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来了。 0 K4 M4 N+ l( A
5 t$ {! I2 L; P2 O6 ^! f- e5 P
g* M3 G( h+ \0 L
随之而来的第一个问题,“人才大量流失”。员工加入你的公司的初衷是1.想做非标设备承接不同的项目来锻炼技术能力和积累经验。2.接触到优质企业,积累人脉资源。3.对于有资深资历的员工,都这样工作10几年20年了,做熟悉的事情有“安全感”。但好样的,你老板现在要做产品,我的能力只局限在这个产品线上的开发,我们希望的是能做多种不一样的项目,这样履历和简历上才更好看,才可以成为前辈口中常说的“越老越吃香”,这种观念其实是非标自动化行业“一代传一代”遗留下来的“万金油”观念,现在我只能做“风油”了,而且服务的是这么传统的行业,环境又差、且里面都是些不懂技术的“大佬粗“,辞职“不干了“。的确,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能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就算之前做非标是非常辛苦的,但从行”“光环”角度看,起码我服务的是大企业,我帮”某某时代“做某某自动设备,说出去也倍有面子,说不定以后我还能跳进去呢,现在服务的行业,“脏乱差”。这就是企业转型要面领的第一个课题——公司的发展方向与员工的职业规划不相符,和员工基于社会环境、关系网络的认知和认同感存在巨大落差。转型、创业这件事的本身就是10个人里9个反对和1个犹豫的更何况他们只是员工,为什么要跟你老板冒职业发展上的风险,(创业的内在“风险”就跟非标行业的内在“风险”一样,一个道理)。但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没有退路可言,中途也试过挽留的员工,也有加薪,但该走的始终是要走的,也衷心祝愿他们能有符合自己意愿的、好的职业发展。 0 O3 T) q' n1 u( N) H' `3 O
从另一角度去思考,假设技术员工抗拒进入传统行业的行为是具有普片性的,依据来源于:技术员工在公司的选择上有多种选择,而且基于技术人才的紧缺的现实,员工在选择企业上是有主动权的。那么要技术人才沉下心来在这个“脏乱差“的建材行业做自动化开发的难度就非常高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做这个行业是否就有了一条天然的“护城河“(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哈哈哈)。公司虽然走了一部分人才,但是也留下了一部分,这部分对公司的发展和理念是认可的(起码到现在人都还没走),那在我们在这个行业做自动化还是有希望的。(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冉冉升起:不能辜负这些支持和信任公司的员工,公司必须要发展起来。)
0 G7 j1 B" A! w) ]
第二个碰到的实际问题,“产品开发的定位“。由于我们本身就是生产厂家能提供的资源以及优势:1.需求探索的资源。工厂就是我们的研发试验基地,在生产线上找到行业共性的自动化需求。2. 需求验证。找到需求但这个需求“痛不痛”是否是这个行业需要的,由工厂里的相关部门(工艺、生产、技术、安全等)和终端使用者来评估,来诊断这需求是否只是我们“一厢情愿”构造出来的伪需求。3. 第一个“使用者”。概念产品开发出来后,工厂提供测试的场地来进一步完善优化产品功能、操作性、可靠性、稳定性,在产品推出市场之前尽可能把出现的风险都在自家工厂里吸收掉,降低客户的使用成本。越想优势就越多,工厂的员工和自动化公司里的人都非常兴奋,自动化公司提出来的需求,工厂里几乎都全盘通过,每个自动化的需求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迫切、每个需求都说到从业者的心坎里了,想象的结果都是那么的“美好”。随后的一年,“一顿操作猛如虎”,好几个项目同时开发,但故事从来就不会美好的的开始美好的结束,经实体验证和试生产,大部分的项目都以失败收尾,落不了地。工厂对自动化改造的热情满满消散,自动化公司被卷进研发的漩涡里面,不断的调试、失败、调试、失败(无穷无尽的循环),团队变得疲倦,中途又走一波老员工。那时候的情况是,1.工厂失去对自动化改造的信心2.自动化公司失去了对改造传统行业的耐心3.研发的产品屡战屡败。 : l- Q+ A. q& g l( A
那段时间我们放慢了公司的“步伐”重新审视一下现状,得出了这几个思考: 1.工厂。工厂一开始对自动化的热情高涨蒙蔽了对自动化行业和自动技术的了解,因为大家觉得看到了希望,即使每周都有开方案评估会,但工厂里的员工从来都没接触过自动化,甚至想都没想过有朝一日这个行业也能上自动化设备,上新闻报道的那些“翻来覆去”的机械手臂,自动化技术完完全全超出了他们的知识体系,他们对每一个方案的全盘通过,仅仅是因为认为自动化公司就能就能做好自动化,仅此而已。对技术本身的风险是处于“无判断状态”“无过滤状态“,或者说只能通过测试失败才能反馈出来方案的合理性。美好优势愿景1. 需求探索2. 需求验证失效。传统行业没有1.自动化技术的知识体系2.自动化设备管理的技术人员3.以自动化形式生产的管理体系。这几点就跟那些自动化技术已经普及化的行业有真本质性的区别。自动化技术要在传统行业使用,技术、人才配备、管理模式一切要重来,就像100多年前的汽车行业。
$ s: C) r+ ^- n0 K; D9 k/ V0 n- R
2.自动化公司。对于工厂来说自动化技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那对于自动化公司服务传统工厂又何尝又不是呢。之前在自动化行业积累的经验和固有思维模式一切重来。那段时间听技术人员说得最多的是,”工厂的来料不标准、员工素质太低了、灰尘多等等,像我们之前服务的行业原材料是标准的,哪有这么多环境因素都是无尘车间,技术要点一说他们就明白等。”技术人员的思维停留在之前服务的那些高新行业上,导致在开发设备时,只要与认知脱离的需求都接受不了,反向的要求工厂要做好符合他们开要求的事情,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判断和接纳,导致研发出来的产品与实际运行的情况脱钩。打比方:来料标准化。技术人员要求工厂要找标准化的物料,但实际情况是工厂的“供应商的供应商”的来料都是不标准,供应链的上游上上游上上上游不标准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这不是打电话要求或换供应商供应商就能改变的事实。
5 P5 l+ n* r8 j# @6 C2 u t
这里给了我们上了一课,由于自身是开发者同时也是使用者,自设了很多假定的优势,同时情绪的高涨忽略了很多设备开发的本质问题,设备研发还是要遵循设备的研发逻辑,并不是进入了自己的工厂就能“为非作胆”,成功几率就会莫名的提高,这是第一点,心态要摆正。第二,自动化公司要进入传统行业,和传统行业导入自动化技术。首先传统行业要明白自动化技术的pro and con,“自动化技术代替人从而实现自动化生产”这个认知太“泛”了,要知道一个现象,自动化公司在自动化基础非常高的行业中开发自动化设备风险都很高,在传统行业只会更高,基于环境的复杂性、原料的非标准性、人员知识等等,而且风险的维度不仅仅是停留在设备面这么简单。第二自动化公司要明白,传统行业里面长期存在,来料、人员、环境问题,不是一两个企业的问题,是一个行业的问题,是行业整条产业链的问题。这些都是事实,只能接受。或许有一天会改变,但不是我们是一家企业能做的事情,需要国家政策、需要终端客户的觉悟、需要社会的力量同时出力才能改变。
# o# U3 x- y& _% Z+ s R6 ^1 O
基于这些事实和思考,我们调整了我们的研发定位。下篇再说吧。 PS:回复吧友的一个问题。
3 D' C8 X" F* C2 v2 X, k9 S% ]
机器人代替人,人无事可做?问题再精准一点是,自动化技术代替人,人无事可做?(因为机器人很多情况是不能单独使用的,是配合方案使用的。)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 & |( E6 B7 M# [) U& M$ a- A: W' [0 L P
自动化设备代替人,代替的是简单劳动力的那一部分,重复的动作,重复的工作。自动化设备代替不了设计自动化设备的那位设计师,代替不了维护保养设备的那个技术人员。所以人是不会被取代的,人的工作会更具有技术性。老一辈没得选,在他们的年代温饱都成问题,而且教育体质不完善,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力的卖力活,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他们创造了这一代的中国,工业大国,他们完成了再那了阶段的发展使命,非常尊敬他们的劳动成果。没有他们就没有工业大国。同时我相信他们也不会想他们的子女、孙子在这个教育体质相对完善、物质基础相对丰富、社会福利相对有保障的时代,从事与他们一样的劳力工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优胜略汰法则,不能适应环境带来的改变将会被淘汰,而老一辈完成了他们那一代的使命,我们要延续他们的成果,以适应这个时代的方式。人口增速变缓、以及将来持续变缓已成大局,劳动密集型的作业模式也会逐渐“瓦解”,自动化技术能提高人的利用里,从前劳力活动的劳动产出比是1:1,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能是1:n,在产量不变的情况底下员工的利用率提高了,用人的数量减少,这个趋势或许也是不可逆的。不断学习,总没有错的。
# Y- K# W1 [+ w9 ]
这些是小弟个人的思考,不一定对,但希望能提供吧友多一个视角。
! M7 F0 o N% T; A% Z3 ? |