5 G
有差異% O9 o$ Z1 K7 |  [# r
M=2*rM*Ksita+dp                   ... (1)式
( D) X' X5 [- t  @, P; `6 R2 _Ksita= sqr(cos(sita)^2 + (pi/2/z +sita)^2 / (tan(betaM)^2))              ... (2)式
$ i. }+ {5 o, J
& M9 z2 S' [+ [1 |- O" j' l比較他的公式與您的公式,若是令其中  $ ^# B. W% \  B- s& ]" Q) j- J; `

, G7 |  c# U+ `/ V; Y/ `(2*Ksita) =  sqrt(x*sin(x+pi/z)+2*(1+cos(x+pi/z)))+ r: p4 R( n7 Q! a6 }9 D
則您的公式所求得的 ksita
( L7 l# Y, A( w* j* q1 B  ^* tksita = (1/2)  * sqrt(x*sin(x+pi/z)+2*(1+cos(x+pi/z)))  .......... (3)# u  H, R/ [  H; ^, c$ l3 t
將 x/sin(x+pi/z)=(tan(betaM))^2  代入  (3) 式 " m! p; R% w2 h: R* j% N
得 ksita= sql (  ((x/2)^2 )/ (tan(betaM) ^2 ) + (cos(x/2+pi/2/z) )^2 )( W. x* V4 X1 ?
令 sita 為  x/2+pi/2/z 得到
' E+ T5 `* G" C. |' c2 Dsqr(cos(sita)^2 + (sita - pi/2/z )^2 / (tan(betaM)^2))   H, @; f1 r1 C) P
比較與洪之云的 公式 本帖上  (2)式  不一樣
- I' r6 U4 T# `- I洪之芸的公式 通過 1983 年部級鑒定 !* ]  x6 I1 P$ I% q: P
給你一組 數是洪算出來的, 您可以驗算您的公式
7 z$ t( J! Z) p* J- W: Bmn=2 , Z=7, PA(壓力角)=20 度 , beta =75.966667 度, dp=4 1 n3 u3 W+ X0 H4 ^& g% i7 C# Y
算出來的
& X0 h3 w9 @# b( _6 _M= 64.857
2 ]* S; `; u. k, J& c
& j; V1 L- K5 s7 C/ A以傳統公式 2*rM*cos(pi/2/z)+dp   算得值 跨棒距M 為 63.242: m/ B! J( _( T
=============================================- G4 e: c5 ?  p  F. f3 ~4 P0 n

9 f) v% Z5 V$ Y我很愿意幫您檢視您的公式 ,您以 eMail 給我 :  cylin@aplusgear.com.t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0-4-16 16:27:49 | 只看该作者
请教一下,齿厚上下偏差和Md的上下偏差是不是存在某种关系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10:17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楼上的,你的是强度的单位。和我的计算没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9-4 12:41:35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请教楼主:您说rM是量棒中心轴到齿轮轴线的距离,我今天有个法国客户传给我一个参数是这样写的3 r  ^+ X2 Q1 e
RM:900~1200N/MM(平方毫米怎么打?),按单位应该是转矩,前面RM不知道怎么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6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27楼说的,完全可以计算出来的。还可以是用不同直径量棒得的跨棒距。
. z) m! E7 s5 [. U6 q, ?! L2 d
+ b1 I# u- I  B$ H5 b, \# T3 q楼上的,跨棒距奇偶不可以嘛?你是想说用公法线不论奇偶公式一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6-11-25 15:12:58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我觉得,测量齿距时跨齿数奇偶都可以啊?可以说一说你是做什么的吗?交个朋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6-11-25 11:33:27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记得上世纪末“川齿科技”上有一篇论文,跨任意齿的跨棒距算法和测量方法。很有趣,同一个齿轮,无论奇偶,跨任意选定齿数两棒间跨棒距可算,齿数少时和量公法线的样子差不多了。有机会找出来看。有助理解通过跨棒距测齿厚的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6-11-20 11:31:03 | 只看该作者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看到这么多高手的精采论谈,刚入门的我受益了,非常感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1-17 15:41 , Processed in 0.05516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